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供给侧改革 金融机构改革的方向性选择



  □安启雷

   我国的金融体制设计,从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虽然经过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也由原来的分业经营慢慢走向混业经营,但是现行的金融机构在行政隶属关系、管理模式、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以及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等方面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陷。日益与国际金融接轨的中国金融机构面临着改革方向的选择。

   特点:机构设置高度相似

   我国金融机构的各项业务具有高度相似性。

   目前,各商业银行所开办、经营的各项业务大致相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原专业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后,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在已经开办的各项业务中有许多业务功能十分相近,如大部分储蓄业务、中间业务等。证券、各保险公司所开办的各项业务中,也普遍存在彼此相同或相似的状况。

   我国金融机构的管理体制基本相同。目前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基本都是由总行、总公司作为一级法人,各省、市分行(公司)作为分支机构来进行经营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在历史上国有独资金融机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金融机构的设置及分布基本一致。各国有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内设机构比较相近,各自设立的分支机构在分布上基本相同。某地同时存在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的状况也十分普遍。

   趋势:按经济区设置机构

   按照经济区划集中设置机构,这应当是一种趋势。

   一般来说,国有商业银行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国有商业银行的一级分行按经济区划设置,二是指国有商业银行的二级分行也应按经济区划设置。

   这种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有利于银行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整体经济的高速增长,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有增大的趋势,而增大的区域不平衡又成为制约整体经济发展的瓶颈,一般来说,一定的经济水平要求一定的金融水平与之相适应,并要求一定的金融政策与之相匹配,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可以使经济区划行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订针对性的措施,以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已改制上市,但其偏大的分支机构和职员队伍增加了成本支出,而且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并易产生各种攀比、扯皮现象,国有商业银行的减员增效势在必行。但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使各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遍及全国,在保持如此众多分支机构的情况下的大量减员是很难实现的,一条重要的渠道就是精简分支机构,对业务量达不到一定要求的分支机构进行撤并,机构的撤并必然伴随着人员的精简。

   继续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可以使各经济区划行制订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寻找并发展本地区的经济效益增长点。另外,对归入撤并行列的二级分行,撤并所导致的收益减少一般小于其成本的减少,这将直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需要不同的金融政策,不同的金融政策具有不同的金融风险,需要不同的防范风险的措施,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可以使经济区划行采取适合本行业务特点的防范风险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防范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干涉,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按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地位进行改革。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的各级分支机构已经完成了机构改革,实现了按经济区划设置机构的目标,国有商业银行的相应改革有利于人民银行职能的行使。

   调整:市场化的选择

   入世作为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催化剂,要求我国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管理制度,金融调控将更加规范,一些主要金融资产价格将由市场决定,对利率和汇率的决定也将市场化。由于外资银行拥有混业经营带来的利润调节和客户资源共享的优势,其业务的国际性和交易的电子化,使我国原来惯用的行政手段不再适应。对于中国的银行界而言,要借鉴外国银行的经验,将金融服务细化,以涉足到个人消费信贷领域,增加信息咨询、家居理财等金融服务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要与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的完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建设和金融监管能力等相协调。建议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要统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政策;修改相关法规;完善金融机构存、贷款定价机制、提高定价水平;丰富金融产品,推动金融市场向纵深化发展;逐步建立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影响汇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资本项目管制、国际收支顺差格局、人民币升值预期等,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利率水平。WTO过渡期结束后,随着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内金融市场将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实现对内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而对外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能够对我国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对国际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出正确反映,在竞争中取胜。

   以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为基本手段,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机构必须融入市场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不再附加作为经济活动载体之外的其它职能,使其人力资源配置完全实现市场化和社会化去向。

 金融机构供给侧改革 金融机构改革的方向性选择
   效率:内设机构扁平化

   内设机构应以扁平化原则设置,这是商业银行提高经营决策效率的需要。

   我国传统的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中共有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县支行、办事处、分理处、储蓄所等7个层次,即使有的地区县支行和办事处处于同一层次,分理处和储蓄所处于同一层次,银行的组织结构也多达5至6个层次。由于内部专业化分工,中层组织也从10到30多个不等。从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来看,由于中间组织过于庞大,层次链条过长,信息的传递层层衰减,最高管理层的指令难以准确地传递到基层行,基层行的经营活动也难以真实快速地反映到最高治理层。信息传递效率的低下,必然影响到商业银行经营治理和决策效率,在当今社会市场形势变化频繁,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信息传导机制问题对业务经营的影响是巨大的。实行扁平化治理,可以降低中间部门对上传下达的信息的“阻塞”影响,使信息的流通渠道得以畅通,并且部分地解决商业银行机构复杂、冗员较多、直接创造财富人员比重较低的问题,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效率。

   扁平化治理是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

   从法人治理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上下级行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的存在,商业银行内部同样也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导致不稳健因素的加大。由于多一个层次就多一级委托代理关系,而且从商业银行的风险案件分析来看,县支行、办事处是银行案件的高发层,由于治理半径的扩大,对于基层防范案件带来许多困难。

   另外,随着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深入,许多银行城区办事处也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诸如治理人员和经营人员不配比,对市场反应慢,内部无序竞争,混岗严重,治理制度难以真正有效落实,各类资源不能科学配置,难以形成集约化经营优势等等,这些因素已经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

   扁平化治理是欧美商业银行的主流模式,其总体特点可以用“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来概括。

   以美国商业银行为例,美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集中在各大区业务中心(相当于我们的分行)的公司银行部统一运作,贷款审批也集中在总行和大区中心两级,审批后的放款操作也集中在各大区中心治理控制。基层营业网点(他们称分行,相当于我们的支行)主要从事服务,办理一些个人零售业务。这种集约化经营的模式,以及市场开拓、贷款审批、放款操作的专业化分离,办事层级少,服务效率高,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同时保证了风险的有效控制。由于国情的不同,这种主流模式的组织结构思想完全可以为我们借鉴为二级分行的“大分行,大部门,小支行”的扁平化改革思路。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84695.html

更多阅读

评"世行报告删除中国金融改革章节" 金融供给侧改革

评"世行报告删除中国金融改革章节" ----经济学不宜制约社会的制度世界银行(WorldBank)将其周三发布的关于中国经济的报告删除了一章,并称该章内容在发布前未经该行常规内部审核。在被删除的这章里,世行曾呼吁中国采取紧急措施,改革该

供给侧改革与产业政策 中国茶产业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

声明:《金融机构供给侧改革 金融机构改革的方向性选择》为网友雲朵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