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记者 林密
中国热钱这么多,究竟该去向何处? “搏击海外。”这是中矿联合基金作出的回答。 9月24日上午,在北京市东三环边的一间办公室里,中矿联合基金总经理冯立对《投资者报》记者说:“走到海外之后,发现天地更宽广了。” 中矿联合基金(以下简称“中矿”)今年年初由清华矿业同学会发起,联合了国内外优秀矿产企业及金融资本,瞄准的正是海外的投资机会。 让“烫手钱”抱团出海 在中矿成立前,清华矿业班(由清华大学举办的研修班,学员为矿业相关行业高管及矿业金融投资高管)的300多名同学手中已拥有1000多个矿权,手上也有不少钱,但就单个企业来说,各有各的困难。 很多民资感到,现在已不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了,这些钱要在国内取得超额收益很难,投资的空间也很狭窄。若要投到股市、楼市,风险又很大。 钱拿在手里很烫手,怎么办?这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投资的基本法则是优选自己熟悉的领域。 中矿,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多年做矿业研究的中矿发现中国缺矿,海外矿业对他们来说是块大蛋糕,是国内资本的投资蓝海。金融危机背景下,很多国际矿业资产价格偏低,给了他们投资海外的好机会。 于是,很多民企把钱放在这个基金中做启动资金,其筹集目标是100亿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目前,首期5亿元启动资金已到位,并开始投资工作。 和“国家队”玩法不同 在中矿董事长郑智看来,他们这些民资联合起来在海外投资,和央企的“国家队”有着明显不同。 郑智说:“包括中铝在内的一些大型国企,动辄就要控股,总喜欢做大。这种控制的心理会让对方产生敌对感。其实,不管多少,先参股,抱着合作的态度让人家慢慢接受,有何不可?我们一点点做,不求一口把对方吞掉,最后会发现总量是惊人的。要有这种心态。” 民资这种参股合作的心态,一方面反映了民资灵活的手法,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其资本实力不及央企的尴尬。 冯立则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了阐释:“国企出海是以大搏大,而我们则是以小搏大”。这种以小搏大的心态和操作,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冯立举例说,我国对钾盐的需求约占世界总需求量的20%,而钾盐自给率低,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但2009年中国钾肥进口谈判却迟迟没有结果。 看准了这一点,中矿在6月入股加拿大Amazon Potash Corp.,投资500万加元,获得了其矿山4%的股权和20%的承销权。 而这20%的代销权意味着,中矿可以以成本价获得部分产品。在签合同时冯立还发现,他们是获得代销权最多的一方。目前钾盐主要销往中国、印度和巴西,获得了这部分产品的代理权,也就有了价格发言权,是战略投资重要的一步。 在冯立看来,最重要的并不是要去控制矿山,而是要其产品。否则,会引起对方的警惕甚至敌对。在谈起合作细节时,冯立还提到,其实这家公司之前也与中国国企接触过,但这个项目还处于勘探阶段,国企认为风险高,拒绝了投资。但确定了储量后,国企还能不能进入,以什么价格进入,进入后能不能拿到代销权都很难确定,中矿选择了前期进入。 冯立告诉记者,参股的项目最终还是要嫁接给国企,实现资源对接。中国的企业占有资源,卖给本国企业,是双赢策略。中矿赚到了钱,国家也可以买到便宜的钾肥,增加了国家的筹码,符合国家战略投资的目的。 在问到预期收益时,冯立透露,参股的这家公司12个月后就会上市,按预估市值,大概有5倍的回报。而对基金,估计未来5年,回报不会低于年均25%。 让资本更快捷“走出去” 基金组建初期,郑智曾提出,民企集合在一起,通过基金的运作,希望能把我们的企业打造成为中国第二个五矿。这个介于民企个体户和国企之间的新生产物,是一个适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有利于中国矿业发展的合伙制企业。 与国企相比,对于走出去的优势和劣势,冯立表示,优势是出去后,游戏规则是一样的。在国内,国企既是游戏的制定者,又是参与者,再公平也会觉得不公平。中矿的团队虽新,但除了集中国内民营企业家的资金和经验,还汇集了许多有海外经历的高管。劣势则是我们的钱没他们多,但这也督促我们每一个项目都要经过仔细考察。 与很多投资者的自怨自艾不同,冯立认为,现在国家给民营企业的政策非常不错了,信息流通,民企能找到自己的项目。不足的是,希望企业资金出去的审批程序能更简洁,外汇兑换能更快捷。项目是一场争夺战,时间是法宝,拖久了,时点也许就错过了。 不仅大部分民资希望政策给其“走出去”创造更好的条件,“国家队”搏击海外的心情也颇为急切。今年的“两会”期间,央企中国五矿董事长周中枢曾提案,希望国家支持企业“走出去”并购海外资源,同时希望国家能建立“国家金属矿业开发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