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宁林
法国威力雅公司、中法水务,这些抢占中国市场的全球水务巨头,最近的心情着实有些郁闷。身陷舆论漩涡的威力雅公司,对于盛传的“以停水要挟当地政府涨水价”的说法,更是愤怒地表示打官司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之身。 显而易见,这些外资水务公司对近期指责其操纵中国水价上涨的声音闷闷不乐,更担心这些舆论压力会升级为政策限制。而这种担忧似乎正在变为现实,有媒体报道, 9月10日后出台的国家水改新政,有可能针对外资水务制定从严政策。 国家住房建设部近期派人去兰州市调查水价上涨,更加引发对外资在水价上涨之波中所扮演角色的猜测。持有兰州水务45%股份的威力雅公司,被业内外质疑为提高当地水价,以实现其利润的最大化。 威力雅亚洲CEO穆桥石日前拿出了三大理由反击操纵水价之说:第一,外国水务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不到4%,因此无法整体操控中国水市场价格;第二,外企入股的最高股比是49%,而中国国企持有51%的绝对股份,所以,外资很难压倒国企定水价;第三,水价由国家发改委,水利局等相关部门调整,因此水价不是外资说了算。 据中国水网的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底,6家最有影响力、最活跃的外资水务企业在中国共获得签约供水项目50多个,从项目的供水总能力来看,这6家外资水务企业所涉及供水项目的供水总能力达到2000多万立方米/日,仅仅相当于全国供水总能力的8%。如果按照企业持有股权进行折算,则目前这6家外资水务企业在中国供水市场中的份额在4%左右。排名第一的威立雅水务在中国实际市场占有率不到3%。外资所在区域中水价上涨的区域数量只占全国的27%左右。因此,仅从市场份额看,并不足以左右中国水务市场水价的涨跌。国内大部分水企,外资只能是股权投资(PE),定价权仍然是掌握在地方发改委手中。另外,仅威力雅而言, 目前中国市场收入占其集团总收入的比重不到5%,因此在水价提价这件事情上,也没有必要走得很激进。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威立雅水务收入126亿欧元,亚太地区占比10.6%。事实上,外资没有投资中国之前,中国各地的水价也在涨。 另外,持有的是兰州水务45%的股权,也是威力雅遭到“非议”的原由之一。在全国水价涨声一片中,兰州市水价的涨价意义似乎有点特殊:这是由于兰州水务很大一部分股份被威力雅持有,并且兰州5年来的水价一直在持续上涨,这在全国并不多见。但是,兰州水价持续上涨真实原因之一是自来水成本的上涨,其中包括电价上涨、水厂设备和管网的折旧、以及药剂成本和人力成本的涨价,其中人力成本上涨得最快。公开资料显示,全国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是11%,而水价每年增长仅7%。另外,相对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在兰州这样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方,外资对当地经济、政府影响力比较大,威力雅当时是以17.1亿元人民币的高溢价收购兰州水务股权。 但是外资高溢价收购国内城市水企股权的行为,至少推高了未来水价上涨的预期,而此行为更被反对外资收购的人们贴上了“高溢价阴谋”的标签。作为高溢价收购的补偿,外资在与地方政府的合同中,注明了对水价逐渐提升的程序。如果没有这一程序,外资一般不再进行下一步的谈判,这也就为日后水价的节节攀升埋下了伏笔。 回想2007年上演的威力雅高溢价收购中国水企的狂潮,还让当时不少国人绷紧了神经:威立雅一年间先后以报价17.1亿元与兰州供水集团签署了45%的股权转让意向协议;以9.53亿元报价获得海口水务集团新组建的给排水一体化项目49%的股权,报价超过标的约3倍;中法水务报价8.95亿元获得扬州自来水公司价值1.8亿元的49%的股份;威立雅以21.8亿元人民币夺得天津市北水业49%的股权转让项目,出价超出净资产3倍。 外资之所以高溢价收购中国水企,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看好中国水务市场未来的发展。中国水务市场的行业回报率平均在5%~10%之间,而且回报稳定,对于外资来说极具吸引力。更何况,中国目前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口不断聚集到城市中,水务市场还将迅速扩张。而在欧美发达国家,由于市场已经成熟,水企的增长速度如果能超过10%就已经相当不错。 然而,要进一步扩大盈利空间,一个主要的方式就是提高水的价格,但是真正的定价权仍然掌握在地方发改委手中。外资高溢价收购会推高其资本成本,在此压力下,某些外资有可能会通过关联交易的方式提高所投资水企的经营成本,以达到转移利润的目的。例如,在建设工程的时候必须采购该外资的设备,以及在此后的运营过程中必须使用该外资所提供的辅料、助剂等。常年下来,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成本。运营成本的提高将会逼迫着当地的管理机构以成本上涨为由提高水价。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地方发改委作为价格决策机构,有可能成为水涨船高的牺牲品。水是一种公共产品,付出了高溢价的外资,如果仅寄希望于通过提高水价来扩大盈利空间,政策风险和社会成本其实很高,毕竟这类公共产品的价格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聪明的外资不会轻易触动这根敏感的神经,而是在扩大市场规模的时候,通过提高运营效率的方式,降低运营成本,来扩大盈利能力。 2008年通货膨胀的压力导致中国许多地方政府将水价调整的时间延后,使得2009年年初全国范围内水价涨价突然爆发,同时也把在中国水务市场不停收购的外资水务公司置于舆论漩涡之中。但是,与电价上涨有很大的区别,地方发改委才对各地水价有绝对的定价权,并且水价调价也要遵循严格的程序:即一般由供水部门提出申请,政府相关部门觉得没问题后再转给物价局,之后召开听证会,以确定最终方案,最后是实施。 当前,比争议外资操纵水价涨价更为重要的是形成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一旦形成合理可行的定价机制,外资就会按照既定的规则办事,再也不用花费人力、物力、精力来讨论外资的操纵与不操纵之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