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剩5个没有创建成国家文明城市,西安就是其中之一。”6月19日,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魏民洲在西安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动员大会上表示,西安“创文”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任何一个环节和部位都不能忽略。(6月20日《华商报》) 上述强调,恰恰说明了“微文明”的重要性,因为只有从细微处构建起具体的、一丝不苟的文明风尚,才能进一步体现出城市的特色化文明,最终实现城市的“大文明”。 西安,曾经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其开放包容的气度与华丽,曾令万国来朝。但这些都已成为历史,现实的情况是,西安还没有创建成国家文明城市,在副省级城市中也落在了后面。虽然简单地拿历史来做纵向对比并不恰当,但这也足以让西安人感到尴尬。这也说明,在严格的“创文”指标面前、在细节层面西安还存在硬伤和软肋。所以,在期中测评来临之际,高度重视“微文明”的重要性,及时做好弥补和提升尤为关键。笔者以为,“微文明”不仅仅是“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对于个体文明的倡导,还应将其纳入到行之有效、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微”体系以及长效驱动的“微”机制之中,从而实现“微文明”的聚合提升。 早前,“乘车跟我排”活动由媒体提倡被广泛推广后,在很多车站,“跟我排”逐渐成习惯,成为城市里一处亮丽的风景,但有些车站,乘客争抢上车的现象仍大量存在。仔细驻足观察,可以发现,做得好的车站可分为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大多会科学利用候车位置,设置“××路在此候车”的指示牌;二是有志愿者的有序引导;三是虽然没有相关指示牌,也没有引导,但由于前期志愿者工作到位,候车者后期习惯成自然,形成了良好的排除秩序。 所以,不可一味地将排队秩序的混乱归结为乘客的素质低,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科学总结其中经验,强化认识,树立“微”典型,进而形成科学落实的“微”体系。在哪里设置候车指示牌?哪些车站必须要有志愿者引导?应该使用怎样的引导语言?在线路较集中的地方又该如何引导?都应该有系统的考虑和落实方案,一步步地进行科学实施,从排队等微小的点上实现文明程度的有效提升。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一些细节上的缺憾,此前,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曾对行人的交通违法行为展开整治,但整治过后不久,除一些重点路段行人闯红灯现象较少外,很多街口故态复萌,“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比比皆是,这也体现出长效机制的不足。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指望行人突然的道德觉醒,除了整治行动的常态展开、处罚的严厉及时外,各区域还应根据城市片区特点,考虑和学校及其他社会公益团体建立起长期协作的“微”机制,加强对行人的引导和规范;可考虑对一些非重点路段,但通过“微”机制构建成效斐然的路段进行宣传表彰,树立典范,凸显特色,使“微”机制的构建更具活力和意义。
![强化考核机制 “创文”应强化“微”体系和“微”机制](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9454438099654.jpeg)
去年,珠海在上一轮落选之后,再次踏上“创文”路,市委书记李嘉当时说过这么一句话,“珠海为什么在上一轮没有进入?我认为关键还是认识不够,动员还不够。”对于西安来说,加强对细节工作的认识,形成“微”体系,构建“微”机制,动员引导全社会参与到“创文”工作中来,同样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