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数据,2008年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贸易额达到868亿美元,比2001年上合组织成立时增长7.2倍。其中,乌兹别克斯坦作为上合组织成员国之一,2008年中乌双边贸易额近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4%。2009年上半年,中乌双边贸易额更是增长到10.6亿美元,同比增长49.4%。
乌兹别克斯坦外经贸部统计,截至2009年7月1日,在该国内注册的中资企业共234家,数量不多,比较知名的企业有华为、中兴、海尔等IT 和家电厂商。中石油在乌国境内共有三到四个油田开采基地,同时也是当地天然气管道的主要承建者。此外,因为乌国内的土壤盐碱化非常严重,还有很多中国企业在乌国做土壤改良业务。 一些中资企业在开拓当地市场时显然还需要在思路上做出转变。在中国国内市场上,业内听到最多的是往往如何让欧美外企在中国本地化,但当中国企业走到国外之后,却对自己如何去做本地化缺乏考虑此外,一些企业在具体做法上,过分强调要当地政府以“资源换项目”,事实上这种提法对于当地人来讲其实比较敏感,甚至容易引起反感。很多中资企业的管理层大都有在欧美的留学从商经历,这是强项。但弱点是和当地政府和客户的沟通还远远不够。这些企业急需向华为公司学习,派出大量的小语种人才,和当地人交朋友。这样才能真正的和当地经济融为一体。 乌国内政府在经济建设上的主导地位同样需要国内企业注意。 乌国的经济运行体制沿袭了很多前苏联的做法。比如现在要在乌国内发展大的项目,就必须要和各行业的部长谈。等投资方和部长谈定之后,才会安排下面的企业做具体实施。从招商引资的态度上看,乌国的中央政府的确是在不遗余力的推进,但是地方政府相对就不够积极。像纳沃伊自由工业经济园区已在2008年12月成立,水、电、天然气管道以及铁路接口虽然都是现成的,但基础建设依然还很缺乏,一直在等待外资的进一步投入。作为中资企业,从近期上,要看到乌国政府的确对外国私人直接投资提供了很多特殊优惠政策,中资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些政策;而从远期上,更要注意到:乌国作为独立国家联合体成员,在该国内生产的产品在独联体十几个国家内流转没有关税壁垒。所以,中资企业如果在乌国投资生产,那么其产品面对的市场就不仅仅是中亚几千万人,而是3亿多人的独联体大市场。而且,中资企业在乌国或整个中亚地区内生产的产品还可以有更多选择,即:退可以返销回中国国内市场,进则可以进入更远的欧美市场,从而绕过欧盟、美国针对中国产品征收的惩罚性关税。惟其如此,中国企业才算走出了一条真正的现代版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