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势的意思 潘石屹 顺应时势,顺应需求



  采访·撰文/蒋毅坤

  从海南到北京,潘石屹经历了市场经济从初始到繁荣的过程。

  潘石屹对于自己这代人的认知非常低调。他认为自己这代人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我们60年代出生的人,赶上了一个革命年代的尾巴。”潘石屹说。革命年代熏陶出来的人追求形象高大、完美,而70年代出生的人则很高调,喜欢把自己拔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上。而潘石屹形容自己这代人仅仅用了“交替”两个字。

  “我看见王石,就想起保尔·柯察金了。做事总较劲,平路不走,非得上山,上山还被藏獒咬了一口。他较劲的时候心里才舒服。”潘石屹如此调侃50年代出生的王石。作为 “交替”的一代,潘石屹认为好处之一就是他对50年代和70年代的人都能理解。

  实际上,潘石屹身上兼具50年代人较劲的劲头和70年代人的张扬。

  较劲与图腾

  潘石屹在与任志强较劲的时候,几乎没有自己认输的记录。2000年,潘石屹邀请任到SOHO现代城参观样板间。任志强从专业角度询问了许多细节问题,并当面提出了一大堆意见和建议。随后,任志强写了一封万言书《朋友之间的交流 潘总请我看现代城样板间》,称SOHO这种物业类型“办公不像办公、居住不像居住,属于非牛非马的怪胎,设计上也就是草稿想法,北京的长安街旁边不应该有这种东西,如果不做修改,最后只能炸掉”,并自称是勤勤恳恳的菜农,而潘石屹是  精明的二道贩子,可以把西红柿卖出水果的价。潘石屹毫不示弱,给任志强回了信,题目叫《创新是需要勇气的 “二道贩子”给“菜农”的回信》。信中除了就任志强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技术方面的答复外,大谈创新问题。

  潘石屹的高调在业内是出了名的。摄影、写作、拍电影、拍广告,这个来自西北边陲小城的商人表现出与自己出身完全不相符的时尚。而这些对潘石屹而言不仅是“玩”,也让潘石屹成了SOHO中国的活广告。“他是我们公司的图腾。”一位SOHO中国的员工告诉记者。

  老潘在公司的管理上显得颇有人情味。最近汉王公司送给老潘一台脸谱识别打卡机。在H1N1肆虐的当下,这种不用身体接触的打卡方式显然更让员工放心。“但是我们从来没用过打卡机。”潘石屹说。在SOHO中国,员工上下班的时间更多的是靠自己掌握。“他们要是心情不好了,早点下班走也无所谓。”潘石屹说。

  朋友与爱人

  有人把潘石屹的成功归功于贵人相助。从冯仑到张欣,再到任志强,潘石屹身边有一串光辉熠熠的名字。

  冯仑作为“万通六兄弟”中的老大,在当时的万通主管的方向是战略发展,而精明的潘石屹则是理财高手,分管万通的财务。也正是冯仑,给潘石屹看了北京和海口人均住房面积的数据,这才有了逃离海南的决定。对于潘石屹来说,冯仑是个很难定位的人:“他是个另类,他没上山下乡,一路顺风,大城市成长起来的。他既有80年代人的影子,也有50年代人的影子。他是不能归类的。”

  张欣的名片上,印的是“SOHO中国联席总裁”。了解SOHO中国之后,你会处处感受到张欣的存在,从潘石屹身上得体的穿着到SOHO概念的引进,再到SOHO中国的美式公司结构,都有张欣的影子。自从1995年潘石屹与张欣结婚之后,SOHO中国一路高歌猛进,说张欣是潘石屹的贵人毫不为过。

  任志强与潘石屹是一对欢喜冤家,也是在关键时刻能伸手互相帮助的伙伴。在北京地产圈,潘任二人的段子耳熟能详,而两人两次“鸡蛋换粮票”的项目买卖也让双方极有默契。对于任志强,潘石屹半开玩笑地称之为“宝贝”,屡次对老潘施以援手的任志强或许真的是潘石屹的救命“宝贝”。

  商人的敏锐

  1989年,26岁的潘石屹来到了经济一片火热的海南,并于1990年与冯仑等人合伙成立了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万通的前身),并利用高息借贷1000多万元炒房地产,而当时的海南房地产市场正泡沫涌动,半年多潘石屹就赚取了1000多万元,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1992年,两个数字引起潘石屹的注意:北京市人均住房面积是7平方米多,海口却已达到50平方米。潘石屹迅速撤离泡沫即将破裂的海南,时至今日,敏锐的判断依旧是潘石屹引以为傲的特质。

  随后,潘石屹怀揣着5万元到北京考察,他在当时的怀柔县政府食堂吃饭的时候,听到旁边有人说北京市给了怀柔4个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标,但没人愿意做。在和冯仑通气之后,潘石屹拿下了其中一个指标,潘石屹正式开始了在北京市场试水的第一步。

  1992年以后,老潘顺利地赶上了地产的景气周期,在这个被人戏谑为“盖个猪圈也能卖钱”的疯狂时代赚了个盆满钵满。

  潘石屹的每一步都准准地踏在了点子上,连老潘自己也承认势比人大,“这个大不是一般的大,大很多。”

 顺应时势的意思 潘石屹 顺应时势,顺应需求
  谨慎与对市场的敏感是潘石屹引以为傲的商人敏锐嗅觉,但是一旦潘石屹认定了方向,就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1999年,潘石屹刚刚开发SOHO现代城,他去美国硅谷考察后,认定SOHO的概念大有可为,想在自己的项目上套用这一概念。他请了美国的盖勒普调查公司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调查,而盖勒普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是100%的接受调查者都反对这个提议。“他们都认为SOHO是商住两用,商住两用是低档次的,怎么可能是未来中国发展的趋势呢?”潘石屹回忆当年的困境。实际上,商住两用房至今依然颇有争议。潘石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关了一个星期,写了一篇文章《SOHO·居家办公·禅·酷·com》,写完之后还组织员工学习,还要求大家写心得体会。依靠这样的手段,潘石屹首先在公司内部强制推广了SOHO的概念。事实证明潘石屹成功了,SOHO现代城取得了最高日成交额3000万元的销售奇迹。

  潘石屹是个营销人才,这一点当年在万通的老部下也不否认。“他懂得打广告,那时候没人打广告,更没人懂得造概念。”一位万通老臣回忆称,在潘石屹的主导下,万通新世界的推广总计花费1000多万元。这样的开销,即便是在将近20年后成熟的房地产市场中,单个项目的营销费用,也属中上。

  潘石屹选择媒体十分有策略,那时的他虽然不懂得高深的商业理论,却有“定位”的直觉,他把更多的营销费用花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文汇报》这些覆盖香港的媒体上。十几年后潘石屹总结了那时的策略,他直言,那就是一个直觉的感受,感觉香港人或许会认可万通新世界这样的产品,所以就加大这一部分的投放罢了。潘石屹的投放策略也取得了成功,万通新世界开卖6天后,就有近20亿港元汇到了万通的账户上,购买商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84838.html

更多阅读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解读2013年度公司业绩 soho 潘石屹

徐玲:潘总,咱们公司刚刚公布了2013年的全年业绩,投资者都非常关注,您能不能谈谈您的看法?潘石屹:好,谢谢徐玲。我想通过视频跟所有关注关心SOHO中国的朋友们一起来分享一下SOHO中国去年一年的业绩。我这里有几个数字:2013年,SOHO中国的净

潘石屹:万科降价是在清理门户

系列专题:万科降价  虽然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一直强调万科降价是秉承其快速销售的指导方针,但是SOHO中国董事长兼联席总裁潘石屹却认为,降价并非拐点到了。如同彩电行业之前所经历过的“清理门户”一般,潘石屹认为,万科在越来越多的城

潘石屹:中关村SOHO是西进北京的排头兵

中关村SOHO位于中关村核心区,是SOHO中国于2008年8月收购的一个几近完成的商业项目。其总建筑面积58,850平方米,可销售商业及办公面积为44,208.66平方米,预计总销售金额为10亿元左右。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潘石屹博客)表示,中关村SO

潘石屹:漏税6亿纯属翻译张冠李戴

刚刚拿下东海广场的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现身上海,庆祝在沪迈出的第一步。  对此前流传的“漏税6亿元”的传闻,在接受采访时,潘石屹予以否认,称完全是翻译造成的张冠李戴。  与此同时,潘石屹还对“央企拿地凶猛”、“买房

声明:《顺应时势的意思 潘石屹 顺应时势,顺应需求》为网友洫太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