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2009中国营销
格力打官司
一直低调、务实,坚守“工业精神”的格力空调,在今年的悲观而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特别是面临竞争对手不断挑战和挤压之下,也变得烦躁不安起来,一年打了两场较为轰动的官司,成为家电企业“官司营销”的开拓者和领导者。
先是在重庆,格力成为被告,被竞争对手美的告上法院,要求其就销售业绩的广告虚假宣传向美的等同行道歉,更是被诉要求赔偿数万元损失。随后在广州,格力成为原告,诉广州财政局在广州番禺医院的空调项目采购招标中存在“潜规则”和“不正当行为”,要求重新进行复标、评价。
更有意思的是,前一场官司格力与美的直接交锋,而后一场官司则被业界人士认为是格力与美的“隔山打太极”。因为在格力落标广州市的政府采购工程中,中标者却是美的,两者的较量从台前打到幕后,从正面打向侧面。
近年来,作为国内空调领域的佼佼者,格力坚守空调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令人敬佩,其专业化扩张所取得的成就更令同行羡慕。不过,今年格力在市场上一系列的反常举动和冒进策略,却令人越发看不懂、弄不明白了。
格力打官司,到底是为了诉冤,还是为了求机?外人并不知晓,但这种操作策略却令人感觉诧异。
皇明造房子
正当太阳雨、桑乐、力诺瑞特等同行在太阳能热水器领域实现销售的节节攀升,特别是太阳雨集团居为国内首家产品产销量均突破100万台历史大关的企业之后,一直被业内誉为太阳能热水器产业布道者的皇明,却面临着“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推到沙滩上”的尴尬。
无论皇明集团董事长黄鸣是不是愿意正视其在太阳能领域落后的现实,或者是黄鸣本人仍高举着追求阳光事业的大旗帜突然从热水器等相关产品的制造向房地产的转身,还是皇明集团已经在追求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融合上领先半步,都无法掩盖隐藏在其企业发展与扩张的危机正在四伏。
“为了吃鸡蛋而去养一群鸡”,这在许多中国企业家而言,看上去是一件很壮观的举动、也会被许多人演绎为企业家的一种愿景与抱负,但当我们回归于太阳能产业现状,面对一个年产值不超过400亿元、企业数量却多达数千家的太阳能热水器领域,面对一个已经显现“泡沫”色彩的房地产领域,皇明集团每年仅20亿元左右的销售额,如何支撑起其在动辄投资高达数百亿元的房地产领域的扩张?又如何能将造太阳能的技术积累辐射到房地产领域。
是中国的房地产门槛太低、造房不愁卖,还是黄鸣本人的产业扩张能力超强,能全面驾驭起皇明地产的未来走势?在一片质疑声中,向来以“骂人营销、挑衅营销”为特色的皇明集团,仍在其倔强的领导人黄鸣的带领下,朝着造房的道路上前行,离太阳能热水器事业也越走越远。
春兰忙保牌
春兰股份在经历了15个月的停牌后,成功扭亏为盈实现了复牌。不过,成功推动春兰复牌的因素并非空调主营业务大幅增长的刺激与带动,而是沾了“电厂、房地产”等新兴盈利业务的光泽。
作为国内老牌的空调企业,当年春兰股份曾是上海证券市场上的“3大家电股”之一,与长虹、海尔并列齐名。时过境迁,海尔与长虹在家电集团化扩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春兰却裹足不前,以空调、压缩机、洗衣机为家电主营业务的销售业绩低迷。
春兰为何在短短10年时间内,从家电业一线领军企业的位置上滑落。有业内观察家指出,祸起春兰多元化扩张、摊子铺的太大、新兴业务成长缓。还有业内人士坦言,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让企业的停步不前。
自多年前就曾推动的“企业管理层收购”一事落空后,作为一家乡镇集体企业,春兰的体制困局已经严重影响并阻碍其未来的发展。保牌后,春兰空调业务得已继续存在于上市公司的壳体上,不过对于春兰股份未来的走势,空调、电厂、房地产,哪一块又会是重点。早在多年前便布局的新能源产业,是否能在未来承载起春兰再次崛起的重任?这一切仍有待于春兰的行动。
变频化加速
先是空调,随后则是冰箱、洗衣机,目前家电的变频化趋势已势不可挡。而变频之所以在今年颇受家电企业的青睐,正得益于变频技术背后所带来了产品定位提升,变频在成为高端家电代名词的背后,也成为企业谋求新利润支撑点的重要杠杆。
更为重要的是,家电企业围绕变频产品的市场份额、话语权的争夺已经全面白热化。以变频空调为例,在行业10年布道变频的海信,终究敌不过美的、格力的规模化冲击力,在变频空调的市场竞争中迅速从领跑者落为跟随者。去年底开始,美的、格力突然发力变频市场,围绕变频空调使出了产品牌、技术牌、营销牌、价格牌、服务牌。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围绕变频空调的控制技术;美的推出180度正弦波,格力就力推10赫兹低频技术;格力再推6赫兹技术,美的则升级推出了4赫兹技术,两家企业间的博弈相当激烈,分毫不让。
美的联手东芝、格力联合大金、海信坚持自主创新,三者之间围绕变频技术也展开了一场以“自主”对抗“联手”的博弈战,发人深思。但企业间较量、行业格局仍面临许多变数,这将成为今后市场竞争的最大看点。
不过,在美的、格力两大巨头迅速转战变频,并在短期内获得规模化的扩张和领跑地位之外,空调产业较量的规模化门槛、资源投入的集中性释放,都成为许多中小企业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门槛,也为后来者的扩张增加了许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