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老三在MSN上挂上了新的个性化签名:柄给微软开启了一道未来之门——门太小了,微软先生! “柄”是老三对微软推出的搜索引擎“必应”(bing.com)的昵称。老三爱打麻将,他总爱把新鲜事物与自己熟悉的麻将牌联系在一起。 老三和我一样,职业都是编辑。在微软发布搜索引擎必应之后,老三每天至少要访问一次,不是去搜索关键词,而是欣赏必应界面上的精美图片。7月份的一天,他无意中将鼠标滑过必应的界面,发现风景图片上隐隐出现了黑色的小方框,把鼠标光标放到小方框上,旁边就出现这些图片内容的介绍。 必应颠覆了谷歌设立的界面标准。谷歌占据着市场超过70%市场份额,它鼓吹“简洁即为美”的界面风格,界面上就放置一个搜索框,花里胡哨的小技巧只在“Google”这六个字母上下功夫,这旋即成为搜索业界的标准。 微软发布必应后,老三就隔三岔五做测试。他先是把新写成的文章放到网上,然后分别用谷歌和必应搜索。结果让他大跌眼镜,谷歌能搜到,必应搜不到。然后,老三又分别搜索自己的名字,谷歌搜索到的结果是必应的10倍。 无论是在质上还是量上,谷歌都把必应一下子比了下去。 当老三表示不看好必应未来的时候,我提醒他说:“你老人家用的可是中文版,而且还是Beta。” 老三认为必应决定了这个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的未来。这个说法有些夸张,但是微软从PC时代向互联网时代进化的方式和速度,将决定这个庞然大物的生存还是毁灭。计世资讯总经理曲晓东在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为什么上海浦东发展得这么好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浦东的设计者不是浦西人,否则浦东就被设计成浦西的配套了!”不言而喻,微软的未来如何,取决于微软的决策人怎么来定义。 在过去的几年里,微软公司的CEO鲍尔默就微软的未来得出来两个结论:第一,微软需要从一个卖软件的公司转变成一个出租软件的公司;第二,微软的软件必须能够满足顾客对基于互联网的协作功能的需要。例如,最激进的转变来自于Office套装软件。微软计划于2010年发布一款在线版的Office,免费试用的Office属于“低配”,主要依靠在线广告来维持其运营费用,全功能版的Office属于“高配”,主要依靠在线租用的收入来支持。 当微软宣布将于2010年发布基于网络的免费Office时,有不少专家将之与发布必应一样,视为微软在产品策略上向互联网转型开始,也是挑战谷歌在互联网上独霸地位打出的一连串组合拳。然而,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对于谷歌来说,在线版Office是一种媒体;对于微软而言,同样的在线版Office,却是软件的一种在线交付形式。

“屁股决定脑袋”,这句话历久弥新,总是不错的。这里的“屁股”包括利益、知识、社会关系,甚至包括你的身高、体重、肤色、种族等,因为这些都会影响你的思维,把你逼进一个笼子里面去思考问题。 微软的“屁股”是什么?是软件。在IT行业史无前例的云计算大论战中,微软义无顾地站到了“S+S”的立场上,即未来既存在传统的、套装形式的软件,也存在在线交付的软件服务。谷歌则是完全否定了应用软件在终端的存在意义。其中国公司CEO李开复像一个布道者一样在宣扬“Web 3.0”的概念——未来应用软件将全部移植到云端,终端只是一个简单的浏览器。因此,谷歌看起来一直在致力于将微软的桌面应用搬迁到网上去。 口水战伴随着商业争夺战。然而,这却是一场“鸡同鸭讲”的战争,是一个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与全球最大的媒体公司之间的战斗。在庞大的微软帝国里,搜索只是一个小小的业务部门而已,而且必须要由软件业务部门补贴这个有点像谷歌的媒体部门。被在PC时代长大的“屁股”们包围着,如果搜索真的代表微软未来的话,那必应又怎么能为微软开启未来之门呢? 老三沉吟了半响,在MSN上敲着:“你知道鸭嘴兽吗?从基因上看,鸭嘴兽是一个基因混合体,包含部分鸟类基因、部分爬行动物类基因以及部分哺乳动物类基因。鸭嘴兽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这些基因,以为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但是事实证明,它们只能在澳大利亚生存。” 我明白老三的意思:辉煌于PC时代的微软,如果割舍不掉对那个时代的留恋,有可能会在互联网时代退化成一个只能在细分市场生存的软件公司。 我反问老三:“你一般每天在MSN上呆多长时间?” “几乎每天都上,只要上网就挂着。” “那给微软开启未来之门的,不是必应,是M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