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创业家》记者 方浩
年龄大不是问题,问题是做了这么多年依然在一两个亿之间晃荡,可以说是“小老树” 首都终究是首都。在《创业家》此次圈定采访的100多家采访对象中,北京超过广东,申报总数达到20家,成为各地之最,这基本正常。首先这两个地区一直是中国新经济产业的火车头,如果非要按照证监会“两高六新”的入门标准来筛选,北京和广东(主要是深圳)的企业最有资格站出来。毕竟,百度、搜狐、腾讯、比亚迪等高科技、新模式的上市明星都来自上述地区。其次,这两个地方资本圈活跃,特别是北京,几乎驻扎了国内最多的VC,见个面、谈个事就像去菜市场买菜一样容易。 在广东申报的18家企业中,深圳占据了13家。北京不具备主场优势,但单纯从一个城市对创业板的造势效应来看,北京无疑是最为“人多势众”的。但我一直在想,当很多人期待深圳的创业板成为 “中国版纳斯达克”时,创业板能造就中国自己的“思科、微软、Google”吗?中关村会诞生像百度、搜狐、新东方这样的新一代偶像吗? 在历时半个多月的采访中,我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大部分北京的申报企业,有三点印象让我对上述“梦想”心存疑虑。 首先,大部分企业把创业板当做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我听到的最经典的“上市路线图”是这样的:本来打算在2008年进军A股市场,后来股市大跌,又准备中小板,等创业板有眉目了,又感觉自己更符合“两高六新”的概念。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战略目标无可厚非,但一年之内把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本运作方向一再变更,这是上市还是赶集? 其次,装嫩。创业板是新的,概念是新的,产业要求是新的,但公司不一定是新的。我接触的好几家企业,有的甚至在上世纪80年代就诞生了。证监会的“六新”要求是指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能源、新材料、新商业模式的企业,我不知道这“六新”有没有一个时间限定,即从哪一年开始算新,但如果把百度、搜狐们算做中国新经济一代的开拓者的话,那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目前北京的申报企业中有些可以做这些开路先锋们的“大叔大伯”了。最后,白专一代。事实上,年龄大不是问题,问题是做了这么多年依然在一两个亿之间晃荡,可以说是“小老树”。究其原因,无非是把一个相当细分的市场看做一大片蓝海。纳斯达克之所以成为纳斯达克,就在于它成就了众多的平台公司,而非“隐形冠军”。在北京的20家申报企业中,有10家左右是与软件、通信有关的企业。有些企业,无论是看它们的资料,还是亲耳听它们的高层介绍自己的企业,一个感受就是弄不太懂。这时,他们会用一种最直观的方式告诉你:反正我们的市场份额国内第一。再用它们去年的销售额除以百分比,发现市场也就那么大,把哥儿几个送上中产阶级还是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