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评论员 席梁村
2009-9-7通胀抬头,国家发改委如临大敌。 8月27日,国家发改委一日内两次表态,以此表达对抑制通货膨胀预期的坚定信心。虽然近期猪肉、鸡蛋乃至汽油等价格不断上涨,但国家发改委仍然认为这只是“正常的恢复性上涨”,与“全面、持续、大幅上涨”的通胀相去甚远。 在对待通胀的问题上,国家发改委向来都是相当紧张,并喜欢在用词上字斟句酌。比如在前两年的大幅度通胀中,国家发改委仍坚持说,不是全面通胀,而是“结构性通胀”,结果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批评,后者认为这样的说法根本不具备经济学常识。 通胀预期打击对未来信心 一方面认为通胀没有来,一方面又使出了价格干预的法宝。据媒体报道,进入今年8月份以来,国家发改委已经连续发布了四份“限价令”,范围包括水价、油价、液化气、电视收费等。这样掩耳盗铃般的政策表述,反而更刺激了市场对通胀到来的恐慌情绪。 果然,国家发改委对通胀表态和限制的话音未落,8月31日,上证综指就大跌6.7%,创造了一年以来最高跌幅纪录。虽然市场人士大多从新股发行过于集中、市场供应量过大等角度来解读,但通胀预期渐渐变成现实,由此造成对中国经济复苏感到悲观,恐怕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很多投资者都非常清楚,市场最近一轮的快速上涨,主要原因并非是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好转,其中最重要的风向标——出口增长仍然在负20%左右,也并非是上市公司业绩好转,而是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加。 随着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复苏的天量信贷的发放,各种各样的钱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流向股市,由此推起一个虚假的繁荣。 在刺激经济复苏还是制造通胀之间,政府目前似乎正在选择前者,其实这也无可厚非。 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消费不振,长期以来一直过度依赖于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在中国没有解决全民医疗教育和养老等社会保障之前,消费很难大幅度提升。而出口问题要看全球经济复苏的速度,光中国努力也没有用。剩下的只有一个选项,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固定资产投资,以此保障中国经济的增长。 现在看来,在基础设施建设大潮的拉动下,中国今年全年经济增长保八无忧。但另一个伴生出来的问题却也渐渐浮出水面,这就是经济学家们担心的通胀问题。毕竟上半年放了这么多钱出来,怎么可能会不出现通胀呢? 显然,和两年前的通胀相比,这一次将对中国经济的伤害更大。两年前的通胀是中国经济过热中的通胀,人们最多只有疼的感觉。但现在处于经济复苏中的关键时期,通胀则有可能打击人们对未来的信心。 这是因为大家都已经达成心理共识,中央政府之所以敢放出天量信贷,就是因为CPI等指标连续数月都是负增长,还没有造成通胀出现的可能,什么时候通胀出现了,什么时候货币政策也就要从宽松转变为紧缩了。 直面通胀 变堵为疏 现在,通胀已经抬头,国家发改委和相关决策机构所做的应该是敢于直面通胀,敢于解决问题,由此给投资者带来信心。而不是在通胀面前畏首畏尾,含糊其辞,甚至是采取回避策略。 对于通胀问题,应该变堵为疏。以牛奶为例,政府法令是可以限制牛奶的价格,但如果造成奶农无钱可赚的话,就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奶农杀牛停产,牛奶短缺,由此积攒更大的涨价动力;二是奶农“想办法”赚钱,比如添加三聚氰胺等,由此造成牛奶质量下降甚至有毒。 政府的合理选项应该是,不干预价格,而给低收入者发放补助,使他们能够买得起牛奶。 而抵抗通胀最根本的办法,还是构筑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其把资金投到不知是否能够产生效益的各种基础设施上,不如拿出一块来弥补中国多年来重生产轻生活的社会保障欠账。 设想一下,如果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医疗、教育和养老都不花钱了,甚至花很少的钱, 没有了后顾之忧,通胀问题又算得了什么呢?甚至有可能不但不会威胁社会稳定,反而能够大幅刺激城乡消费,把中国经济结构中依赖出口和投资的问题扭转过来。 对于通胀的治理问题,不能走以往的猛踩油门再猛踩刹车的老路。见到GDP增长放缓就猛放贷款,而见到通胀苗头就开始猛踩刹车。收缩信贷,会让更多正在投产的项目面临烂尾的危险。 既然已经选择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应该坚持到经济复苏的那一天,而不应该中途断档甚至刹车。 以中国股市为例,上半年的资金推动已经让股市持续上涨,由此给中国经济复苏和增长带来了信心,伴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很多上市公司的业绩也正在出现好转的气息。 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距离上市公司业绩真正好转还要一段,而资金在此时突然釜底抽薪,则会给市场的信心带来巨大的打击,由此造成股市的非理性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