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是为了进,有时候只有退才能更好地进。暂时的退却是为了将来更猛烈的进攻
文/林汐5月10日,青啤董事长金志国宣布紫金矿业大股东陈发树收购青啤7.01%股权,成为青啤第三大股东,“双金之恋”正式拉开了序幕。 “双金之恋”,让金志国舒心地笑了,因为他终于不用再为青啤是否会改“洋”姓而担忧了。几年前,国际啤酒业巨头AB购入27%的青啤H股,成为仅次于青岛市国资委的第二大股东(青岛市国资委持股30.56%),双方仅相差3.56%。为了保持青岛市国资委绝对控股权,青啤在投资银行的精巧设计下,引入了“表决权信托”的办法,安排一家信托公司作为青岛国资委和AB公司双方的受托人持7%的股份。虽然AB持有青岛啤酒27%的股权,但话语权只有20%,另外7%必须经过青岛国资委授权才能行使话语权。2008年11月,英博合并AB成立新公司——百威英博,并获得AB拥有的青啤27%股份。百威英博对青啤H股的抛售,有可能让金志国面临当年同样的难题:如何让AB股权接手者不对青啤集团控制权地位产生挑战?为此,他做了两件事,一是对新英博施加压力,让其只卖19.99%股权给朝日啤酒;二是极力促成陈发树接手剩余7.01%股份。金志国的担忧终于解决了! “双金之恋”,让陈发树得意地笑了,因为他做梦都想拥有青啤H股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更值得庆祝的是,金志国给了他完整的收益权和表决权! 从表面看,对于“双金”来说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各得所需,完美收场。但“双金”能否笑到最后,值得商榷。 对于出售所持的青啤股权,百威英博给出的理由是“用以偿还收购AB所承担的借款”。然而,作为全球第一大啤酒制造商以及全球前五大消费品生产商,英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200个品牌,其中Skol和Brama都进入全球前十大品牌。这样的国际巨头企业,在进行如此大手笔的资本并购前,尤其在支出与回报率上,怎么可能没有通盘周密的考虑,更何况相对于520亿美元的收购价,6亿美元只是杯水车薪,恐怕其背后真正的目的是“以退为进”。 一直以来,青啤始终坚持中国品牌的经营战略,并在2001年明确了走高端定位的运营战略。这一定位,对长期走高端路线的百威啤酒来说,构成了不小的威胁。尤其近两年,随着以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燕京为代表的国内本土啤酒在高端市场的迅速发力,双方的这一矛盾越来越激烈。在以广东为代表的华南市场,青啤就与百威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中低端的地方品牌在浙江、湖南、湖北、广东等地也有正面竞争。 对于百威英博和青啤来说,“称霸”既是共同的目标,也是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根源。百威英博在经过前两轮对中国市场的攻占、渗透之后,已经越来越不甘心仅仅做一个“战略投资者”——尽管与青啤合作是很多国外啤酒企业梦寐以求切入中国市场的大好平台。已经成长起来的百威英博,面对阻碍自己“称霸”的青啤时,能做的就是毫不犹豫地放弃,进而与之展开竞争。于是,百威英博与青啤近身厮杀就无可避免——没必要为7%的小股权与青啤“维持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在商务部对英博并购珠啤、燕京、雪花、青岛四品牌设限后,青啤对其而言更成“鸡肋”。 有的时候,进就是退,而退也是进。对于青啤,百威英博正是用了“退”字诀——如今退出是为了未来与青啤进行激烈的竞争,暂时的退却是为了将来更猛烈的进攻。而对青啤来说,切勿沾沾自喜,应该看清“退”后的真实目的,练好内功。目前百纳英博还处于“1+1=2”的早期阶段,青啤应该抓住这一“空当时期”,迅速调整策略,以面对即将到来的猛烈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