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中,武汉老字号已缺席了两届。”在8月30日举行的第二届武汉商业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相关专家呼吁,抢救武汉老字号迫在眉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系教授姚伟钧疾呼:武汉老字号状况堪忧,非得用“抢救”来强调不可。据武汉市商务局不完全统计,有记载的老字号品牌有108家,涉及餐饮、食品、医药、服务等15个行业,多为上世纪30年代始建,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民初。但目前,全市仍在经营的商业老字号已萎缩至41家,其中只有20家左右经营较好,其他基本难以为计。而入选中华老字号的企业也仅有7家。
老字号成“濒危物种”
老通城,原名“通城”饮食店,是武汉市首家国营餐馆。1958年4月、9月,毛主席曾两次来到老通城惠济支店,留下了“国营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教导,成为老通城店史上最光辉的篇章。老通城也得到了“豆皮大王”的美誉。遗憾的是,这家酒楼2006年2月14日,有着77年历史的老通城酒楼,终于贴出停业谢客的通告。
而老通城”的没落,只是武汉老字号的一个缩影。
成立于1930年的武汉大中华酒楼,因为毛主席一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而名扬海内外,曾荣获“中华老字号”称号。然而和老通城一样,从90年代中期起,大中华酒楼即陷入生存危机,多次关门歇业。2000年8月,武汉某民营企业出资1400万元,将其整体购买。2002年起,酒楼停业以租赁门面度日。现在,大中华已改成火锅店。
“如果是动物,老字号绝对算得上是濒危物种。”武汉市商务局局长林肖滨告诉记者。近10年间,武汉市像老通城一样在人们的视线中陆续消失的餐饮老字号,还有福庆和、祁万顺、郭谥泰等。目前,武汉仅存的老字号中,还在坚持做传统食品的只剩三四家。
艰难中求生存
在武汉老字号几乎要全军覆没的情况下,有60年历史的武汉老字号五芳斋却成功成为老字号中惟一的亮点。
2006年武汉五芳斋和浙江嘉兴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联姻。浙江嘉兴五芳斋投资6500万元控股武汉五芳斋,专门生产“五芳斋”产品。目前五芳斋已发展成为集餐饮、食品加工、商业贸易、汽车运输等为一体的具有现代化管理规模的新型企业。
武汉五芳斋负责人张永利说,五芳斋是武汉老字号餐饮企业从手工作坊迈进工业化生产的第一家,“五芳斋”的改制,将为武汉老字号的生存和发展闯出新路。生意红火的五芳斋aihuau.com,可以说是武汉市餐饮老字号最后的一块真正的亮点。他的成功经验也说明,老字号餐饮只有充分挖掘老字号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极开拓市场、大力创新,迅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欲火重生”才会大有希望。
然而,五芳斋的喜人势头却难掩武汉老字号的整体颓势。
如何振兴?
武汉市商务局局长林肖滨告诉记者,老字号的振兴和保护是武汉商业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目前,武汉市商务局已拟定多管齐下振兴“老字号”计划。该计划将对“老字号”进行有分别的处理:一是将有发展前景的“老字号”纳入振兴目标。重点考察其地域特色、人文背景、知名度、经营状况、资产情况等。引导尚在经营的“老字号”发展连锁,支持做强做大;重点恢复名存实亡的老通城、蔡林记等。二是引进社会资本。将采取对部分“老字号”拍卖、招标、租赁等方式进行。
在政策上,在促进“老字号”树立竞争意识的同时,积极为其排忧解难;对收购、兼并、租赁经营“老字号”的企业,视具体情况,对其使用“老字号”无形资产、处理“老字号”历史包袱、安置人员等方面,研究具体的政策扶持措施。同时,将“老字号”振兴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和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在各类商业街新建、发展及结构调整中,优先优惠安排“老字号”回迁、进驻。
政府扶持政策的出台,的确令人们对老字号的振兴充满了期待。然而,武汉老字号是否真能欲火重生,记者仍然抱有深深的忧虑。
早在几年前,当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武汉名小吃店蔡林记走向衰落时,就引起媒体的关注,也引起政府的关注,相关部门还开过研讨会探讨老字号改制的振兴问题。蔡林记及其他一些老字号也趁势进行改制,试图重振雄风。
然而,改制并没有解决问题。由于管理不善等各方面原因,蔡林记不但“复活”失败,其金字招牌也因此再度蒙灰。其他老字号也依旧在风雨飘摇中关门的关门,负债的负债。武汉老字号的振兴似乎变得遥遥无期。
如今专家的呼吁,抢救武汉老字号迫在眉睫再度引起人们对武汉老字号的关注。然而,热议之后的老通城是否能重塑辉煌?武汉老字号的命运是重蹈几年前的覆辙,还是能在市场大潮中欲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