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股市延绵一周的阴跌终于在8月14日找到了宣泄点:当日,招商银行宣布同时向A股和H股股东配股,募集150亿元到180亿元资金。此次配股所得的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拟全部用于补充核心资本。
在资本市场压力逐渐饱和之时,抛出如此不讨好的巨额融资方案,招行也是不得已。“现在银监会、银监局对资本的管理是越来越严格。从长远发展看,还是要补充资本。”同一天,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内蒙古海拉尔举行的2009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间对媒体说。 2008年四季度,宏观经济下滑趋势明显。在政府宽松财政货币政策的鼓舞下,商业银行自去年11月份就开始猛增信贷。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规模不仅创下有史以来同期最高水平,还超过了以前各年度全年贷款投放规模。1-6月人民币各项贷款累计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2万亿元。猛增的信贷,使招行的资本充足率从去年末的11.34%降至一季度末的10.95%,其核心资本充足率更仅为6.54%,在上市银行中处于中下水平。如招行,中国多数商业银行都面临着风险资产增长较快,资本补充跟不上,资本充足率下降的问题。同时有传闻称,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银监会还敦促国内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到12%的水平。 招行之前,民生银行、深发展、浦发银行也各自公布了股权融资计划:资本充足率9.22%的民生银行计划向H股股东增发约15%的股份,募集约200亿元;深发展则在股东大会上高票通过了向平安人寿定向增发股票,以募集最高107亿元的议案;浦发银行也在5月的股东大会上通过了定向增发募集150亿元的方案。深发展和浦发银行一季度末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53%与8.72%,已接近监管层要求的8%底线。 但跟股份制小银行们不惜售股增资不同,国有大银行们更倾向于以发债形式融资。就在招行公布股权融资方案前一天,建设银行刚刚在银行间债市完成了200亿元的次级债发行。7月22日,工商银行也完成了400亿元的次级债发行。 不难理解大银行对发债的偏好:售股融资不但是以让出部分股权为代价,融资周期通常也要长于发债。而发行次级债不但在以上两个因素中胜出,而且在当前的低息环境下更具优势。截至2009年7月底,国内各银行已发行次级债2240亿元,为去年全年736亿元规模的3倍。工、中、建三大行还计划2012年底前拟发行共3000亿次级债。其中,工行1000亿元,中行1200亿元,建行800亿元。 发债相对售股融资成本更低,股份制银行未尝不想通过此道来缓解对合格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但股份制小银行对发债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以发债为杠杆实现的融资,是用以提升银行的附属资本;而售股实现的融资,才可提升核心资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附属资本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核心资本的提高。 “银监会有规定,银行的附属资本规模不能超过核心资本的50%。大银行核心资本相对充足,适合用发债来提升附属资本充足率。小银行核心资本不算充裕,在发债上面就没有什么优势。”海通证券分析师范坤祥告诉记者。 受限于核心资本的规模,以招行为代表的股份制中小银行在债市上的可发挥空间很有限。根据招行董事会4月时的公告,其在2011年之前可发行的债券规模不能超过300亿元,而华夏银行在一年内可发行的次债仅有100亿元。兴业银行则直接把两年内发行次级债的规模定在了其核心资本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