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 中国银行业的“标志性”差距



  "Significant" Distance Between China Banks and

  Foreign Banks.

  文/ 刘仁刚

  虽然经历了源于美国华尔街投资银行的金融危机和由此诱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中国的经济走势和金融体系似乎没有受到重创,国内的老百姓甚至包括银行从业者在内的不少人似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西方银行也不过如此,国内银行还真行!是啊,在波及面如此广泛的金融危机中,我们的银行却“独善其身”,产生这种印象和感觉似乎也合乎常理。但不幸的是,这只是一厢情愿的认识。

  中国的银行与发达国家的银行尚不在一个量级上

  经过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目前国内银行无论在治理结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还是成本控制、产品优化、盈利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必须承认中国银行业的商业化改革还远没有到位。尤其是我们的改革和变化,更多地表现在那些摸得着、看得见的“硬环境”上,而诸如理念、策略、品牌、机制等决定竞争力的“软环境”似乎还是一个有待时日的难题。

 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 中国银行业的“标志性”差距
  从目前国内银行运营的诸多表象不难发现,进步和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但也还是初步的,我们感受到的变化更多的是自我比较的结果,有些经营指标的形成还经不起严格的推敲和拷问,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那些老牌商业银行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恐怕在西方国家发生了金融危机的今天,我们都不能轻易改变这个结论,因为我们与他们不在一个比较级上。

  缺少竞争的真正内涵

  从对同业竞争的认识和理解上看,我们似乎还没有完全从“你死我活”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充分市场经济体制其竞争的表现并不应该是完全排他性,而是在坚守自身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寻求与同业伙伴间的广泛合作,而这种合作的本质是相互促进,是分散风险,是优势互补,也是真正提高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如果产品简单类同、手段和策略缺乏个性、目的急功近利,那么就不是真正的竞争,而是在“掠夺”。从客户自身感觉上讲,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高水准的金融服务,也不利于自身经营和发展。

  目前,除了对重大工程项目的巨额贷款可以看到银团贷款模式外,还很难找到其他方面金融合作的突出案例。在各银行间,我有我的系统,你有你的体系,我有我的品牌,你有你的产品,金融资源严重浪费,经营模式简单重复。看不见相互间的信息共享,看不见资源的有偿使用,看不见策略的灵活多变,也看不见自身定位的鲜明特征,看到的更多是跟风、复制、排他、杀价。

  应该说,从计划经济时期各银行多年形成的相对垄断,一下子跨入市场经济时期的同业竞争,本来应该是一种革新和进步,但我们并没有完全看到成熟市场经济中竞争的真正内涵。如果国内商业银行间永远是“冤家”,永远是自我封闭,营销目的就是为了“另立门户”和“存款搬家”,那我们真的不能断言金融改革的成功。

  需要与时俱进地理解银行风险的真正内涵

  从对风险的理解和把握上看,我们似乎还缺乏“经营风险”的意识。国内银行经历过粗放经营,经历过“死里逃生”,经历过企业逃废债,经历过不良资产的剥离,也经历过对大量相关责任人的严肃处理。这些历史的教训只是让银行从业者深刻理解了风险的可怕,但却没有与时俱进地理解风险的真正内涵。我们风险管理更多的是在“治病”甚至“重症抢救”,而缺乏“预防”和“有效预防”;更多的是“专科治疗”,而缺乏“综合诊治”。

  风险是什么?风险就是不确定性。问题是银行在风险管理中如何认识风险,是“有意回避”还是“善于经营”?是“讳莫如深”还是“客观面对”?如果有意回避风险,甚至追求零风险,那只能是一厢情愿和“异想天开”,因为这是不可能也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们善于经营风险,就要在风险管理文化和风险管理手段上下工夫,就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文化铸就坚定不移的经营力量,毕竟发展是硬道理,而健康发展才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最好途径。而不是大起大落,忽上忽下,走走停停,更不是“因噎废食”。

  实现业务转型的路还很漫长

  从对商业机会的把握和对客户标准的选择上,我们似乎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和科学的把握。重国有、轻民营,重大型、轻中小,重熟悉的领域、轻新兴领域的现象和做法还较为普遍。

  商业机会是什么?在哪里?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也没有恒久存在的空间,而是要靠银行自身的独立判断和灵活掌握。金融服务的触角受制于国家政策导向、社会发展趋势、市场实际需求,而对商业机会的把握和对客户标准的选择,则更加需要银行具有独立的、远见卓识的判断。

  在改革开放初期,重大基础设施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经济发展必然以投资拉动为特征,而这个时期银行的金融服务也必然体现在投资杠杆拉动为特征的基础设施和支柱行业上,好在投资拉动的领域和相对应的金融产品,更多的是计划经济的延续,我们并不陌生,更不需要我们独立的市场判断和取舍。而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实力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眼下的主要矛盾更突出地体现在解决结构的失衡和技术等级的提升上,服务业的严重滞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巨大挑战、就业压力带来的社会矛盾等,都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经济必然要以消费和投资两大力量为主要拉动杠杆,并且是以培育内需和外需为主,必然决定了银行经营的领域和关注的商机已经变为包括我们熟悉的传统的投资领域和我们不熟悉的消费领域两个方面。这个时期的金融服务的标准,应该是前瞻性、独立性和科学性。

  因此,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热衷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投入,而忽视了对促进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和社会稳定具有直接影响的诸如中小企业融资和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非常遗憾的是,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的全社会信贷投放中,占企业总数95%、创造的GDP占据60%、吸纳就业占据80%的中小企业所得贷款只占6%。涉及百姓利益和社会进步的民生领域,包括目前国家政策倡导的迅速崛起的现代服务业,我们似乎也没有看到从真正实现业务转型的角度和高度,思考和实施成体系的服务变革。这些现象不仅值得注意,也值得反思。

  商业银行的一个“标志性”差距

  从目前收益结构看,我们的持续盈利能力还比较脆弱。衡量一家企业的实力,不仅要看其一时盈利状况,还要看持续盈利能力;不仅要看报表上的利润数额,还要看决定利润的影响因素;不仅要看主营业务带来的收益,还要看通过转型创新实现的真正意义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有多少比重。尽管目前同业存款实行了利率市场化,但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毕竟还没有放开,而同业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因素对各家银行的收益影响还微乎其微。从这个角度讲,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原本相对“旱涝保收”的“法定利润”似乎没有了保障,而通过国家拉动内需政策而无限放大投放量从而实现贷款收入,也就成了“最后的晚餐”。目前国内各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其利润比重最高也就在20%上下,也就是说,将近80%的利润依旧是依靠利差收入。这个数据比起国外商业银行应该是一个“标志性”的差距。再仔细分析一下中间业务收入的结构,也不难发现在这其中多少还掺杂着贷款派生出来的水分。

  银行的商业化,应该体现在竞争力的提高上,而竞争力的提高则应该表现在定位准确、策略灵活和服务提高上。从这个意义讲,银行可千万不能“千人一面”。

  (作者为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机构业务部总经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86512.html

更多阅读

中国银行业的暴利能否持续? 中国银行业排名

上周,首份大行三季报出炉:中行前三季净利增10%。回想去年中国银行业前三季度的利润实现率,2011年前三季度,中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润8173亿元,16家上市银行利润增长率为31.49%,比烟草这样的暴利行业还高出很多。中国银行业的暴利能否持续?

中国零售业发展报告 惠普的中国零售业烦恼

     至少截至目前,尚无人可以否认惠普这个世界最大的个人电脑和打印机生产商的地位:2011年惠普PPS营业收入达到650亿美元,销售2亿台电脑与打印设备——这个数据足以说明一切。然而,在中国零售行业,惠普的脚步似乎迈得并不十分自如

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 河北银行业健康发展已成主基调(1)

 文/ 王景武  近年来,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正在由单级增长向多元、多点、多级增长格局转变。有利的机遇和条件给河北省银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河北省金融产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和发展期,面临由传统金融到现代

中国直销行业发展报告 服装行业动态 服装直销的发展情况

  随着中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上购物的普及,到2008年上半年我国网购市场交易规模已经达到531.5亿元,接近2007年全年561亿元的规模。为了更好地研究网络购物市场的发展情况和走势,艾瑞咨询和淘宝联合发布了《2008年上半年网

声明:《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 中国银行业的“标志性”差距》为网友扭转乾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