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脉搏 企业家在三江源触摸地球的脉搏



  文、图/王牧

  “气候变化是贫困、疾病、饥饿、安全、能源危机等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勇气和领导精神。”8月11日,潘基文在于韩国仁川开幕的“2009年世界环境论坛”上发出了这样的呼吁。今年年底,在丹麦哥本哈根将举行新一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世界各国将围绕地球环境问题展开新一轮的博弈。

  毫无疑问,人类消耗地球资源的速度已经将我们自身的生存置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还有那些融化的冰川和不断退后的雪线,昭示着许多迷人的风景已经进入了“倒计时”的告别阶段。

  长江、黄河、澜沧江这三条大江大河的源头都集中在一片名为三江源区的大区域内。这片神秘而遥远的区域是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最敏感的区域之一。长江、黄河、澜沧江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上发源,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流淌了几千年的大河在那由一条条涓涓细流汇集的源头上发生着惊心动魄的变化,这里的生态环境正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而发生着改变。毫不夸张地说,在三江源区,一条溪流、一片草地、一只鸟兽的生存状况都与这些大河下游无数人的生存状况息息相关。

 地球脉搏 企业家在三江源触摸地球的脉搏
  这个夏天,一群热爱环保与探险旅行的中国企业家起程了,他们组成的“地球倒计时”生态考察队深入到了三江源地区进行调查,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触摸着地球的脉搏,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推动中国企业家承担更多的生态与社会责任。

  向海拔4800米进发

  从西宁出发,考察队一行7辆越野车直奔位于青海省玛多县境内的黄河源头。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约古宗列盆地,分为南北二源,两地海拔约在4600米至4800多米之间。考察队员前一天在西宁还穿着短袖,在玛多就裹上了羽绒服。不过大家状态基本都不错,只是有些轻微的高原反应。考察队员中的良子健身集团董事长朱国凡一直以来对户外探险和环保事业都十分热心,只要有空就会去参加各种探险、旅行活动。这次来到高原他备感亲切,说就像回到了几年前穿行亚欧大陆在帕米尔高原骑自行车的日子。颠簸的旅程没有让队员们感到疲惫,随着目的地的接近,大家越发地兴奋起来。

  考察队到达玛多县后当晚便宿在城中以适应当地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环境,玛多县城是一个典型的西部小镇,逆风站在穿镇而过的马路上向四面极目望去,视野都可以像高原风那样一直推展到远方的地平线。

  第二天一早,天气很阴沉,考察队从玛多县城一直向西,无奈天公很不作美,一直在下雨,有时候又夹杂着零星的冰雹,不久那条公路就变成了荒滩上的土路,前方正有黄河源区的两个大湖——扎陵湖、鄂陵湖在等待着队员们。车行约行60多公里,翻过一道山梁,隐约在云雾中显露的碧蓝色湖面展现在眼前,从地图上看这个湖泊应该是鄂陵湖。

  古时扎陵湖和鄂陵湖被称为柏海,是黄河源头两个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素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发源后,经星宿海和玛曲河(又名孔雀河),首先注入扎陵湖。扎陵湖东西长,南北窄,酷似一只美丽的大贝壳,镶嵌在黄河上,湖的面积达52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9米。而黄河在扎陵湖经过一番回旋之后,在巴颜郎玛山南面,进入一条300多米宽的很长的沟谷,流入鄂陵湖。鄂陵湖与扎陵湖的形状恰好相反,鄂陵湖东西窄、南北长,犹如一个很大的宝葫芦。

  “千湖之县”干涸的湖泊

  沿着鄂陵湖边崎岖不平的简易公路,越野车艰难地行进,终于来到了黄河源头纪念碑——牛头碑前。站在海拔4700多米的牛头碑旁向西眺望,辽阔而苍茫的扎陵湖展现在眼前。扎陵湖与鄂陵湖一西一东,数不清的小溪流断续相连,那就是黄河之水的最初之态。据资料显示1999年6月3日起黄河开始在扎陵湖、鄂陵湖中间出现断流,断流次数达5次之多,时间长达半年之久。

  从牛头碑所在的山头环视四周,虽然这浩瀚的高原湖泊令旅人感到心旷神怡,但是视野中荒凉的景象还是令人十分惊讶:低矮泛黄的牧草十分稀疏,零星的牛羊在半沙半草的草场上艰难地寻觅着牧草。这是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的后果,水源涵养能力明显下降,导致许多大小泉眼和原本星罗棋布的湖泊干枯。

  “万里黄河第一县”的玛多县有着美好的过去。这里平均海拔达4300米以上,黄河源头干流自西向东贯穿县境350公里,境内多沼泽湿地,曾经水草丰美,河流众多,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达4000多个,素有高原“千湖之县”的美誉。据当地牧民说,环绕扎陵湖、鄂陵湖两大湖泊的草场原来是全玛多县最好的,这里的牧草足有一尺多高。现在,这里的牧草又少又低,牛羊吃不饱,90%的牧户迁走了,只有少数牧户还在苦苦支撑。20年前,全乡牧民每年从草场上割下的干青草就可达10万公斤,现在,即便是在牧草长势最好的季节,千里草原上也是沙多草少。

  时过境迁,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过度放牧,加上鼠害的影响,原本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有史以来后果最为严重的退化问题。玛多县副县长扎洛介绍说,目前,全县退化草地面积达2400多万亩,占草地面积的70%以上。据遥感卫星监测分析,全县退化草地每年仍以2.6%的速度不断扩展。大面积草地退化,造成黄河源头水源涵养功能急剧下降,湿地大面积消失,全县4000多个湖泊有近2000多个干涸,黄河源头不时断流。

  值得庆幸的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黄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从2000年起,玛多县相继实施了玛多县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玛多县天然林保护、玛多县天然草地植被恢复与建设试点等5个项目,总投资3550多万元。重点对扎陵湖、鄂陵湖自然保护区和黄河流域的退化草地进行治理,开展人工种草、人工育林、围栏封育草地和灌木林、灭治鼠害,恢复草地植被。

  消失的星宿海

  离开牛头碑,考察队继续往黄河源区的腹地进发。当天晚上他们要到达的目的地是黄河源头的第一乡——麻多乡。

  从牛头碑出发,越野车从扎陵湖和鄂陵湖边掠过,一道道车辙消失在高原的深处。从牛头碑到麻多乡会经过黄河源区著名的湿地星宿海,星宿海位于黄河源头地区,东与扎陵湖相邻,西与黄河源流玛曲相接。星宿海藏语称“措岔”,意思是斑斓湖,因湖面波纹闪烁着奇光异彩而得名。

  玛曲河(黄河源流)进入星宿海盆地后,形成了大小不等、形状各异、难以计数的小湖泊。随着玛曲河流的涨落和天气的变化星宿海的形状和光泽亦发生着奇妙的变化,时而好像无数个晶莹闪亮的珍珠宝石镶嵌在巨大的玉盘上一样,绚丽多彩;时而如天上的繁星落到广阔的草原上,熠熠闪光。考察队在专家的带领下驱车来到一处高地,从电脑中调出一幅30年前人民画报摄影记者茹遂初拍摄的星宿海的照片,来比对现在的环境和当时的环境相比到底变化如何。举目四望之下,发现原来照片中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已经消失了近一半,这里的草场退化也是非常严重,三江源区的环境变化确实不容乐观。

  值得庆幸的是队员们在这里看到了成群的藏野驴在奔跑,一群大概有20~30只左右。据说在星宿海的周围还繁衍栖息着黑颈鹤、丹顶鹤等近百种鸟类,和藏羚羊、藏野驴、黄羊等十余种珍稀野生动物。

  黄河源头的小学校

  离开了星宿海,考察队在刚刚覆满白雪的高原谷地中驱车前行,不远处一幢幢的低矮藏式房屋慢慢出现,司机说,麻多乡就要到了。麻多乡隶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地处巴颜喀拉山以北。在夕阳的余晖下,土路上的积水倒映着蓝天,几只土狗在闲逛,呼啸而过的藏族摩托车骑士卷起一阵飞扬尘土,一派典型的藏区高原小镇风情。

  考察队体员在这里休整,准备前往黄河真正的地理源头——约古宗列盆地。第二天一早,越野车在一片苍茫的高原上盘旋前进,行不多久就进入了一个面积很大的山间盆地,这就是约古宗列盆地。约古宗列为藏语,意为“炒青稞的锅”。这是当地藏族群众根据这里的地形而起的一个形象的名字。约古宗列是一个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的椭圆形盆地,周围山岭环绕。

  行进途中,前方一面在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吸引了队员们的视线,红旗下是一片带围墙的整齐平房——这里就是黄河源小学。在学校里没有看见几个孩子,校长说,原来这所小学在更远更高的地方,距黄河源头只有2公里,但是由于环境太恶劣了,所以现在搬到了海拔较低的这里。目前学校共有学生31人,教师3人,这段日子由于是山上挖虫草的季节,所以孩子们都去帮忙了,学校也就暂时停课了。虽然从山上搬了下来,但是这里仍然是常年积雪,平均气温-6℃,最冷时达到-40℃,虽说学校距乡政府只有50公里,但唯一的一条便道常常因为冬天积雪,夏天沼泽,即使驱车有时也需2~3天才能到达。学校目前没有电,没有校医,没有通信设施。

  在高原助学也是这次三江源考察的一个重要内容,队员朱国凡从越野车的后备箱里面搬出了在西宁购买的几大箱文具、体育用品送给了学校。几天前在采购的时候他还特意强调说不要给孩子买圆珠笔,圆珠笔笔芯用完就废了,还不环保,还是用铅笔比较好。

  母亲河的源头

  从黄河源小学往源头去的路异常艰难,考察队的越野车不时地要涉水过河,还不时地陷车,队员们也需要下来推车。车队在一个个的山坡上翻越,前面的车已经把草地碾成了烂泥,后面的车跟上去就在原地打滑,无法前行。最后,到了一个小小的山梁,车怎么也开不上去。上苍仿佛是要考验这些接近黄河源头的人,在最后的一公里需要徒步前往。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每挪动一步都要耗费很大的勇气和体力,对于每一个队员来说,这样的高原徒步都是一次艰难的考验和锻炼。

  黄河源头的景象与很多人想象的并不一样,隐现在湿地草原清澈水洼中的细小水流汩汩而出,涓涓流下,仿佛已经在地下流淌了很久而只是在这里浮现似的。而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就是通过无数这样的泉眼、溪流、河流湖泊交相会聚积少成多,最后形成大的河道注入黄河主干而东流入海。站在中国母亲河最开始、最初的诞生之地,仿佛回到了一片混沌的太初世界。细观这脚下的涓涓细流,遥想这条流向远方绵延万里的大河,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道理。

  当天晚上,考察队和麻多乡乡长、派出所所长就当地的环境问题聊得很晚,队员朱国凡突然作了个决定,决定由他个人资助麻多乡购置环保清运车,并由他发工资雇用村民清扫和每天收集黄河源区的垃圾,以保护当地的环境。“这也算是为黄河源区的人们做了件实实在在的事。”朱国凡说他希望每个人都能为保护环境出份力,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让他感触颇深。这次“地球倒计时”三江源考察之行对于每一个参与的队员都是刻骨铭心的,无论是对当地环境的调查和关注,还是资助当地环保事业的善举,都已显示着中国企业家们在经济生活之外,已经开始承担起更多的对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责任。

  “他们身上的责任超越了我们平常人,他们有着最不同寻常的计划和意见。”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于致力于保护地球环境的“气候英雄”的阐释。“你的地球需要你”,防止地球变暖,保护地球生态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尤其是具有财力与影响力的企业家们的参与。他们的参与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在于推动绿色经济的增长,以修复支撑全球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这颗蓝色的星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84029.html

更多阅读

沈尧伊长征史诗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 沈尧伊 长征之路

沈尧伊,浙江镇海人,1943年出生于上海,我国著名油画家、版画家。1966年于中央美院版画系毕业,先后在天津美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任教。现为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教授,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

博大书库--地球的红飘带(魏巍) 地球上的红飘带连环画

地球的红飘带 ·序·卷首语第一部(一) 湘江,有一段永远难忘的历史,她那绿汪汪的江水,竟变成了血的河流。(二)鲜血和挫折给人以痛苦,也给人以觉醒,它常常出现历史转折的契机。(三) 整个部队伤亡惨重,一个军团溃散,一个完整的师没有渡过湘江,周恩

怎样看人们对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担忧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力

怎样看人们对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担忧前不久,俄罗斯上空的一声巨响,一颗陨石坠落在车里雅宾斯克州造成1200人受伤的事件,再次让人们开始“杞人忧天”,重拾人们对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担忧。加拿大皇家天文学会发言人安德鲁·法兹凯斯曾推测,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学设计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视频

一、课标分析本节课课标要求“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本课标要求“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因此对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不必详细分析,但需明确太阳

声明:《地球脉搏 企业家在三江源触摸地球的脉搏》为网友喜夏厌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