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徐婷婷 ★张红军/江西报道
在村办企业,在田间果林,身着军装的人武干部和一身迷彩服的民兵与村民们交谈,或一起劳作。
在江西省婺源县,这种场面多年来已被本地人司空见惯。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该县人武部注意到,有的干部拿着一本《城乡致富》看得津津有味。
该县人武部部长徐尚保解释说:“在和平年代,我们人武干部也应主动投入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去,因而,就很有必要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农村经济信息与知识,这样,才能指导广大民兵与退伍军人更好地创业。”
设立民兵创业示范基地
婺源辖于上饶市,位于赣东北,在皖、浙、赣三省交界处,为江西名副其实的旅游大县,地方财政收入也主要来源于此。
作为一个看似与旅游业没多大关联的地方武装部门,该如何响应中央军委的“部队要不断提高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的号召。
对此,上饶军分区的认识是,一定要结合全市各县(区)经济特色,采取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的方式,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大潮,不遗余力地为之推波助澜。唯有如此,才能有所作为。
上饶军分区司令员谢光忠曾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婺源县的武装工作在这方面颇具特色。
婺源县人武部政委朱克华说,“在婺源这样一个旅游大县,没法不谈旅游这个话题。近年来,我们号召广大民兵争做产业开发能手,为旅游开发这一主导产业的迅速兴起,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尽一份绵薄之力。”
究竟婺源民兵和退伍军人的创业做得如何呢?5月中旬,《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访了几个民兵创业示范基地。
记者在该县清华镇浮溪村萝卜坑山头看到,由当地退伍军人戴石勇创办的立体养殖场瓜果飘香、鸡肥鱼跃,一派盎然的田园景象。
1998年,时年五旬的戴石勇承包了村里的100多亩荒山,决意耕山种果从事综合农业开发,终因资金匮乏,折腾了几年都难成气候,可又贷款无门。镇人武部部长张华军帮他到信用社解决了5万元贷款,同时,还为他联系兽医站和农经站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如今,他每年果树产值十几万元,出售土鸡超千只,鱼3000公斤,年纯收入共达16万元。
“今后我还要扩大规模,启动猪、羊养殖项目,不愧对‘民兵创业示范基地’这块牌子!”戴石勇表示。
记者获悉,在戴石勇成功创业的示范效应下,周边许多原在外打工的村民对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有了重新的认识,纷纷卷铺盖回到家乡,其中不乏民兵和退伍军人。他们根据各自的情况与专长,搞起了一个个农业项目或旅游产业链项目。
开发“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据《中国经济周刊》观察,婺源几乎每个乡镇的特色经济中,都有民兵和退伍军人的身影。他们或为农民创业带头人,或为旅游相关产业开拓者。
据婺源县太白镇杨村支书程雪鹏介绍,由于杨村地处婺源最南端,受地域、资源的影响,全村2400多人口以前主要靠到毗邻的德兴铜矿打工度日。而村里的生态资源破坏严重,村干部说话总是没人听,村级的各项事业发展异常艰难。
看着群众守着宝山过穷日子,挂点该镇的时任县人武部政委周黎明再也坐不住了。他多次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动员村民兵指导员汪文德挑起发展林业项目的重任。随后,汪文德与村集体共同筹资100多万元,发动全村民兵开荒植竹,建起了1800多亩的笋竹两用高效林示范基地。并在2006年与浙江安吉一优势企业开展合作,确定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由该村村办企业将自产毛竹加工成半成品运送浙江企业深加工,这样也解决了该浙江企业原材料短缺的问题。
后来,该村的竹木制品厂也被评为“民兵创业示范基地”。
汪文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8年,全村仅毛竹收入就有160万元,平均每户可增收2000元以上。等他们上了附加值更高的精加工项目,效益自然更为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