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只基金募集400亿。工银瑞信用这只短期理财基金强势宣告今后或是银行系基金的天下。此前可比的数据是,去年引起市场兴奋点的首批两只短期理财基金共计才募集400亿元,之后的短期理财基金更是只有数十亿元。 凭借这只基金,工银瑞信轻松跻身千亿俱乐部。彼时市场传言,工银瑞信总经理郭特华提出了一个3553的发展目标:2012年起,资产规模三年做到行业前五,五年做到前三。也有说法是,“853”,即2012年起第一年做到行业前八、第二年行业前五、第三年行业前三。 今年初,富国基金前总经理窦玉明甚至公开表示:“中国未来最大的基金公司可能不是华夏,更可能是工银瑞信或者是建信。”银行系最终将成为基金行业的巨无霸? 资管规模达1059.97亿 资料显示,工银瑞信成立于2005年6月,是国内首家银行系基金、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控股基金公司。从渠道的角度,工银瑞信令每一家基金公司都羡慕不已。这种羡慕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甚至变成了赤裸裸的“妒忌和恨”。 2012年固定收益产品盛行。工银瑞信去年8月推出的旗下首只短期理财产品7天理财债券,基金募集仅有4天,但首发规模近400亿元。这是自2007年以来,公募基金发行规模最大的产品,也是公募历史上首发规模第二大的产品。 凭借这只短期理财债基,工银瑞信管理的资产规模从2011年末的678.64亿元增长到2012年末的1059.97亿元,轻松跻身千亿俱乐部。 为何工银瑞信能取得如此好的首募?甚至远远超出同为银行系基金、实力差距没有那么大的建信基金。诚然,工行渠道强大,但更重要的是,工行对子公司的重视。

“工商银行压根就没把工银瑞信当做自己的子公司,而是当做一个部门。销售上,工商银行将工银瑞信的销售计入各个分行、支行行长的KPI(关键绩效指标法)。这意味着,对分行、支行行长而言,工银瑞信卖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着自己的考核。”有渠道人士告诉记者。 由于其天生的渠道优势,工银瑞信管理层并不认为渠道部有功,甚至有“我们本就应该卖这么多”的心态。这也导致了其渠道负责人的频繁更换。 在业内,相较其他基金公司,银行系公司薪酬不高,但考核力度不大,投研人员的压力相对较小,人员稳定度也相对较高。工银瑞信主打的固定收益投资团队,其投研队伍近年来未有一人离职。 15只股基回报率垫底 针对“拼爹”的说法,工银副总经理库三七曾公开回应:“拜托各位包括媒体的朋友,以后报道工银的时候,建议不要说我‘爹’是工行,我‘爹’是客户、是投资者。” 但是反驳不能光靠说说而已。就在七天短期理财基金大获成功的同时,工银瑞信旗下的工银瑞信睿智深证100分级指基居然出现延期募集的现象。因为分级指基的募集主要依靠券商渠道,这种反差让工银瑞信“发展靠拼爹”似乎有了更现实的依据。 与其耀眼的固定收益相比,工银瑞信的权益类投资显得乏善可陈。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工银瑞信基金旗下包括工银红利股票基金在内的15只股基和混基的平均回报率为2.41%,此数据不仅垫底于前十大基金公司,同时在可统计的70余家基金公司中也是排名倒数。 近日,各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纷纷晒出了2012年度的投资成绩单。以固定收益投资见长的工银瑞信却在单一计划固定收益类组合排名中意外垫底。其中6只单一计划固定收益类组合的加权平均收益率仅为2.98%,在同行中排名垫底。 而虚假的规模最终会因巨额净赎回而现形。早在2008年末,工银瑞信凭借三季度发行的货币基金第一次闯进前十大基金公司榜单。但是,2009年一季度末,工银货币的规模骤减至143亿元,整体规模跌至全行业的第十七名。 工银瑞信大多数首发成绩优异的新基金,成立之后的几个季度都伴随着巨额赎回。尤其是权益类净赎回最为猛烈。晨星数据显示,2012年,工银瑞信十余只权益类产品中,因业绩不佳, 除工银核心价值股票外,其余全部出现净赎回,净赎回总量约19亿份。工银睿智深证100、工银稳健成长股票两品种四季度净赎回均超过3亿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