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三角”到“泛长三角”,一个汉字的增加却让一个大区域开始了多方的融合,泛长三角区域的网络经济关系开始凸显。
11月23日,由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社科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泛长三角合作和发展论坛”在安徽合肥召开。论坛旨在从区域合作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泛长三角区域的合作与发展,为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建议。
由泛长三角区域地理位置来看,这里有江苏和安徽两大白酒产销大省和黄酒的重要生产消费区,泛长三角区域经济概念从理论到实践会对区域内的酒业产生何种影响?
徽酒:眼光要向外
安徽省地处于华东腹地,孕育了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的徽商。而作为著名的白酒产销大省,徽酒的声名鹊起却是在2000年以后,倚靠的是以古井、迎驾、口子窖、皖酒、高炉家等骨干企业为代表的“徽酒军团”迅速崛起。
如今,企业年销售额在10亿以上的企业中,安徽有古井、迎驾和口子酒业三家,在5亿元之上的也比比皆是,白酒业的发展规模可见一斑。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安徽区域内部,徽酒的名头的确很响,但是放眼全国,徽酒的力量可谓“不足为道”了。至今,也只有一个古井贡勉强可以称得上全国性品牌。
“本土品牌很多,地域性比较强,但在全国范围内知名的品牌并不多。”安徽省酒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文汉接受《华夏酒报》采访时表示,从安徽白酒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来看,同质化竞争严重,中档产品之间的市场争夺异常激烈,省内市场空间非常有限,对外没有核心竞争品牌,结构单一,尚缺少争霸全国资源的实力。
“走出去,积极开拓省外市场”是目前徽酒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疲于奔命的“内战”只会让区域内的企业竞争更加恶化。
可喜的是,安徽的白酒业得到了政府领导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自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亲自深入到安徽口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后,提出了“农产品加工业是促进皖北崛起的战略产业”的观点,并对安徽酒业发展作出了系列的重要批示。
紧接着,安徽省政府发布省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根据规划,安徽将扩大酿酒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和加快构建烟酒等4大产业基地。
如今,泛长三角区域经济的提出再次将徽酒放到了一个大平台之上。
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志刚认为,泛长三角合作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内容广泛的命题,他提出,在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处理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划关系、产业承接中如何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升级、如何提升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层次和水平等方面都需要企业和相关专家认真探讨研究。
对此,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吴良仁的观点是安徽要培育新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从根本上增强安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比如,要打造全球供应链,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统一。充分发挥我省在钢铁、有色金属、农产品等资源上的优势,吸引长三角地区的相关下游企业在我省投资。”吴良仁还特别提出了要“积极发展具有传统优势的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品质,加强山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这,就应该是徽酒企业在“大酒业经济圈”中需要利用本土的地理优势打造具有本土风格的白酒大产业。
据悉,安徽省发布的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规划期为2009—2011年,远期到2020年。“十五”以来,安徽生产白酒29万千升,啤酒139万千升。为了做大酿酒产业,安徽对白酒、啤酒、黄酒的发展都做出了规划:到2011年,白酒行业综合指标力争进入全国前5位;到2011年,啤酒产量由目前第13位跃居全国前10位;加快开发高档次干型、半干型黄酒,低酒精度清爽型黄酒,功能型、保健型黄酒。
苏酒:大产业、大经济、大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在政策层面,中国“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了以经济区发展为内容的区域规划;在操作层面,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等经济区也已经给泛长三角带来了有效地示范性作用。
江苏是全国知名的经济大省,交通便利、经济活跃、酒业发达、人均收入高,市场潜力大,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也是我国重要的酒类产销大省。
在“振兴苏酒”口号的鼓舞下,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江苏酒类生产企业从企业体制、运行机制到产品开发、酒文化挖掘、品牌建设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据江苏省酒类行业协会提供的信息,目前,江苏省有各类酒生产企业1000多家,年产量达200多万千升,销售额约100亿元。
事实上,在泛长三角区域经济概念提出之前,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四省白酒企业之间就有了连续举办了五届的苏鲁豫皖白酒高峰论坛。相对于行业内企业自行组织的“民间团体活动”, 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则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为江苏白酒搭建了一个“大产业、大经济和大环境”。
洋河集团董事长杨廷栋在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宏观经济形势、现代生活方式和白酒产业集中化的发展趋势是目前企业最紧迫的挑战。
可以预见,杨廷栋关于白酒产业集中化的命题在此轮区域经济发展上将被作为重点课题,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关注。据悉,业已上市的洋河股份所募集的资金一方面将用于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中高档白酒产品的生产、营销能力;另一方面,也有意收购兼并或参股江苏省内、外的白酒企业,且对方必须拥有品牌、产能或者营销等优势。
从行政区经济走向区域经济,第一个推动力是市场,但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协调和整合必不可少,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进行区域规划。
有一个例子,在江苏省宿迁市政府在回购双沟酒业股份之前,曾对宿迁近40多家白酒企业进行了一次集中调研,并出具了一份名为“打造江苏白酒‘小巨人’企业”的报告,其中之一便是推进“小巨人”企业走集群发展之路。报告指出,要充分利用洋河、双沟、今世缘等苏酒原产地优势、产业优势,通过市场运作和产权多元化组合等方式,大力发展包装、灌装、物流业,努力形成以白酒生产加工为枢纽,连结上下游产业及配套产业的产业集群。
毕竟,企业之间的联动合作还只能算作“个体行为”,只有在相关政府部门的切入下,区域企业之间才能更容易实现产业联合、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在这方面,江苏已经走在了泛长三角“酒业经济圈”前列。
黄酒:市场大格局
在泛长三角区域内,聚集了以古南丰、海神、陈瑶湖为代表的徽派黄酒,以无锡振太、沙洲优黄、南通白蒲的苏派黄酒,以古越龙山、会稽山为代表的浙派黄酒和和酒、石库门为代表的海派黄酒,或者说,只有黄酒是这个大区域共通的“品类”。
当然,市场的发展程度和消费者对黄酒的接受程度却不尽相同。
作为长三角地区黄酒消费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上海市场每年要消费30亿元的黄酒,而浙江和上海这些成熟消费市场的黄酒消费正呈现“两头走”的态势,普通工薪阶层大多选择20元左右的黄酒,而一些原本喝白酒的市民出于价格上涨及养生的考虑,转向陈年高档黄酒。
相比较之下,江苏和安徽的黄酒市场则有些“捉襟见肘”。企业规模小和产业集中低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还是市场消费氛围的不成熟。
事实上,就在业界高呼“黄酒春天来了”的时候,众多黄酒企业不得不面对一个现状,黄酒行业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据统计显示,2007年之后黄酒行业整体发展慢于2005年和2006年的速度,虽然黄酒行业的销售收入仍维持增长状态,但是盈利率明显不足。
对此,安徽古南丰酒业公司总经理潘仕华的解释是:“2000年开始,黄酒产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浙派的黄酒企业陆续北上开拓市场,这之后的2006年和2007年,是一个市场胶着期,多数黄酒企业需要来梳理并整顿市场。到了2009年,黄酒业又迎来了一个二次发展的机会。”
目前的状况是,2009年的前8月,黄酒累计产量63.44万千升,同比增速为13.1%,位居食品饮料各子行业增速第三位;其中黄酒8月产量为4.65万千升,同比增速为30.34%,位居食品饮料各子行业增速第二位。8月和前8月,黄酒在食品饮料各子行业增速均比上个月提前1位。
良好的市场发展形势推动着企业加速发展,同时安徽和江苏各地aihuau.com政府也在能尽快融入泛长三角区域而作各项准备工作,这对于两省尚处弱势的黄酒企业来说不失为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宣城就提出了要扩大白酒、黄酒、啤酒生产规模,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的酒业生产基地,将郎溪县(古南丰所在地)打造成为长三角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的发展思路。
中部的崛起,多元化经济的发展,长三角文化的影响,是安徽和江苏黄酒企业千载难逢的机会。
中国黄酒业发展缓慢一方面源自消费者饮酒的习惯使然,另一方面,企业自身对市场投入的唯唯诺诺则是更重要的原因所在,这在一些二、三线黄酒企业中尤为明显。事实上,消费者培养的问题根本还在于企业对市场投入不力。
机遇就在眼前,两省黄酒企业应抓住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路线,积极申请相关的政策扶持和基础建设优惠措施,既要稳步前行又要摆脱小富即安的思想。黄酒市场的培养需要这个行业的企业戮力同心,而不是“等着市场成熟了再来分一杯羹”。
泛长三角区域经济概念的提出,是各地政府机构需要面对的新命题,同样,也是摆在所属酒企业面前的一道题目,准确地说,应该是一道“抢答题”,这一轮的竞争考验的是企业在面临区域经济调整时的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