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过冬 王梓木谈企业“过冬”(三)



系列专题:中小企业如何过冬

  亚布力观点:你对未来两年的保险市场怎么看?

  王梓木:中国的保险市场开放较早,保险费率持续下降,企业长期处于一种低费率的市场环境中,过度竞争也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保险业的冬天早有征兆。伴随着国民经济增长的总体下滑,未来两年的保险市场可能会是中国保险业最困难的时期。除了国际经济的影响之外,中国经济也存在结构性的问题,资源过度耗费的问题,对出口依赖的问题等等,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在这个时候就会暴露出来。同时,在中国保险业存在的“重速度、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问题也会并发。这些内在和外在的问题叠加在一起,会使得这个“冬天”变得更加寒冷。

  也许我的认识过于悲观了。

      亚布力观点:我赞同你的看法。那么你认为冬天里保险业会发生哪些变化?

  王梓木:我认为未来一个时期中国保险业必然面临着一个大的转折或变局,会按照市场规则重新洗牌。管控好、绩效高的公司的日子会好过,问题企业面临严峻考验,一些单纯靠规模支撑的“虚胖”企业需要通过转型来实现“瘦身”,变得健康起来。

  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火爆,各家保险公司都在资本市场赚了钱,但是08年资本市场不好,很多家把07年赚的钱都还给市场了,再加上承保亏损,日子会很难过。我们公司2007年赚了17个亿,2008年没有丢失,捂住了自己的钱袋子。报上说华泰参与海通证券的定向增发后亏了多少亿,我们承认是有亏损,但是我们还有盈利呢。盈亏相抵,去年我们公司的投资净收益率在5%以上,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倍多。去年中国保险企业的净资产几乎缩水了40%,而我们公司的净资产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不求大富大贵  但求从容面对

  

      亚布力观点:我发现今天中国很多的企业家,他们考虑很多与自己的企业经营看上去关系不大的事情,似乎你更专注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王梓木:我在政府工作时,考虑宏观的事情多,做企业自然考虑微观的事情多。但是当好一个董事长,应当关注宏观经济的发展,关注企业的生长环境,关注行业的变化,由此制定好公司的发展战略。在公司里,我只管三件事:“定战略,建班子,塑文化”。华泰成立10周年的时候,我不再兼任CEO了,公司执行的事由CEO去管。这样,我不仅专注企业的发展,而且专注履行好董事长的职责。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越专注,越可能把事情做好。

  亚布力观点:听说你最近发表了一个观点,引起一些反响。

  王梓木:我在中国保险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了一个观点,我说,一个行业的正态分布,应该是有领军企业,有前三名,有中间企业,也有落后企业,甚至被淘汰的企业。如果企业不顾市场环境的恶劣,不顾自身能力的大小,盲目做大规模,就会给自身带来极大的风险,同时会给行业造成损害。华泰的态度是,在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在公司品牌尚未确定的情况下,坚持质量效益型发展战略。换句话说,我们“不求大富大贵,但求从容面对”。这句话在公司内部和外部反响都很大。

  我说,企业一旦超越了自身能力和市场环境,盲目追求企业的大富大贵,可能带来的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特别是面对危机到来的时候,情况就会截然不同。问题企业是雪上加霜,绩效型企业会相对从容,机会也多一些。

  陈东升跟我说,华泰的“定位”挺有特点,因为企业家通常都是喜欢大富大贵。我认为,企业家不仅需要梦想和激情,也需要平和的务实心态,不可能所有企业都去追求大富大贵,否则这个行业的生态就出了问题。企业要看市场环境,在不同时期选择好自己的战略定位。在一个相对艰难的市场环境中,盲目追求大富大贵的结局就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我宁可不走这条路,这是一个战略选择,一个企业自己的战略选择。

      亚布力观点:你可不可以把这个“不求大富大贵,但求从容面对”的观点,结合你公司的情况再多说点。

  王梓木:不求大富大贵就是说,在自身能力不强,没有特殊产品和品牌的时候,不能盲目去追求企业规模,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做大了,也是没有盈利能力的。我们公司从2000年就开始提出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方向的。我们的科学发展观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发展战略、发展方针、发展能力、发展状态和发展文化。

      亚布力观点:你的思路都在这里面吗?

  王梓木:差不多。一个企业除了确定好自己的发展方针和发展战略,还要关注和培养自己的发展能力。我们公司将“偿付能力、管控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公司发展的四个轮子,缺一不可。

  亚布力观点:有了这些能力,公司就会很快发展起来吗?

  王梓木:有了这些能力,公司还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发展状态。发展状态是指公司发展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平衡状况。“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同志的伟大贡献,他是针对文化大革命不发展生产力而言。改革开放都30年了,中国一直在促进发展,胡锦涛同志的重大贡献在于提出如何实现“科学的发展”。事实上,没有一家公司不强调发展,但是关键在于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状态。我们追求的是健康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保费规模持续、稳定和较快增长。持续稳定就是不大起大落,速度较快就是超越市场平均增长水平。我们的增长预期是,在市场环境较好的时候,高于市场5至10个百分点,市场环境较差的时候,控制在5个百分点之内。事实上华泰2002年至2007年就是这样的状态,2008年公司财险保费增长25%,高于行业平均增长水平8个百分点左右。

  二是有效益的增长。我们从2003年起一直保持有承保利润,这是公司经营的底线,直到如今。

  三是业务结构不断优化的增长。关注创新产品占多大比重,它影响到公司的成长潜力和后劲。

  四是管理体系在不断的升级增长。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变化,管理需要不断升级,建立新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营流程,提高管理的集约化和精细化程度。

  最后是公司的发展文化。10多年来,华泰经历了“制度文化”、“责任文化”、“绩效文化”三个发展阶段,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实践总结出来的。华泰的企业文化说起来太多,这里不说了。

      亚布力观点:我比较了解保险行业,认识一些上海、深圳的保险经理人,他们都说华泰很特别,你们是去选择保单的,不是什么样的保单都收入囊中。

  王梓木:是这样的,这和我们的质量效益型发展战略有关。

  亚布力观点:我个人认为,中国的企业家大部分都有特别宏大的理想,更加注重企业规模,很少像你这样长期坚持将企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因为有外资股东的加入,对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或者是对你产生了一个约束和压力?

      王梓木:我认为一个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或者说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是“趋利”的。

      说起外资保险,那还是1995年,我在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做副司长,正在筹备华泰保险公司。我率团去英国考察,在伦敦城见了商联保险的一个老总,他问我在中国成立保险公司有什么优势?我说华泰公司由63家股东发起,都是国内超大型企业,有大量的保险业务,能将他们的保险做下来,保费就很可观。商联的老总告诉我,这不是你能力的表现,当有一天你能够对你的股东说“不”的时候,才真正显示你的能力。

  亚布力观点:这句话很精彩,意思是不能靠股东业务吃饭。

  王梓木:没错。做好股东的保险业务很重要,但不能依赖。如今华泰的股东业务占公司业务不到10%,而且同样纳入市场规则。我理解商联老总这番话的涵义,他的意思是说,当你的股东要投保时,你根据风险判断,敢说“对不起,这个业务我不接受。”当你有能力、有胆量对他们说“不”的时候,你的公司才真正长大了。的确,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要对所有股东负责,而不是对单一股东负责,这是一个公司成熟的表现。

  另外,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美国ACE保险公司也是一家注重质量效益的公司。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到来时,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AIG的股票大跌,而ACE的股票反而有所上升。美国ACE保险公司的董事长兼CEO小格林伯格,他是美国AIG创始人老格林伯格的儿子。

  亚布力观点:我采访过老格林伯格的,他退了吧?

      王梓木:退出AIG,但他还在工作。小格林伯格前不久来中国,中国保险报给他做了专访。他说在美国这场金融危机当中,不能说ACE是独树一帜,而是他们拥有良好的承保质量和对投资风险的控制能力,他们公司的股票非跌反涨,而且每天都有不少AIG员工的求职信送到他办公桌上。

  亚布力观点:ACE的经营理念对你们公司的影响很大吗?

  ,你的 政府搞好宏观调控,场合说在一些嫦娥话说王梓木:是的。2002年ACE顾问刚到华泰的时候,建议我们停止发展新机构,所有人员也停止进入,先把公司的管控弄明白。用中国话说,亡羊补牢,“牢”还没补呢。我们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但这时公司刚成立没几年,正在上规模的时候,怎么就停下来了呢?看上去不合常理。但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衡量,当时经营亏损严重,所以还是先停下来再说。随后公司进行治理整顿,走了近四分之一的员工。战略转型后公司逐渐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如今,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不仅是公司的发展战略,也成为华泰上下一致的公司文化,并且慢慢形成一种制度流程了。在这期间,我们公司也有一些主张规模主导型、不重视质量效益的人,与公司文化不协调,就转到其他公司去做了。华泰留存下来的高管和员工,都很认同公司效益领先的理念。回过头来看,这个过程需要若干年才完成。

      亚布力观点:你们已经达到统一认知了。

  王梓木:是的。在这个时期,我们把质量效益型理念作为管理层和员工共同维护的“心中圣火”。

  管理层坚持质量效益型发展与股东利益获得一致。前面我说过,好的公司治理,应该是利益驱动型的。如果这个公司治理没有让盈利得到有效的驱动,而只是规模驱动的话,就可能存在问题,变成内部人控制了。因为股东没有不追求利润的。管理层希望把规模做大,他的价值取向是自己掌控的资源多、管得人多、费用多,规模大了还可以增加薪酬。一般的管理层都是本能的追求企业的规模,这是管理层的价值导向。股东的价值导向是什么?是利润。利润和规模之间需要平衡,当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首取利润,这样就不会与股东闹矛盾。

  亚布力观点:那你们公司是股东导向吧?

  19要成立的时候,朱熔王梓木:我想应该是。我们的管理层受聘于并服从于股东,因为股东是公司真正的出资人,你必需满足他的利益。否则,公司的管理层与股东利益会发生矛盾,企业长期不盈利的时候,股东就把你换掉了。企业保持利润不仅是对股东负责,也是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公司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公民,长期亏损,就是浪费社会资源,就是对社会的“犯罪”。公司要不断扩大自身价值,实现有信仰的成长。

  亚布力观点:这几年,企业界都提倡“做大做强”,这和你们所说的“不求大富大贵”是否相矛盾呢?

  王梓木:“做大做强”是企业发展的一种美好愿景,是需要一定条件才能实现的,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做到的。企业脱离“市场环境”和“自身能力”这两个关键因素,盲目的“做大做强”,就可能进入“危险时速”,掉进“失败”的陷阱。我更愿意强调“做好做久”。1999年我们公司为了矢志长远,将华泰建成百年老店,设了一个钢制的封存箱。我在里面投放了一封写给50年以后的华泰董事长的信,信中的第一句话是,“当你打开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感到十分欣慰,因为华泰保险公司毕竟存活了50年。”

  “做大做强”是件好事,但毕竟只属于少数企业。多数企业应寻求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按照达尔文的观点,世界上物种保留下来的,不是最大者,也不是最强者,而是最适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有人说我们不求大富大贵,是小富即安,胸无大志,属另类企业。也有人说我们强调企业质量效益,承担社会责任,是主流情怀。不管说什么,我们都“从容面对”了。

  

  

  做人也要从容

  

      亚布力观点:你刚才反复强调了一句话,华泰不追求大富大贵,但求从容面对。我觉得,这个思路不只是你们公司的路径,或许也是你个人的态度。过去许多企业都有管理层收购,或者建立创始人期权制度。对于一家志存高远的企业而言,这些制度建设显然是有意义的,我发现你个人对这两个方面似乎没有太多的动作。

  王梓木:我们从前年开始建立了企业长期激励计划,但赶的时候不是很好。最近按照有关部门要求,一律暂停。

      亚布力观点:但我觉得你对个人权益的态度符合你刚才说的话,不求大富大贵,你跟其他公司的创始人走的似乎不是一个路径。

      王梓木:这可能是个人偏好不同吧。我虽然是公司董事长,但不是哪一个股东派来的,也没有一分钱的资本金,实际上是属于职业经理人。

      亚布力观点:这个情况我知道。

      王梓木:所以我对所有的股东都是一视同仁,对所有股东负责,代表全体股东的共同利益。我之所以能在这个职位上干下去,就是用效益说话,我想这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亚布力观点:你的意思是说,你没有必要一天到晚动脑筋,想方设法的去把公司股权搞到自己身上?

      王梓木:也搞不到。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搞到了,也是很危险的。两年前公司董事会正式通过了建立长期激励计划,拿出5000万股权,采取未来每年奖励的方式定期给管理层,管理层按上年的净资产标准购入,并分享未来自己创造的收益。我认为这个机制不错,很规范,请国际咨询公司做的方案。大家也都能接受。

      亚布力观点:但是你必须承认,华泰是你一手做起来的,你是功不可没的。

      王梓木:我坚持将华泰做好,是为了完成一份共同的事业。公司涉及到很多相关人的利益,包括客户利益,股东利益,还有员工的利益,只有将各方面的利益平衡好,才能将公司“做好做久”,也许有一天会“做大做强”。这个过程中,我的利益也会随之提升。 

    亚布力观点:没有人说,你应该享有一定比例的股权吗?

      王梓木:我没有很在意这件事。虽然我们长期激励计划动作有点儿晚,好在股东们还是同意了,就是说你做出来一定的业绩以后,经董事会批准,可以进行股权奖励。我们这个动作甚至比国企的机制改革还晚,但是对未来很有意义。

      亚布力观点:我为什么反复揪住这个问题?你刚才跟我说,华泰公司不求大富大贵,我认为其实是因为有一个董事长,他也不求大富大贵,这两者是协调的。

      王梓木:我讲企业不求“大富大贵”是指不冒着过度的风险去经营。从企业逐利的角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应该追求大富大贵的。

      亚布力观点:我知道,那是一种方法。我觉得很有意思,你个人和公司的价值取向刚好呼应起来了。

  王梓木:做人也好,做企业也好,我最欣赏的就是从容。从容面对一切,内心需要踏实与平和,不能老让自己悬在空中,那样太累了。

  在行业的正态分布中,大家都有一个适当的心态定位,这个行业就健康了。如果都很浮躁,都想当第一名,都想当领跑者,那这个行业就不是很健康的,也不是很成熟的行业。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我不欣赏这句话。战场是拼个你死我活,商场虽有竞争,但是可以合作,实现共赢。

  亚布力观点:从你身上我有很多感触,依照你的人生轨迹,你曾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家经贸委等部门任过处长、司长等,有看上去很辉煌的历史,可是你今天的事业定位却很谨慎。

  王梓木:商场与官场不同。做官,只要有机会总要谋求更高的职位。商场里,我能把一个公司从小做到大,职务没变,公司在变,这样就很不错了。记得1996年华泰保险公司刚要成立的时候,朱镕基找我谈话,很严肃,我当时在经贸委是主持工作的副司长,他当时是常务副总理。他说:“你在经贸委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去筹建保险公司?你的股本金从哪来的?”我就给他列出股东名单,都是国有大企业。他说:“国有企业赚点钱可不容易,你别以为国有企业的钱都是天上掉下来的,你不怕搞丢吗?”我就讲了一大堆办好公司的理由,他没反对。最后我问总理:“您还对我有什么要求和希望?”他回答说:“我就一个希望,别等出了事想起找我。”

      亚布力观点:这段谈话很有意思。

 企业过冬 王梓木谈企业“过冬”(三)
  王梓木:去年我曾经给国资委李荣融主任写了一封信,告诉他我们公司成立12年,成为中国唯一自成立起连续盈利和分红的保险公司。除分红外,公司的净资产是当年股本金的3倍,还没计算无形价值。我说,我对得起朱镕基总理,我没有把国有企业的钱搞丢,还真正实现了保值增值,也没有去给朱镕基总理找“事”添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87374.html

更多阅读

敬一丹和王梓木离婚了 王梓木熬出来的主流(1)

  第一次正式滑雪,王梓木没练习初级道,就直接冲上了中级道,从山顶滑下来,风驰电掣,感觉从来都没有这样刺激过,结果收刹不住,重重摔倒在地。后来,这位华泰保险的当家人几乎是被抬着回去的。

王梓木:打造诚信的三角形

 “公司的控制力,体现在效益与规模方面。一个油门,一个刹车。没有这个控制力,就不是好企业。但是无论控制力如何,支撑它的核心原则还是诚信。”华泰财产保险董事长王梓木在任何时候都会这样表达自己的观点。  文/李蕊  商誉的基石

企业融资(七):贸易融资中如何规避风险

 在《企业融资(六):国际结算中如何开展贸易融资》(此篇是姊妹篇,进行后续说明)中提到,贸易融资是指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短期融资或信用便利。(此篇是姊妹篇,进行后续说明)是企业在贸易过程中运用各种贸易手段

企业融资(三):十四种主要融资方式分析比较

根据现有企业融资资金的来源和渠道,对比各种融资方式的优劣性以及与企业的匹配性,笔者选择十四种主要融资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企业融资的各种操作方式及大致的运作情形,有一个初步了解,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一、  吸收投资吸收投资

声明:《企业过冬 王梓木谈企业“过冬”(三)》为网友俄狠平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