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文/ 许凤婷 张思摄影/徐胤
在本轮经济衰退中,跨国企业似乎受到的冲击更甚于中国企业。它们如何看待创新的回报? 微软公司今年年初宣布了重组计划,其2009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该公司的净利润出现了23年来的首次下滑。然而,微软在2009财年的研发费用却增加到了94亿美元,比上一财年高出10亿美元。 1991年,微软还只是一家数千人的公司,但已成立了研究院,开始投资于长期的基础研究。时至今日,微软已经具备了庞大的研发队伍(基础研究人员800多人,开发工程师2万多人),研究与开发的体系也日趋完善。 在微软中国研发集团首席技术官张宏江博士看来,技术创新并非企业惟一的推动力。拿来主义、规模效应以及由此引发的流程创新亦是关键。 数字商业时代:你是如何看待将创新变现的?微软如何衡量研发的投入产出比? 张宏江:提到“创新变现”,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在座谈会上,柳传志先生说,“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指标,是能不能为企业带来差异性,带来效益”。所以谈企业技术创新不能回避经济效益,只有企业效益好才可以不断投资于研发,继而产出更多的效益。 在衡量投入产出比时,我们的CEO史蒂夫·巴尔默对销售是非常苛刻的,但是对于R&D却相对“宽容”,因为这决定着微软公司的未来。 数字商业时代:在你看来,如何才能实现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接轨? 张宏江:企业从来就不能只关注技术创新。前瞻性的技术一定要和前瞻性的市场判断结合,才能产生有价值的创新。这涉及到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的分工,两者的使命截然不同。 在微软,研究院的首要任务是做业内最尖端的基础研究,其次要考虑的才是企业的未来;而工程院则正好相反,最关注的永远是下一代产品。我们最怕做产品的人不谈市场,不懂市场。 中国的企业没有人会糊涂到把技术作为企业惟一的推动力,我们经常容易犯糊涂的地方是,当赚了第一桶金后,不投在长期有利的技术开发上,只想着怎么赚下一笔快钱,但是快钱多是一次性的,多是幸运带来的,是不可预测、不可复制的。 数字商业时代:哪些技术创新令你印象深刻?原因是什么?当年比尔·盖茨提出“让每个人桌上都有一台PC”时,还是大型计算机的天下,可是后来个人电脑不仅起来了,还创造了新的生态链。所以一定要对市场和用户的未来需求做预测,将它和技术的发展结合起来。 数字商业时代:灵活确实很重要,很多“山寨”就是靠快速模仿赚到了钱,可是它们在技术创新上却不见得有成就。你如何看待“山寨”的问题? 张宏江:除了技术创新以外,规模也是关键,这就要求企业进行流程创新。 “山寨”大军里的底层公司是不可能长期持久获利生存的,但是像联发科、戴尔等公司,虽然也是在做生产和制造,但它们的创新在于流程的创新,胜在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