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家叫腾中的四川企业如今一定恨死了舆论,它想收购悍马的事一经媒体披露,舆论反应如此强烈,各种质疑铺天盖地,逼得商务部发出了对收购极其不利的表态。本期的《救了抑或毁了腾中》描述了这一具有黑色幽默色彩的进程。本来,以中国政府行政部门的行事风格,若无这场舆论大哗,收购申请悄没声地通过审批应该是完全可以想象的,然而谁能想到舆论这么能坏事呢?
舆论“坏事”,古往今来不乏其例,而对这种现象的评价自然有毁有誉,其中毁者,清末洋务能员丁日昌在一份奏折中的一段话堪称经典:“自古以来,局外之议论不谅局中之艰难,然一倡百和,亦足荧听闻而挠大计,卒之事势决裂,国家受无穷之累,而局外不与其祸,反得力持清议之名。臣每读书至此,不禁痛哭流涕。”腾中的老板看了这段话说不定也要痛哭流涕吧。 视丁日昌为汉奸的人(这样的人从大清朝到如今一直大量存在)自然会指出上述观感体现的是汉奸的立场,其实即便从全人类的立场出发,一面倒的舆论也可能坏事——坏全人类的事。比如全球变暖,其原因本是一个科学问题,从学术角度来说并无定论,但是主流舆论却认为是人类活动导致了这一恶果,进而要求世界各国政府采取行动。本期的《真的吗?》《全球变暖之谜》二文点出了这种现象隐藏的危险。危险来自何处?想想中世纪秉持“地心说”的西方社会是如何对待哥白尼布鲁诺的吧!危险并不都这样隐晦,许多危险其实是十分显明的。在资产市场上,这一点体现得尤其强烈。18世纪初的南海泡沫中,在对英国南海股票进行第三次认购时,法国银行家马丁尽管一向对该公司持强烈抨击态度,却也认购了价值500英镑的股票。他在认购时说:“当世界上其他人都发疯时,我们必须以某种方式效仿他们。”当所有人都认为资产价格将上涨时,不理会这种舆论大势的人似乎是愚蠢的——但也正是这一态势导致了整个系统的风险。对这种态势的长期警惕,令本刊在“资本”板块一再强调观点平衡的重要意义。我想,这也是任何一家有责任感的媒体必须秉持的态度。 危险的从来不是某个人所持的某种意见,而是所有人都持某一种意见。我所认识的一位股市大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的人物,他就对我说过:“我从来不信某一家媒体上的话,但是我每天要看大量媒体。”我以为他道出了一个在当今这个复杂的世界上安身立命的原则:见到摇曳生姿的各类意见,你要高兴;发现大量意见有趋同之势,你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