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家谱 万十三郎 中国商业家谱(十三)
“深圳+技术”基因 我是初二才到深圳中学。那时候刚好是国贸大厦在建,所谓的深圳速度,三天一层楼,就在我们家附近,我们看着它(建)起来。深圳确实是改革开放先驱。华为、中兴这两个全国最大的通讯设备制造企业都出现在深圳,这是跟深圳这边地理因素有关系,因为它靠近香港,国外的元器件进口比较容易,所以大家都是在深圳从做贸易起来的。所以我们看到深圳在通信方面的人才储备比较多,腾讯后来起来的时候也是以通信为主,包括我第一份工作也是做寻呼。 我父亲在深圳的盐田港工作,他对我的影响可能有,但我很难讲出来具体的一些东西。我们创业那么多年,他最开始的帮助很大,做账之类的事基本上是他帮着去做,最开始风险投资进来,IDG VC管财务的跑到我家里跟我父母来直接去对账,做尽职调查都跑到我家里去,因为我爸会计出身,我妈也是会计,当时账是他们帮忙管的。我们都是很老实,很诚恳做事,不会做欺诈这样一些事。甚至到后来遇到比较好的发展机遇的时候,父亲也是不断提醒,说要注意风险,要避免发展过快带来资金或者对外合作中会产生的问题。所以我们即使发展比较快,一直还是抱着一种比较谨慎的心态——往往出事都是在你最顺的时候去发生的,这个是经常铭记在心的。 那个时候大学里还比较少见到商业明星,反而是请什么严星(气功大师)演讲,练功。我快毕业的时候,老师会接很多外面的项目做开发,然后带毕业生做毕业设计,这应该算跟商业挂钩了,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这毕竟在帮企业做项目,自己学的技术会有用途。所以当时我真的是非常渴望有这样的机会。 我大学毕业时接触了两个系统,一个是证券交易系统,一个是寻呼系统。我的毕业设计是股票行情分析系统,那套软件后来5万块钱卖给黎明网络了。我很早就知道股票,当时深交所开始之前就在我们家附近排队,全国各地都是一麻袋一麻袋的身份证运过来。那时候我没有参与,是后来父母买卖股票的时候参与一下。第一次买股票是毕业后两三年,当时是买了10万块的深发展,后来涨了几倍,我没有抛,到现在还留着,反正没有太大必要去动它。我不是专门去花很多时间去想这个股票怎么样,真的没有,外面说我懂得资本运作,其实真的没有想这么多。
应该说我开公司之前也没有什么对商业上的理解,虽然做过一些项目,有些别的收入,但是主要还不是从做商业的角度去看,而是以技术的角度去看。觉得做一件事情能够用自己的编程技术,能够做出一个产品去卖,或者是能够帮到别人,能够提高效率等等,这些对我们来说更有意义。 接触互联网 1995年底,我开始接触互联网,最早在润迅是用长途电话线拨到香港去接入互联网,当时用的还是Mosaic的浏览器,还不是Netscape。当时我做惠多(CFido,是通过电话线路连接的BBS网络,网络之间互相通过点对点的方式转送信件)BBS站台,一条电话线只能一个人上,当时深圳的惠多网有四根线缆已经是超豪华版,国内第一豪华,但互联网是一条线路多人可以同时访问,哇,这个太好了,一下子好多人可以同时访问这个站台,当时我觉得很有意思。 当时我就觉得这个是机会,但是也意味着惠多网已经快完蛋了,因为已经跟不上形势了,所以老的惠多人还是心里有点伤感,尤其原来是一个小圈子,就这么几十个人,到后面互联网的站台一多,变得几百人就没什么意思了。 但后来我发现这个力量是不可改变的,互联网一下子迅速膨胀。再后来基本上惠多网的那个站台我也就不太理了,1998年我才关掉。 那个时候我开始学互联网能带来什么,因为当时在做寻呼,第一个想法就是把网络寻呼这个概念引进来,通过互联网来寻呼,把内部的系统接起来,当时以为这可以给寻呼业带来一点高科技色彩,能够延缓(寻呼衰落),因为当时压力很大了。其实手机一开始出来,短信一普及,我就知道寻呼机肯定是完蛋的,就变成夕阳产业了。我1998年底离开寻呼业,走的时候大家还抱幻想说寻呼可能还有机会,真正所有人绝望,全部退出资产应该是2000年。 我们出来做第一个项目,是向各个寻呼台卖我们的网络寻呼系统,那时接触到即时通信,当时叫网络寻呼机,而QQ是我们给各个寻呼台开发那套系统的一个附属功能。 我们能够走到现在这一步其实更大因素还是很幸运。我们所处的信息产业、特别是互联网这一行现在来看能够跟国际接近同一个起跑线,我们也意识到整个互联网需要跟中国的国情做磨合,在中国做信息产业要更关注对社会的影响,不能够像过去公司还小的时候,只是看一个产品,或者靠一个影响力,或者是为了收入这样单纯的去想,要想得更全面才能适应整个中国的发展。 最后,到了谜底揭晓的时刻,让我们来看看马化腾自己拟下的自传开头: 1999年2月10号晚,11号凌晨,QQ发布。我们看着自己的产品如何受用户喜爱,口口相传,逐渐逐渐增长,那几个晚上都是盯着这些东西。当时过了两天就有人来狂注册,一次放了5000个号码,我说不可能啊!一看,原来是有人利用我们的漏洞来黑我们的系统,于是赶紧去清掉这些号码。 这些正代表着未来腾讯所有互联网产品运营和开发的模式,当时很短的一个月的时间就基本上定型了,包括我们怎么应对处理事务的方法,怎么按用户反馈去调整,所有这些思想都贯穿于腾讯的发展,从始至今…… 第二部分——60年:宏观之脉——[三大线]成昆行记:大三线的兴起与迁隐 9月1日,我和摄影师坐上从成都到昆明的火车,去往四川盆地、云南西部的横断山脉。车厢广播中缓缓地飘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列车在穿越隧道时,诗被轰轰的噪音搞得模糊不清。黑洞漫长得几乎没有尽头…… 429座这样的隧道! 初时乘坐这段世界称奇的铁路,我还为其和窗外的风景所倾倒,后来,不断地重复和千篇一律的群峰林立、重峦叠嶂、悬崖峭壁、黑暗、明亮,让我生出忍耐感来。这一路,我们要越过991座铁桥,要13次跨越牛日河,8次过安宁河,47次过云南境内的龙川江。1083.3公里的铁路线,时速不到60公里,逢站便停。 直到我模糊地看到一片坟茔,一座成昆铁路烈士纪念碑,估计大约有上百个坟头朝着山下的铁路,基座上应该刻着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落款的时间已经无法看清,我感觉到,大三线建设,那段尘封几十年的历史开始窥视我们了。 1964年5月,在讨论“三五”计划的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只要帝国主义还存在,就有战争的危险。“要下决心搞三线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准备游击战争有根据地,有了这个东西就放心了。” 几经讨论,“三五”计划由原定的解决“吃穿用”等民生问题急转至以解决战备问题为中心。 1965年3月29日,中央决定成立西南三线建设总指挥部,李井泉任总指挥。4月,又成立国家建设委员会,谷牧任主任。三线建设拉开大幕。 所谓三线,是由沿海、边疆地区由外而内划分为三条线:一线(前线)是指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是指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湖南、湖北等内陆地区;二线是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部地区。三线又有大、小之分,中部及沿海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西南、西北地区的川、贵、云和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 从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三线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秘密建起1100多个大中型项目。 不过,由于过分强调“靠山、分散、隐蔽(进洞)”的战备需要,大三线建设在布局选址上,饱受诟病。许多现代化企业分散建设在山沟和洞穴里,造成交通运输、管理、配套的不便。 “战备形势缓和以后,这些企事业由于远离经济中心地区孤立存在,虽然也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带来了新面貌,但不能起到拉动一片、辐射发展的作用,自身难以生存。”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陈东林说道。 在计划经济时代,以战备需要布局的大三线建设,是一次浪费和徒劳吗?它给中国工业留下的是死的“遗产”还是活的“灵魂”?尽管一些企业确因选址不利、市场欠佳而最终走上末路,但是大三线企业毕竟仍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大多数存留至今,有的甚至堪称中国工业的“脊梁”。 比如,攀枝花钢铁集团、酒泉钢铁集团、酒泉航天中心、西昌航天中心,葛洲坝、刘家峡等水电站,六盘水工业基地、渭北煤炭基地、汉中航空工业基地、川西核工业基地、长江中上游造船基地,四川、江汉、长庆、中原等油气田,重庆、豫西、鄂西、湘西常规兵器工业基地,湖北中国第二汽车厂、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东方锅炉厂,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科研机构。其中,攀钢、二汽、东方电气、中核、中航等现时中活跃的央企,全部和部分核心资产均分布于此。据统计,1964年到1980年,大三线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增长3.92倍。 陈东林是大三线建设的活字典。他认为,不妨将三线建设的效率与效益损失,计入国家经济安全与国防安全的支出成本。“何况从经济发展的后续看,落后地区的开发一旦进入收获期,原来的投入将会在或长或短的时期里得到补偿。” 成昆铁路即是大三线建设初期的重要项目。9月初,《中国企业家》记者沿着成昆线,走访大三线建设的亲历者。他们大部分已是古稀老人,时间让他们隐藏住了冲动、骄傲。但是,我知道,他们的内心一直在被那段历史照亮。 三线人:“过山车”式的命运 9月1日17点。成都站出发。 成都,是成昆线的起点,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也是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原院长钱积惠在40年前不知将会达到的目的地。 1968年4月底,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教书的钱积惠接到通知,前往三线,具体地址保密,听从组织安排。“去三线,那是一种光荣,好人好马好枪才可以去的地方。”钱回忆道。 钱积惠并非第一拨支援三线建设的技术人员。据原上海市经委副主任兼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钱敏回忆: 1965年,按照计划,华东地区要搬迁250多个工厂,10多万人。实际搬迁了123个工厂,5000多台设备,去了将近4万多人。 一般都是搬一半留一半。设备和工人、技术人员都是这样。有的设备不够,就现做。当然也有全部搬到三线的。搬迁工作组织得非常严密。举个例子来说,成都某厂,是上海厂搬去的。一半人留在上海,一半人去成都,从厂长、副厂长到科室干部、技术人员到工人,都是如此。搬去的设备有400多台。成都那边的厂房是利用原来一个玻璃厂的厂房,按机械厂的要求进行了改造。搞了一个详细的平面设计图,在什么地方,摆什么机床,每个机床的位置,都标得清清楚楚。这张设计图拿到上海,上海厂按照图纸的要求,先落实设备,把要迁过去的设备准备好。设备准备好以后,根据图纸的要求把底座和地脚螺丝先装箱,然后按安装的先后程序装箱。箱子编好号码,某号机器第一号、第二号……先后次序(号码)同成都厂里确定的次序(号码)是一致的。装上汽车的时候按这个次序,上火车也是按这个次序,到了那里也是按这个次序直接把设备放到应该放的位置上。一点不乱,也不会窝工。在上海拆卸包装只用了一个星期,运到成都厂,也只用了一个多星期就开始生产了。
更多阅读
小型公司的年会策划 中国小型策划(广告)发展瓶颈之探讨
本人的职业经历颇为复杂,在媒体公司做过媒体掮客,在OTC企业做过销售,呆过中国公关20强的公关公司,呆过本土4A,也呆过芝麻大,没任何策略制定能力却号称特劳特定位研究室的策划公司,现在处于创业阶段,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国小型策划(广告公司
二手书商业计划书 咖啡店商业计划书(二)
2、行业发展趋势(1)咖啡消费市场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城市消费一大潮流,市场前期培育已经结束。雀巢、麦斯威尔、哥伦比亚等国际咖啡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分公司或工厂,根据一项在12个内陆城市的调查,32%的城市居民喝咖啡。过去一年内喝过速
‘她‘时代标杆人物:中国25大商业女杰(一)
迎接“她时代”的到来,这是一个早在新千年之交即得到广泛认同的话题。过去8年来,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上扮演的各个角色都可圈可点,尤其是企业里女性高管的比例不断攀升,完美诠释了现代商业竞争的柔性特质。 2009年3月,《商务周
四大商业银行求职 金融专家和女儿谈四大商业模式(四)
(4):戴尔的成功秘诀 1962年后,沃尔玛从根本上改变美国零售业,也改变了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但是,就像美国所有的行业一样,有竞争就有不断的创新。1984年,又一种新商业模式出现,这次的创新者是当年才19岁的麦克。戴尔,他是如此成功,连续
保利大都汇四大商业圈 金融专家和女儿谈四大商业模式(二)
(2):为什么星巴克会这么成功? 早晨跟陈笛谈完盖茨的微软商业模式后,她对其软件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一点印象极深,原来一旦微软花成本开发出一种软件之后,每多卖一份Windows软件,其成本对微软来说接近零,每份260美元的售价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