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创业家》记者 崔丹
对创业板,当地政府其实有更深的期望,他们希望借助创业板的影响力刺激当地的商业创新。 我不在高速公路就在去高速公路的路上,我不在庄稼地里就在去庄稼地的路上。8月6日,到达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的第一天,我还没来得及看一眼蓝蓝的海,就坐上了去往郊区的公共汽车。此后我在山东拜访的每一家企业都远离市区,矗立在貌似永远也看不到尽头的高速公路旁。 几天后在河南郑州,拟在创业板上市的两家公司也都在偏僻的郊区,长在成片的庄稼地里,工厂里的高科技的电子仪器竟然被玉米、花生、蓖麻包围了起来。 在山东、河南这两个大省,一直准备登陆创业板的公司都长在杳无人烟的高速公路旁或尘土荡漾的庄稼地里。公司布局都很简单,几排大厂房加一幢孤零零的办公楼加一道长长的围墙就是全部外貌。他们朴素、粗狂、毫无掩饰地就矗立在太阳下,大地上。 这些企业的创始团队大部分都是技术型人才出身。团队稳定,人员流失极少。他们不会给自己公司做太多的包装,不谈太多的理想,他们更愿意说自己的技术优势。数字、专业术语说起来滔滔不绝。他们都很勤奋,一年四季待在偏远的工厂里,即便周六周日去工厂找他们,也能“扑”到人。 他们喜欢创业板,谈起它可能蕴藏的深刻含义又有点语塞。他们喜欢这个板块散发出的创新气质,但对他们而言,更多是创业板帮助自己解决了融资问题;他们有一点兴奋又很谨慎。 创业板有时会让人心躁动。一家连股改还未开始的企业不断出现在各种候选名单里。“山东的名单换了三四次了,每次都有我们。”在青岛城阳区见到该公司的董秘时,他得意地告诉我,“你们关注我们,第一我们借机宣传了自己,第二也是跟政府施压。”他的意思,是希望通过媒体的宣传,当地政府在审批上市企业时,把自己摆得更靠前。 除了企业,我们还接触了山东、河南两地发改委、证监会的一些官员,“创业板帮助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河南当地政府证监会一名官员认为,河南省仅报了两家创业板公司,跟其大省地位并不相配,表明了上市储备企业还不充足,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地产业结构优化不足。河南的明星上市公司都集中在跟农业相关的行业,如肉制品公司双汇、冷冻食品公司三全等。 “郑州市的两大高新区还有些高新企业,洛阳这些离郑州近的城市还好些,其他纯粹农业区很少(有上市的)。”对创业板,当地政府其实有更深的期望,他们希望借助创业板的影响力刺激当地的商业创新,“创业板推崇创新,而这种创新机制对加快河南产业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山东跟河南有同样的难题,作为省会城市,济南竟然没有推出一家。“山东自2007年后,就没有新公司上市了,这对政府而言,也是很大的压力。”山东的上市企业此前也都集中在家用电器(海尔、海信等)、轮胎制造业、化工行业等传统制造行业。 青岛情况好一些,推出了两家公司,并且还有三家在陆续申报,“这得益于我们这几年的产业调整政策。”青岛市发改委一名处长告诉我们。几年前,青岛从资金、政策等方面陆续淘汰重化工、重污染企业,而通过开辟绿色办公渠道等方式不断把钱、优惠政策等给一些有高新科技、环保节能的公司。他发现:“我们现在储备的100多家企业名单里,一改国有企业为主导力量的现状、民营企业越来越多,行业布局不像以前那么简单,一些新能源、新材料等创新公司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