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茂林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瞭望塔、探照灯,每天都在关注各行各业的变化,发出盛世危言。但现在它自己所处的行业可能比其他任何一个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冲击都要大。最近美国《商业周刊》传出可能会以一美元的价格转让,这样一本被我们视作榜样的具有80多年历史的老牌刊物,突然之间面临这样的命运,对我们这些传媒业的从业者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受到互联网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夹击,眼下传统媒体的确处于一个从未经历过的困难时期。但经济危机对传媒业并不算绝对的坏事,优胜劣汰,好的媒体反而可以借此进一步筑高竞争门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的媒体形态的冲击才是造成今日世界传媒业困境的“罪魁祸首”。 但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如何生存和转型,这是个世界性难题,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也还没有看到特别成功的案例。毫无疑问,这是个艰巨的挑战,也充满了紧迫性。 在这个充满创新和变化的时代里,媒体既不能做将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无视逼近的危险;也不能惊慌失措,轻易放弃它应该坚持的理念和原则。我相信,对媒体来说,终究会有一个价值回归的过程,一些迷失的东西最终会证明是不可或缺的,历史自己会有一个纠错的功能,传统媒体在漫长岁月里形成的价值和操守不会那么容易被抛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可能更要有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你是不是发自内心的信仰 “内容为王”,相信“有价值的内容永远都是稀缺的”。对于杂志来说,其价值就在于深度、品位和思想,也是它在这个时代唯一可能生存的空间。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内容的传播渠道、呈现方式可能会更加多样化,但是它的内核不会改变,它依然需要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支撑。 最近,我们接连接待了好几批上门寻求合作的公司代表,这些公司不是做传统互联网的,就是做流媒体、手机杂志平台的。每个公司的商业模式都高度一致——搭建一个渠道或平台,然后去整合别人的内容资源。我的一位同事不禁感慨,现在的聪明人太多了,老想着整合别人的东西! 这样的一种商业现象是不是有点不合理呢?这些年,“渠道为王”的理念盛行,“内容为王”似乎已经不足道,内容的生产商成为整条价值链中最弱势、最无话语权的一环。但任何事物都会遵循物极必反的规律,一旦渠道充分发达甚至过剩之后,内容的价值又会显现出来。 在《商业周刊》面临经营困难的同时,西方的另一本商业杂志《经济学家》却在这个数字时代取得了显著成功,无论是广告还是发行,销售都在直线上升。分析认为,旗帜鲜明、质量取胜、深度分析和内容包装、小众服务等是《经济学家》在数字时代经营良好的原因,印证了内容品质依然是竞争制胜的关键。而将旗帜鲜明摆在原因的第一位,可见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里,一个媒体是否拥有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有多重要。如果说《IT经理世界》也是本成功的杂志,那么它的成功,也正在于它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比如它坚信“市场的力量”、坚信“技术是推动商业变革和管理进步的最重要力量之一”,并以此为报道和观察商业世界的最主要视角,十一年来一以贯之,从未动摇。 作为一本致力于推动商业变革和管理进步、着力于报道商业趋势的媒体,我们会顺应这个时代的潮流,在探索新的媒体形态上勇于创新求变,但也会坚持我们的信念——我们始终信仰“有价值的内容永远是稀缺的”理念,并为创造有价值的内容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