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视角看待问题 金融问题的历史学视角



  作者:杨万东、常诚

  到目前为止,尽管世界各国采取了从大幅度降息到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在内的诸多救市政策,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依旧未得到根本缓解。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这一特殊而敏感的时刻推出的《货币崛起:金融如何影响世界历史》一书,并不是一部应景的商业运作之作。这本在目前的西方乃至世界范围都颇具销量的著作(该书还被英国第四频道改编成电视纪录片),或多或少代表了西方业界对当前金融危机的一种主流观点,而这些认识和看法,又究竟能给虽遥处古老东方却仍然无法置身事外的我们传递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呢?

  作为一名历史学教授,弗格森能打通历史和金融的阻隔,从历史视角来解读货币金融发展,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与神秘莫测的金融现象水乳交融地串联起来,实在难能可贵。弗格森从货币的起源开始讲起,之后又将信贷、银行、债券、股市、保险、房地产等金融业态一一进行了阐述。不同于其他金融专业学术著作中充斥着公式、图表和模型与计算的叙述方式,该书用最接近日常生活的语言和叙事方式,将深藏于历史背后的那些复杂深奥的金融原理,以一种极为轻松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抽象的金融理论,获得了历史事实的生动解读。

  无论是探索货币的起源,还是研究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的发展,《货币崛起》其实都在关注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货币金融发展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作者认为,从最早的人类文明发源地美索不达米亚到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今天,货币一直是导致人类社会变迁的力量,货币形态及其运用的改变同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交往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引导人们从原始状态的植物化生存,越来越向交易状态的理性生存方式转化,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从一定程度上讲也是货币和金融的演变史。如果没有金融体系作为经济的神经中枢,将大大阻碍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从而也就不可能出现今天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

  货币即信任

  在最初那个缺乏信用的时代,人们之所以选择黄金白银作为货币,一是因为黄金白银的自然属性,比如成色易鉴别、易保存、易分割,不易大量获取但分布较广,便于搬运和转手等,其本身的开采和铸造也形成内在价值凝结,这样人们便可以用黄金的价值来衡量所有商品的普遍价值。然而,欧洲人后来意识到,贵金属的价值并不是绝对的,“货币只是别人愿意给你的唯一的价值。”在初期生产力低下的阶段,欧洲人开辟新世界所掠夺的大量黄金白银不仅没有给他们带来富裕,反而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到了后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增长,商品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庞大的时候,当交易的空间更广泛,交易的时间越来越短暂的时候,以黄金白银为代表的贵金属逐渐显得捉襟见肘。人们开始意识到,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只需存在货币的象征就够了,而并不需要货币的实际价值,货币在交易过程中反映的是商品价格,完全可以由符号来代替。在分析到这一点时,弗格森点明了其中的玄虚,“货币实际上就是一个信任问题,甚至是一种信仰。它不是金属,而是一种记名信托。”

  我们同样可以把这种社会经济关系理解为现在更通俗意义上的信用。按照作者的理解,正因为人类社会自美索不达米亚时代就已经开始发展信用,才有了以商业汇票为主要手段萌芽崛起的美第奇家族,后来更是顺理成章地出现了银行。银行的诞生是由于人们看到了多元拓展信贷业务可降低风险的优点,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银行不断开拓其金融职能,逐渐成为一种建立在信贷基础上的能独立实现“价值增值”的金融业。

 上帝视角看待问题 金融问题的历史学视角
  当银行创造了信贷之后,债券的产生成为了货币崛起的第二次革命,而随着货币发展进入到虚拟资产时代,股票、保险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纷纷走上历史舞台,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贪婪而无休止地对财富的追求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纪元。作者更是在此后的内容里不惜用大量事例来说明金融历史发展到今天这一步是多么地跌宕起伏,从泡沫到破灭,从狂热到恐慌。联系到当今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弗格森主要给出了两方面的答案:一方面是金融系统所固有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风险发生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是金融历史发展具有达尔文进化论的特性。但正如作者在文中所反复强调的,金融历史的发展轨迹呈现出犬齿状态,即使是在资本主义信用体系不断遭受着欺诈、膨胀的困扰,经济体系出现周期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糟糕情况下,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仍然是向上的。

  美元的兴起,源于美国产业的竞争力提升以及美国坐拥世界巨额黄金储备的实力和信誉。随着美国的债务积累和美联储货币创造能力的不断扩张,美元的地位和信任也就让人怀疑了。那么,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谁能取而代之?

  “中美国”:一个并不美妙的寓言

  在书的最后部分,弗格森特别指出了解决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最重要的力量来自美国和中国。进一步说,是由他使用的一个新的流行术语“中美国”(Chimerica)。他认为“中美国”是一个由世界最大的消费国美国和世界最大的储蓄国中国所构成的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中国出口,美国进口;中国储蓄,美国消费;中国借出资金,美国借入资金。弗格森甚至将其比喻为夫妇关系,中国是丈夫,美国是妻子。在传统社会,丈夫外出工作赚钱,妻子购物花钱。——如果当前中美关系真的如弗格森所认为的是夫妇关系那样的话,那作为中国子女的数亿廉价劳工背井离乡,辛辛苦苦工作赚来的数以千亿美元计的外汇,却大部分都交给美国太太花掉了,这像是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吗?唯一的可能就是中国丈夫的子女不是美国太太亲生的,而中国丈夫已经被美国太太的花言巧语和软硬兼施的手段给蒙住了。

  其实,《货币崛起》暗含了这样两点最富有价值的信息:一是利益才是货币背后一切行为的基础;二是货币是把双刃剑,越是往下发展,两边的刃越是锋利,用得不好,自毁前程;用得好了,杀人不见血。联系到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美国对于货币这把剑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本质上,金融危机的爆发是源于美国采取了一种近乎“不劳而获”的发展方式,这就决定了美国处于一个依靠过度负债、过度消费、过度货币发行的循环链中。美国很聪明地通过美元过度发行,导致世界实体产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引发各国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各国积累的财富在其货币贬值中,共同消化美元膨胀的成本。通过这一成本转嫁方式,美国巧妙地运用世界的资金来补贴国内的政府和居民消费。正如弗格森所描述的那样,作为经济金融关系最密切的中国丈夫,无疑在其中为美国太太埋了大量单,并且还有进一步埋单的趋势。显然,货币的崛起,一方面是货币发行者的经济实力的显现,另一方面,则是货币及以货币为中心的金融游戏规则的制定与遵循。从中国30年改革开放千辛万苦积攒下的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绝大部分都买成了美国的国债和机构债,中国眼巴巴地看着全世界的大宗产品和战略物资都跌落到成本价之下却无钱抄底,反而还不得不继续诚惶诚恐地买进可能以后毫无价值的美元债券。“中美国”的称谓,可以理解为美国吃定中国了。

  “金融市场实际上就像人类的一面镜子,展示了我们每时每刻评价自己以及周遭世界资源的方式。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的丑态,这不是镜子的过错,因为它也能清晰地映照出我们的美丽。”弗格森以这样一句如此经典和富有深意的话来结束全书。美国太太是聪明的,在长期的波折中,她并没有因为镜子中的丑态而无地自容甚至丢弃镜子,反而是在一次次精心地化妆之后发现了镜子中更具诱惑力的美丽一面。而对于中国丈夫,他知道怎样去发现镜子中属于他的美丽吗?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87194.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上帝视角看待问题 金融问题的历史学视角》为网友涵梦若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