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志刚
习而不察是人的心理常态。一对新人在天安门前拍婚纱照,这在如今的北京市民乃至天安门广场上的外地游客看来都是稀松平常的事,但是倒退20年、30年——更不要说60年,这样的场景可以想象吗?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的变化和进步是举世瞩目的,尽管许多变化在西方用了上百年的时间,而中国只用了上十年甚至几年的时间,但“身在山中”的绝大多数中国人却很容易习而不察。本期“现场”栏目采撷的天安门前拍婚纱照的那一场景,实际上就微妙地反映出了不断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在国家与个人关系上的一种全新状态。对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的古老中国来说,这是一种亘古未有的新状态。 当然,普通中国人最容易感受到的新中国这60年来的变化,大量蕴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而这方面变化的经典缩影,当在号称“中华第一街”的王府井。在这条中国最著名的商业街上,街道的功能、店铺的业态、商品的品质种类、消费者的行为及需求,60年前与60年后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以前从未来过中国的外国人若欲了解中国人这60年的生活史,王府井大街的变迁历程就是最直观的读本。本期封面文章《一条街道的甲子岁月》就力图成为这一读本的缩写。 消费背后的支撑力量之一是企业的商业模式,从这个角度切入也可以看到中国很多深刻的变化。60年前的中国说不上有什么工业,3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最“声名卓著”的是那些家电企业,其中的“老大”是长虹,而今天的长虹则因为中国消费结构的变化不得不在主营产品和主要收入来源上作出深刻的变革。本期《长虹质变》一稿即记录了这一进程。 外资企业对中国商业环境的意见和“建议”也是一个有趣的视角。在中国刚刚打开国门之时,外资企业为开掘出一个空前巨大的市场而欢呼,那个时候他们还顾不上抱怨中国市场和政策的不完善。而现在,当他们对销售和投资的胃口越来越大时,当中国本土企业给予他们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强时,当中国的经济制度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越来越深时,他们开始抱怨了,如欧盟商会每年发表的“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就是这种抱怨的体现之一。其实这非常正常,如本期《欧盟“建议”的背后》一文所说,“建议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不仅是欧盟企业在进军中国市场时的障碍,也照出了中国市场日益彰显的重要性。” 巨大或伟大的变化往往不是以惊天动地的方式发生的,而是隐藏在无数的微妙和琐细中,新中国的这60年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