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 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唤醒中国梦



  文|陈东升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历经百余年,前仆后继、不断革新,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梳理中国百余年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我们更加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来自于中华民族百余年的不懈探索,来自于近六十年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更来自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属性的深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关系中国全面和平发展,关系中华民族未来的重大历史性贡献。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段,它以“转型”和“开放”为核心特征,以创造经济奇迹而令世界瞩目。

  三十年的伟大成就不仅仅体现在国家财富和实力的大幅提升,更在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之外,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新的可资借鉴的范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含了三个核心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基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路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中国民众获得的根本利益所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最后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核心是以市场配置资源,而非以计划配置资源,充分利用市场供求、价格发现的效率机制来配置资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经历了四个重大的决定性改革战役。

  一是农村改革。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始终是我国发展的基本问题。中国的发展,最根本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最先启动了农村改革,这一改革经历了土地制度变革、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三个阶段,有效缓解了“三农”问题,基本解决了人口众多的中国人吃饭穿衣问题。稳步推进农村改革是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巨大历史变迁中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二是价格改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价格扭曲现象,价格扭曲反映的是体制扭曲,价格改革成为体制转型最艰巨的战役之一。1988年正值改革开放十年左右,通过“价格闯关”,价格双轨制彻底终结,从此企业可以在同样的价格环境下进行竞争。价格闯关虽然成本巨大,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但现在看来,没有价格改革,就没有体制转型,市场配置资源就是一句空话,所以价格改革是市场化进程中最伟大的改革。

  三是所有制与产权改革。产权清晰是商品交易的前提,是现代社会的根本基础。八十年代中期工业企业开始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九十年代国有企业开始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2007年《物权法》历经波折终于颁布实施。这一系列探索和变革,通过对产权所有者权利和义务的清晰界定,为产权所有者充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

  四是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核心,发挥越来越大的命脉作用。金融就是制度安排,金融运行效率决定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相对于其他经济领域改革,中国金融改革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牵一发动全身,呈现出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特点。但是应该看到,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从资本短缺国开始成为资本平衡国甚至成为盈余国,从债务国变成债权国,中国可以通过构建高效完善的金融体系来支撑经济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当前全球金融海啸中,中国成为稳定全球局势、增强未来信心的重要力量之一。

  概括起来,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中,四大改革的顺利完成和不断推进,带来两项重大变革:在宏观层面上,以价格改革为核心,实现了生产要素商品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在微观层面上,以所有制和产权改革为核心,激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细胞”,实现了市场主体经营自主化、产权清晰化,奠定了现代企业制度雏形。宏观层面的体制转型和微观层面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完善,共同促进了整个社会运行效率提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个重要突破是,承认混合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目前投资主体日益呈现多元化,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正在发挥改善国有企业产权结构、推动生产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巨大作用。

  

  科学发展观

  是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立足于国际国内新的发展形势,立足于解决发展中的种种难点问题而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路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实质,符合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进步要求。

  建国60年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经历了两个重要时期,如果按照递进实现的目标,又内含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时期: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30年,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基本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初步工业化国家的历史性过渡。

  这一时期以人定胜天、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发展观。这一发展观是面对国内百废待兴、国外封锁围困的环境下,自然、坚定的回应。毛泽东等老一代领导人坚定不移地选择了高速发展战略,中国在没有任何外债的情况下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初步工业化国家的历史性过渡,引进完成了156个大型工业项目的建设,制造出两弹一星,奠定了新中国的国民经济基础。特别是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为标志,中国政治上的“开放”,为后来的经济开放做好了铺垫,并且在中苏两极较量中,中国获得了不可轻视的平衡国际局势的大国地位。

  第二个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年,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实现了从初步工业国向新兴工业国的转变,并开始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

  邓小平提出中国的发展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确立了“发展是硬道理”,“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这一求真务实的发展观。积极鼓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的创办、证券交易所的创办等等;同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为辅,尊重和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支持并保护各种要素参与分配等等。肇始于30年前的改革开放大潮,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带来了全社会对市场经济价值观念的认同,使社会主义制度获得了自我完善的能力和机制,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得到极大焕发。

  迈入新的世纪,中华民族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出现,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内核的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

 中国梦 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唤醒中国梦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来看,从马克思、恩格斯,到无数社会革命家和社会实践家都在孜孜不倦地追索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与机制。但限于时代的局限性,他们更多地着眼于人类自身的存续发展,更多地着眼于不断改善生产关系提高生产力上。当今天我们面对全球共同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时,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几乎成为了全人类的共识和努力方向。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提出科学发展观,无疑表明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将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充当有远见、积极、负责任的角色。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决定了中国必须首先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现手段是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大统筹,直面触及了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所要急迫解决的主要矛盾,其实质就是厘清“公平与效率’’这一不能回避的基本博弈关系。坚持以公平、正义为先决条件的效率,坚持以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先决条件的发展,这样才能持久惠及更广泛民众的聿福生活,才能持久惠及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再用十二年

  全面实现高水平“小康社会”

  中国最古老的社会理想是大同与小康。大同着眼点是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小康则是温饱有余、幸福安康的理想幸福生活。小康理想反映了普通百姓对殷实、宽裕生活的追求,盛行几千年而不衰。

  改革开放唤醒了中国人民的小康梦想,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中国梦”。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在向小康社会迈进的道路上加快步伐。2002年后,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五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7年经济总量达到3.28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进出口贸易总额2.17万亿美元,跃升至世界第三位。2007年人均GDP已经超过2500美元,按这样的速度推算,2020年人均GDP将会逼进10000美元。这样,我国继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后,将再一次实现由低水平的小康向较全面、均衡发展的高水平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伴随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到来,人均GDP的增长,必然也会带来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人们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专家学者认为由低收入国家向中下收入国家过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里程碑,80%左右的结构性变化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根据国际发展经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应达到50%以上;就业结构中,非农从业人员比重达到80%左右;城乡社会结构中,城市人口比重应达到60%左右。

  综上所述,向高水平小康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必然呈现工业化、城市化、经济结构服务化的发展趋势,从而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工薪白领人群成为主流中间人群,这一人群正在成为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有望带动消费结构升级。

  我国需求结构中,一直以来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经济增长对投资、出口的依赖度较大,2006年居民消费串降到36%,成为历史新低。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关注占人口70%左右的农村人口。

  第一,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进城务工,培育人数众多、消费能力较强的工薪人群,并通过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帮助人们规避风险,解决即期消费的后顾之忧,提高和稳定居民消费预期;第二,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特别要大力推动农村市场保险发展,使广大农民增强抵御风险能力、转变生活和消费观念,进而拉动农村市场的消费增长。总之,让更多农民进入城市,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将大大促进工业化、城市化、消费结构服务化进程,使中国经济进入以内需为本、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良性轨道。

  中华民族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全方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道路,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陈东升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87362.html

更多阅读

中国深化改革元年: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2 结婚2小时休妻

5、改革首要问题是统一好执政党的思想和力量。《决定》要求,“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和部署上来”。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始终保持全党认识高度一致,行动高度自觉。首先,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国近年来取得的成就

再不进行深化改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30年前,邓小平代表亿万人民,顺应历史潮流,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世界从此认识中国,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从此开始……对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的变化进行的讨论,我们主要

声明:《中国梦 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唤醒中国梦》为网友他说他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