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际惯例,当一所知名大学校长的职位出现空缺,会采取全球招聘的办法,通过一个仔细的遴选过程,进而产生人选。整个遴选过程由遴选委员会操作。遴选委员会一般为学校懂事会,由各利益相关方构成,包括政府官员成员、立法机构成员、学校的原校领导、学校管理层代表、教师代表、校友代表、有全球学术影响力的学者代表、社会代表等人士,是一个代表广泛的理事会。遴选委员会会在离任校长尚未离任前的一段时间,发布一个招聘启事,接受推荐,也接受报名。根据这一名单,当然也包括遴选委员会自己事先已拟定的候选名单(重点培养对象),经过仔细的拟选手续、各种条件的筛选,经由遴选委员会讨论与投票,最后产生新校长。通过这一遴选机制,最终的胜出者能够为各方所接受,不会引起太大争议。整个遴选过程是透明、公开的。 中国高校校长的产生机制,也是遴选,但是这种“遴选”是最为典型的行政化方法。任命校长的程序与任命党政干部的程序一样,最多就是加上民意测验,最后的定夺权还在相关部门。如果是从外面空降新校长,连民意测验也没有。这个“遴选”过程完全是行政化的,完全是按照官员任命的行政程序来执行的。这种遴选机制违背了世界一流大学校长任命过程中追求学术卓越、追求民意的理念。毫无疑问,依靠此种机制选出来的校长,眼睛一定是向上看的,一定是对那些能任命他为校长或者能够决定他职务升迁的人负责。如此一来,他在学校管理中,凡事都会考虑那些能够决定他职务的人,处处自我设限。那么,追求学术卓越,追求学术独立,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了,对推动高等教育体制的良性变革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中学校长行政级别 行政化,校长眼睛一定是朝上的](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9455034204964.jpeg)
高校去行政化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大学是学术机构,不是官僚机构,大学校长应该通过追求学术卓越的办法去选择,而非行政任命来解决。大学校长一定要有勇气、有胆识进行上级所没有批准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