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教训总结 中国要总结美国及自身教训



  文 | 周其仁

  

  一场危机的来临, 无论我们高兴与否都要面对。这个危机到底有多深?现在没有人知道。我们从欧洲开会回来,受到非常沉重的打击。最大的问题是,已经看见了有多大的危险,但是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比较其他论坛,看看我们的亚布力年会,一起滑雪, 一起讨论各种颜色的文明,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好的苗头,但我们仍要顽强,就像1998年那次亚洲金融危机一样。在面对变局、迎接未来挑战的时候,我们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从这个角度谈几点看法。

  第一,中国要很好地总结美国的教训。中国希望走大经济,面对现在的危机,我们是否准备好了?美国给了我们怎样的经验教训?现在舆论对金融危机、华尔街衰退的评价有两个词,一个是贪婪,一个是坚定不移。

  一个民族要想走到世界前列,道德问题很重要, 而监管属于现代经济比较复杂的因素,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没有监管,法律的归置和约束一定会出问题。但仅仅从道德和监管的两方面,可能不足以帮助中国认识美国的教训。

 经验教训总结 中国要总结美国及自身教训
  比如贪婪,贪婪的产生是有道理的。我们看看现在的美国,金融衍生产品,已达到美国GDP的35倍,中间产生了很多高端的效应。这个危机在破灭以后,如果问他们为什么要有这个高端游戏?这一点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能理解,但是现在有了一个理解的基础。比如公司上市,公司的市值怎么定?比如美国的认购风险变成金融风险,为什么不能买呢?因为这是预期的问题,是以前的经验告诉你不能相信这些,你从贪婪的角度看是有道理的。

  我们还是要问贪婪的内容, 金融衍生品整个市值占到美国GDP的35%,它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内容就是美国社会发出了大量的钱,为这个钱做支出。我们这次会议有一场论坛提及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认为没有政府界定产权就不会有市场,没有政府发行货币、没有税收,难以想象很多货币会进行交易。我们要看看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美国这场危机起到了很大很重要的作用。中国之所以要吸取美国的教训,是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储备国,货币就像语言一样,一旦你学会了它,就很难脱离它。大家都利用美元结算,时间长了就离不开美元了。

  美元的地位是哪来的?我们看了很多相关的金融历史:美国当年对世界有承诺,并确立了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二次大战后美国没有受到多大损害。但现在看来美国没有很好的履行承诺,换句话说,中国将来要成就世界上跟自己人口相称的地位,最重要的就是货币,因为货币就是帮助人们交易,但是交易的尺度由于短期的需要,一再的发放货币,最后就会干扰这个交易。

  顺便讲一句, 很多人相信货币周期,发得太多就会引发通货膨胀。有一位经济学家指出货币的中性,换句话说,货币多发不能引起经济增长。我们都同意这句话,但是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指出,货币多发把成本价抬上去,并不是像水平均的漫延上去一样,是所有的东西都涨了。这位奥地利经济学家说,货币在超发的时候,不像水一样平滑的流,而是像风一样,会凝聚在一起,这个凝聚就会造成市场巨大的价值,凝聚在房地产,房地产价格就会冲掉,如果凝聚在股票,股票就会冲掉,凝聚在其他的投资里,其他的投资就会高。

  所以,当超发的货币在经济市场里漫游的时候,在微观上看是难以驾驭的。这个教训里实际上包含了中国这两年的教训,我们每年10%—13%的增长率,当然首先是中国人改革开放干出来的,但是,有没有货币偏差的因素?有。平均来看,广义货币的超发增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30年前,通货膨胀的平均值是6%,聚集在某一些年份会有很高的上冲。比如1983年,1994年,或者2007年,当价格上冲的时候,像风一样的价格冲到某些市场的时候,中国人在微观上很容易会做夸大的估计。

  简要的讲, 中国要取得未来良好的资本增长,一定要吸取美国的教训,它已经取得了全球储备货币上独一无二的地位,但是无论多么强大,只要不善待自己的资本规则,只要在货币问题上含糊,总会发生问题。美国增发了,没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但是它可以从天上掉到地下,引起投资者、生产者对于未来的想法,而这种想法又变成购买的决定投资,经济就会变得大起大落。中国人民币现在局部地区走出去了,它还远远没有变成全球货币,甚至没有变成地区性的储备货币。但是中国经济从__过去30年的发展势头来看,它是有这个潜力的,而且美元货币如果相对不行的话,人们总会找东西替代。这个问题讲起很深,因为它是一个难解的困难。奥地利学派也是这样,他们说,人类要最好的货币制度是黄金,因为黄金的深度开采,它的演练,不能短期的需要就是超发,所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大起大落。人类今天的生产规模很难回到从前,所以到底什么样的货币制度可以不是黄金,但是又像黄金一样可信可靠?这个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

  第二,中国应从过去几年的增长中总结教训。我们过去是很成功,但是成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粗放的生产方式。我们一部分是靠生产力驱动经济增长,一部分是靠大投入驱动经济增长。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我们是渐进的改革,把很多难改的东西留在了后面,而由于前期改革带来了很高的经济增长效应,那些硬度的改革就自觉不自觉把它放下来了。因为改革会带来利益的重新调整,有的时候是很难推出的,特别是在经济高歌猛进的时候,就难免会想还有必要改革吗?从诸多角度分析,我们的教训主要是什么?我的看法就是对于自己的成功不能过度相信,产业如此、地方如此、整个国家也是如此,现在我们对高速增长的依赖已经达到了难以持续的程度。

  1978 年高考恢复以后, 我从黑龙江到北京去上班,那时北京正在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极限,那时还不叫做国民生产总值,叫工业总值年超过6%,这是我们这个经济体难以产生的。后来邓小平提出二十年内翻两番,据我回忆,最早胡耀邦做了一个预测是二十年如果翻两翻,每年是7.2%、7.3%以上,这样才有回报。很快中国的生产总值过了8%、过了9%,到了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我们的经济开始下行。2008 年官方报的是9%的增长,我已经觉得这本身就是问题, 为什么9% 的增长还不能满足就业的要求呢?这和我们经济机制里的很多问题有关系。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个问题,一直依赖高度、高速的增长,那么哪一天高速增长维持不住,我们就会出很大的经济问题。

  还有,我们高度依赖出口。中国的进出口加在一起,是GDP的60%以上。长江三角洲的一些省份,广东2007年进出口占进GDP63%。不可能全世界工厂都关了,只有中国的工厂开着,因为外向型经济带来的成功是难以持续的。另外,从经济分析角度来看的,人民币对美元不随着中国的生产上升,就会有一系列的后果。但是出口企业不反对,因为人民币升值后,人民币买的原料成本变成美元后出口,相对来说成本就升了。从1995年一直到2005年,差不多十年汇率是不动的, 一直维持在8.8%、8.2%之间,十年中国经济的速度变动是非常大的。其结果是什么?有大量的顺差进入中国变成了人民币,就开始保持这个所谓的宏观稳定。可是由于我们对一个成功的模式过度依赖,就不能及早察觉,我们已经把大量的产能放在了出口上。像广东经济、温州经济,八十年代都是做内需的,都是把国际上好的品种样式做成产品,曾几何时,这两个三角洲的生产能力全部超发了,变成了外向型经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汇率机制还不够灵活,如果早一点改变汇率机制的浮动,我们的出口导向企业就会早一点看到这个信号,这些信号会逼迫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由于我们维持的时间过长,最后等到欧美市场不行,国内定单掉下去的时候,我们巨大的产能就变成了一个难以应对的问题。这个教训就是“成功里面也包含风险”,因为任何成功都不能维持。如果不能早一点主动应变,等到被动应变的时候难度就加大了。

  第三,要很好的总结出上个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的成功经验。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经济高度外向的时代,达到了60%以上的外向依存度。我去年在长江三角洲做过一些调查,那里的出口生意非常好做,它可以利用商业文明,低成本的签约和履约,拥有庞大的外贸市场。整个温州的产业大概是5到8年前完成,我在温州访问过一个鞋厂,国际的大订单来了,一张单子好几千万,甚至上亿,这样的结果就是,把温州商人原来的打国内营销渠道的这种作战能力消化掉了。

  所以在下一步的发展当中,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确立一个目标,让国际生意和国内生意一样好做。我们要从税收、法律制度、签约精神来认真总结。我们有很多企业做过外销市场,知道外销生意怎么做,那为什么中国人自己的生意不肯做?我们有一个术语,叫做“交易费用”,为什么国内的交易费用就是做生意签了合同之后就喝酒?我不是说喝酒不好,你可以另外找时间喝,因为建立信任的模式不同,也没有公开的信用调查,喝酒喝到感情上,交易就有了一种结果,但这种结果对我们的经济增长有很大的反弹。关于制造业的分论坛上有一句话我很赞同,很多做外销的企业现在宁可关门也不内销,因为对内对外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意,对内的生意太难做了。

  从税收角度来看, 我们的科目之多,弹性之大,管制的无度,这里既有企业的问题也有政府的问题。所以现在的危机的好处就是能让我们自我调整,要有更清晰的产权,更好的合约、更好的契约,以降低企业开发国内市场的精力,让人们把主要精力用于技术。刘积仁讲的一句话引起了我很大的思考——中国人的创新到底弱在什么地方?他讲的时候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这是我多年做企业调查当中关注的,就是企业的主要精力到底放在哪里?很遗憾,我们很多做国内市场的企业,更多的精力不是放在市场、技术、创新,而这就恰恰是我们需要改革的东西。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某种程度是借用了200年来整个西方市场的组织文明,一定要用这种文明给中国人自己做生意,至少是为我们做更好的生意而打好基础。

  总之,无论是教训还是组织经验,或者把过去的经验分析一下,都是学习,因为人从自己经验当中学习是最好的。很多别人的东西无法记住,而你经历过的、受到的挫折,从这里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所以面对大变局时,首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过去我们有十年的失误,九十年代开始发展,利用这个机会主动做经济。在我们的论坛中,有人讲未来的文明应该有包容,这一条很好。但是包容分为被动的包容和主动的包容,被动的包容就是被动的接受,主动的包容是主动去学习,把一切好的东西学过来。我不认为中国人已经到了可以骄傲的说:“我们已经走在人类的前列了”,我认为有这个前景,但目前来看还差得很远。不经过一代一代企业家和政府扎扎实实的努力,我们很难做到。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这样的机会,但最后并不一定能抓住这个机会。

  我是个教书的, 在这个大变革时代,能讲的恐怕就是学习。中国近代的落后让我们愿意去学习。在学习当中,我们也走了很多弯路。毛泽东主席过去讲的,“先生老打学生”,我们学列强,列强后来侵略中国,后来学习苏联,苏联解体了。中国很有意思,学谁谁就不行。中国早年学南斯拉夫的模式、匈牙利模式。后来说学东欧不行,从亚洲开始吧,特别是对于南韩、日本、东亚模式的模仿,有一段时间非常热,上下几乎一致,就是政府比较强势,要有很好的规划能力,同时扶持一些能做大做强的企业成为这个国家的主宰。学习完西方模式后,我们倡导了一次学习东亚模式。当我们差不多统一学谁的时候,谁就不行了。后来日本经济不行了,韩国也不行了。然后在金融上学美国,美国是大国,与中国有很多相像之处。我们上市的资本市场IPO,银行的风险,包括风险的投资,基本上都是学习美国的。我们学得很来劲时,美国又出问题了。

  中国人的学习能力真强。我感觉我们下一步学谁,谁就完了,再挑一个去学的话不是很厚道。或者,我们就不需要学,那这也很危险,因为中国可能重新变成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生存之路就是实事求是地学习,从自己的经验当中,从后果来理解制度政策取向,而且要主动地包容、主动地向世界各国学习先进的东西,包容那些出了问题的国家。我觉得我们的舆论中,包容的工作做的不够。美国在应对这个从未遇过的挑战时,无论是它的企业、它的市场、它的政府、它的民众,都有很多批评的声音,但是里面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认为这样的态度才能帮助我们在变革的时代,争取更好的发展。

  未来的不确定性让我觉得现在的局势非常有意思,如果将来什么都确定了就没意思了。当年说学苏联,“今天的苏联就是明天的中国”。现在无论东方西方,根据任何一个国家的经验,都证明模仿别人不一定是对的。所以我们现在的学习比较抽象,不一定美国干的事我们也一定要做。我们应该进行抽象分解,去学习值得我们学习的准则,从长远来看,就是这套制度和政策可以让人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也就是在积极从事生产过程当中,降低制度的运转成本。关键是在大变局时代,我们怎样做到这一点?我们在学术界工作的人,非常希望企业家们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从理论、实践、经验的摸索和探索当中,让中国的经济增长有更好的前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87305.html

更多阅读

世界上一些老党、大党兴衰的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总结

世界上一些老党、大党兴衰的经验教训2009-10-08 12:30:34|分类: 深度文章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20世纪末期,世界政党政治中最为引人深思的现象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曾经长期单独连续执政的大党纷纷丢失了执政地位。譬如日本自民党在199

中国、美国及国际会计准则比较:固定资产

中国、美国及国际会计准则比较:固定资产附1:中国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处理差异注:资产减值将在资产减值标题下作详细讨论。1. 相关会计准则1)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及

声明:《经验教训总结 中国要总结美国及自身教训》为网友甘美的过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