中国茶网 中国茶“香”亟需科研猛料



“说起这个,我心里有点难受!”

作为2008年茶业界唯一的两会代表,俞学文,北京更香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有话要说,却欲言又止。

“我国目前茶园面积166万公顷,世界第一,年产量120万吨,出口量29.5万吨,世界第二。2008年我国茶叶产值为860亿元,占世界饮料总量的9%。这说明茶的产值要明显低于咖啡、可可和其他饮料。而且目前中国的茶叶单产低、出口价格低、茶厂装备差、自动化程度低、茶叶增值加工技术转化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简短的话语道出了俞学文对中国茶行业的担忧。

中国虽有一些名茶已成为市场主流,但没有让消费者可依据的茶叶品质的判断标准。究其原因是我国茶叶市场缺乏统一的市场标准。

 中国茶网 中国茶“香”亟需科研猛料

以铁观音为例,在过去20多年的市场推广过程中,无数的安溪人到全国各地推广当地特产铁观音,但每个地区对铁观音的认识不同。同一品质的茶叶,被各地不同的认证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等级。

对此,俞学文认为,假如从茶叶的种植开始,国家有一整套完整的、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生产制作规范,涵盖施肥、用药、采摘、制作等所有环节,那就不用担心生产出来的茶叶等级划分的地区差异了。

当然,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并不是制约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唯一因素。与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立顿相比,立顿一年的收入相当于中国7万个茶厂的销售额。中国有8千万茶农,茶又是中国的发源地,为什么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被打得落花流水?

创新乏力 顽疾犹在

20世纪80年代,我国茶叶科研水平与其他产茶国相比各有千秋,近10年,茶叶科技创新水平提高不快,与世界先进产茶国相比差距已越来越大。

俞学文经常辗转于茶业成绩突出的国家“取经”。他介绍说,日本的茶叶亩产量是中国的五六倍。日本在茶叶种植与深加工方面很有其独到之处:茶业的科技含量很高,用科技手段来防治病虫害,而不是使用化肥;用科技的手段来提高茶叶的质量,土壤营养化;用土壤营养测试仪来测试土壤缺乏什么营养;冬天利用特制的电风扇来驱除霜冻以保证茶树的质量和来年茶叶的数量与品质。

俞学文将日本的茶业管理经验总结为:精耕细作。另外,还有一些先进的茶业科技也值得借鉴:比如昆虫信息素测报和防治主要害虫,有机肥料制作及施用技术,茶园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清洁化连续化加工技术及其配套设备。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就有规划地发展无性系茶树良种。1980年茶树繁殖100%实现扦插育苗,目前无性系茶树普及率已达到89%。

欧美国家尽管不种植茶树,但茶叶的深加工产业非常发达,有许多装备先进和技术一流的茶叶加工厂。我国现在茶叶的种植水平、加工机械、储存技术、市场营销水平都比较低,深加工弱,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指导。以茶饮料为例,我们与发达国家在茶饮料的深加工上差距很大:只是停留在加点糖的层次,产品不能很好地保持茶香的原汁原味;即使能够做到原汁原味,汤色、沉淀物处理得又不够好。

资金投入制约科技创新

“以科技支撑、推动农业产业化,资金是关键。”俞学文认为。

目前全国设有茶学专业的院校及茶叶专业学校有30多家,研究机构50多家,茶叶学会、协会16个以上。但每年投入的科研开发的经费并不多。同时我国茶叶科技人才及茶叶行业的综合性人才少得可怜。

“政府牵线搭桥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科研院所的联合,必要的时候,农业龙头企业可参股农业科研院所。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和转化,建立健全农业龙头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农业属弱势产业,农业品加工增值率低、效益差,必须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在土地使用上给予优先、优惠,特别是在资金扶持和金融服务上,政府要尽快建立为农业产业和农民服务的金融机制和政策性农业产业保险体系。”

目前,我国茶普遍呈现茶树良种普及率过低;茶园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下,生产成本高;茶叶加工技术与设备落后;产品档次低等诸多问题。打造先进科技的茶产业链条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茶产业落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对茶产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不够。

业界相关专家认为,当前全国各省县经营模式,加工模式,销售模式一盆散沙,应该用科技来促进来茶产业的生产、市场、销售的标准化。当一个地方的特色茶种走向外地时,首先得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来培育市场和消费者,告诉他们如何欣赏这个茶种,如何判定其价值?一直以来,专家、厂家用感官来审评茶叶、评定等级和价格,缺少绝大多数人可理解、判断的规范。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认为,提高茶叶质量、降低茶叶生产成本、改善茶叶种植环境、提高效益,是今后中国乃至国际茶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各国茶产业的发展方向。而我国茶产业的优势需要凸显,就必须发挥科研的强有力的作用,而这又以增加科研资金投入为重中之重。

有机茶香背后的“非天然”科技

“假如我们每人每年能吃一公斤有机米,那我们的国土就有470万亩不再受到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物质的伤害。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470万亩,占国土百万分之三的面积,能永久生生不息、良性发展。470万亩以每亩一年常规量用复合肥50公斤、尿素100公斤、碳氨80公斤为计,减少使用108万吨化肥,减少使用9600吨农药物质。假如让自己每个月消费有机米和有机油,那么占个人饮食的60%以上都是有机的、完全健康的安全食品。”俞学文不无感慨地说。

所谓有机茶,是指在优良茶园环境中栽培出优质的茶产品原料(鲜叶),在鲜叶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农药和激素类,在鲜叶加工中清洁、连续、不加入化学添加剂,在成品茶贮运中洁净保质,以此方式生产出的富于营养和保健功能的茶叶。近年来,国内外市场普遍茶需求量下降,价格走低,而有机茶销售量快速增长,价格攀升,这是大趋势。

浙江是我国的产茶大省,截止到2007年,共有茶园种植面积16.3万公顷,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为8.2万公顷,无性系比率上升至50.3%,比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其中2007年新增无性系良种茶园13.4万亩。在良种化过程中,加大了对老茶园换种改植力度。《浙江省茶产业“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全省茶园无性系良种面积要占60%以上。为此,推进无性系良种茶园的改造与建设,是浙江省提升茶叶种植水平的重大任务。

武义县是中国有机茶之乡,浙江省重点产茶县,是全省实施“有机茶工程”试点县之一,也是《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的茶叶规划区。茶叶生产有较大的发展,2007年底,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2.07万亩,其中良种茶园5.82万亩,良种化率48.2%。2007年新增无性系良种茶园180公顷,换种改植280 公顷。名优茶产量2606吨,产值2.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4.91%和8.25%。

有机茶,是中国人最早接触的有机食品,如何得到有机茶,如何在种植加工实现“天然”,不加化肥、不打农药就是不管不顾,让茶自生自成吗?

当然不是,“天然”的背后孕育着“非天然”的茶业科学技术。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规模地研发和推广有机茶生产,刺激了茶产业的发展。而作为新型茶类的有机茶如想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有相关的科学理论基础和配套技术。中国首家有机茶研究院——浙江更香有机茶研究院副院长韩宝瑜为我们揭示了有机茶背后的秘密。

韩宝瑜说:“有机茶的科技创新是在分析现阶段影响有机茶生产的关键限制因素进行研究,找出解决办法后,先在企业示范、总结,最后在享有‘中国有机茶之乡’的武义县茶区推广。比如,当前病虫害是制约有机茶生产的瓶颈,尤其是假眼小绿叶蝉和茶尺蠖为害严重。通常在普通茶园假眼小绿叶蝉每年施用化学农药十余次,而本公司茶园不施化学农药,能够控制叶蝉。2008年茶尺蠖在武义县茶区大发生,2万余亩茶园被吃成光杆,但更香公司2万余亩有机茶园基本未受害。这主要是本院研制并推广以昆虫信息素为主的综合治理技术、生态控制技术,累积了自然控制潜能,有效地制约了叶蝉和尺蠖。再如,借鉴日本和国内现代化茶叶加工厂的设计思想,结合自己公司技术体验,设计建造了国际一流的连续化、清洁化加工厂,配置了连续成套的不锈钢制茶设备,加入自己研发的加工技术。研制了飘香的‘更香有机茶’,供给国内茶叶市场,并出口美国等国家。”

科技创新需要一种执着精神

“袁隆平院士,是我很敬佩的一位德高望重的科技工作者。我们做茶叶研究的其实和水稻研究很相似,都是农业范畴,都是搞农业科技现代化。想在农业领域出成果,不深入田间是不行的,想逃避烈烈炎日是不行的,一定要理论结合实践,科技创新需要一种吃苦精神。当前我国科技人员老龄化,年轻科技工作者要担当重任,继承吃苦的精神。要想有科技成果,还想午觉多睡会儿是搞不出什么的成果的。袁隆平是一个榜样,科技是需要执着的,理论一定要和实践相结合。”俞学文有点激动。

陈宗懋院士认为,科技创新是各项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撑,我国茶产业的发展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的程度。首先就是要重视无性系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其次要重视现代化无公害清洁生产。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茶业信息体系,使科研单位快速、方便地了解茶叶生产、销售、海内外市场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销售企业更容易了解和得到科技信息,促进科研面向产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国家农业科研院所旨在以科研来推动农业的发展,与企业密切嫁接。但事实并非如此。当今农业科研院所的部分科技人员只会“纸上谈兵”、“高高在上”,不会下地种田的情况很正常。很多冠以硕士、博士、教授、博导名头的农业学者,缺乏对社会、对国情、对农业政策的起码了解。有些农业科研人员对于二十四节气都不了解,只满足于做一些文字堆砌工作,偏激固执,信口开河,做了很多对社会发展并无多少益处的“空头学问”。

俞学文认为,科技工作者踏踏实实搞科技,科研院所也踏踏实实,农业科技才有希望。只讲理论性不结合实践,只盯着眼前的利益,让企业难以承受,部分国家级科研院所服务性缺乏服务性理念,还带有官僚性的色彩,这是很要命的东西。科研院所要有服务的理念,要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行业,不要整天高高在上,让与之嫁接的企业老跟着后面跑,要主动找企业进行嫁接,进行科研成果推广。

而中国茶业的症结也正在这里,俞学文有感而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83614.html

更多阅读

麻辣香锅底料 麻辣香锅的底料买哪个

在制作麻辣香锅时,味道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香料的种类和比例,还有做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做麻辣香锅底料时,所用到的香料种类:一、八角二、白蔻三、白芷四、草果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 首页 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首页  论坛  下载  博客  取经  个人建站  讨论稿  年会  校园  专题  网友投稿  网刊 2008年6月23日 星期一   909人在线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访问旧站 注册会员登陆用户手册财 经 学 界 选

中国熏香历史 中国熏香品牌

仿照清代画家吴友如画作《红袖添香夜读书》而作(绘图/厉明明)上图中那三件茶叶沫釉色的香具便是品香用的“炉瓶三事”:香瓶(内插香铲、香箸)、盛香粉的香盒和香炉(敞口,双耳)。画面前方精巧的黑色烧炭盘以墨玉为盖,放着香炭块的炭盘上搁置着

声明:《中国茶网 中国茶“香”亟需科研猛料》为网友成为负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