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56 2009-6-8 投资者报(分析员 李静)炎炎夏日,正值啤酒饮料类产品消费的旺季,在享受清凉啤酒的同时,投资者不妨关注一下业绩优异的啤酒类上市公司,也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益。 近年来,随着行业整合的加强,啤酒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截至2008年,国内前十大啤酒企业的市场份额已达到69.57%,较2007年提升了5.57个百分点。其中,青岛啤酒以13.24%的市场份额居于行业第二位。 由于具备盈利能力强、产业结构合理等优势,青岛啤酒有望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胜出。 业绩稳增品牌价值凸显 2009年一季度,由于新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调整为25%,公司所得税费用同比下降36.9%,加上公司产品销量的增长和品牌的优化,公司业绩大幅增长。 一季度,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8.13亿元,同比增长6.4%,而同期净利润为1.99亿元,同比增长53.83%,实现每股收益0.15元。对于啤酒行业来说,净利润增速超越销售收入增速,表明企业业绩在稳步健康发展。 此外,公司的行业龙头地位明显。2008年实现销量538万千升,产销率达到99%,市场占有率也达到13.24%,仅次于华润雪花啤酒,居第二位。 2008年,公司实现销售额160.23亿元,同比增长16.88%,相当于2个燕京啤酒,8个重庆啤酒。2008年,由于雪灾、地震等因素,啤酒需求下降,整个啤酒行业业绩增长仅为5.5%,同期青岛啤酒则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 随着行业集中度的加强,公司品牌的进一步推广,公司在业绩增长和市场占有率上的优势还将继续加强。 成本下降促毛利提升 2008年,在全球通胀的背景下,啤酒麦等原材料及包装材料的成本不断上升,盈利压力增大。2008年初,大麦价格涨到500美元/吨,公司的平均收购价在460美元/吨~479美元/吨间。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公司的毛利率下降了0.97个百分点。 但是,自2008年10月份,进口大麦的价格开始回落,目前进口澳洲大麦的价格,已从最高点520美元/吨,降至250美元/吨左右,降幅多达50%,同时酒花、包装材料的价格也在下降。 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下行,将持续缓解公司的成本压力,成本的下降将提升2009年公司的毛利率。 随着公司高价原材料逐渐消化完毕,新采购原材料的投入成本在降低,包装成本的下降,以及消费旺季对销量的带动作用,将使得公司二季度业绩有不错表现。 产品结构继续优化 公司的战略品牌性产品结构可以概括为“1+3”,即以青岛啤酒为主品牌,以山水、汉斯、崂山啤酒为第二品牌。近期以来,这一产品结构战略逐渐得到完善,品牌集中度不断提高。截至2009年一季度,“1+3”品牌的销量达到115万千升,占公司总销量的95%。 其中,主品牌青岛啤酒的销量为60万千升,同比增长22%,而同期公司的总销量为121万千升。青岛啤酒的销量几乎占据公司产品总销量半壁江山。 公司四大品牌的集中度在2008年增至94%,同比提高了18个百分点,又在一季度提高到95%。 按照公司规划,整个2009年,前四大品牌的合计销量将在2008年占总销量94%的基础上,将继续提升至98%,实现这一目标后,公司的品牌品种结构将获得优化,主品牌更加突出,并提高青岛啤酒高附加值产品的销量,提升吨酒收入水平,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此外,就2008年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来看,集中在高端酒上。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公司的高端酒仍成为盈利的主力军,表现出公司较强的销售渠道和营销能力。而不断扩大的产能,也为公司未来的产销量提升打下基础。 朝日入股优势互补 2009年1月23日,英博公司将其所持27%青岛股份中的19.9%,作价6.67亿美元转让给日本朝日啤酒株式会社,本次股权转让全部为H股,作价每股19.78港元,约合人民币17.4元。 在此次股权转让后,日本朝日啤酒以19.9%的持股比例,成为青岛啤酒的第二大股东。本次股权转让,使得三方各得其所。 就英博公司而言,既然控股无望又债务缠身,不如全身而退。而朝日跻身第二大股东的位置,也符合公司加强对外合作的理念。 对于青啤而言,新外资股东的加入,给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前,英博与青啤由于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磨合问题,并未使得两者之间的合作有实质性的成效,比较而言,与朝日的合作将更为有利。 朝日在中国市场的规模并不大,与青啤的利益冲突较少,而优势互补性表现明显,再加上经营理念的相似性,将更有利于青啤的发展。 能赚钱又爱分红 对于投资者来说,看一个公司的经营层面固然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和投资价值。但一个盈利能力良好的公司,并不见得就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公司。 从股票投资的初衷来看,投资是为了从公司的稳健发展中获得分红。因此,一个经营稳健、能赚钱的公司,如果是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那投资者还是要三思。 青岛啤酒可谓是一家慷慨的公司。它在近10年连续分红,且每股分红现金额总体呈上升态势,近3年平均派现率更是高达66.37%。 此外,公司最近三年持续盈利,营业收入一直保持16%以上的增速,毛利率增速也稳定在40%以上,2006年~2008年年营业额分别为100亿元、130亿元和160亿元。 公司符合《投资者报》“投资者50”的遴选标准,成为本报“投资者50”的新晋成员,具有长期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