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文/孟岩峰
在北京做猪肉批发生意的老夏又遇到了猪肉价格的大幅回落。 2009年5月8日,北京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之一新发地肉类交易大厅有些冷清。摊主老夏自从猪流感疫情爆出之后,每天都有闲时间聊天了。“以前没发生‘猪流感’的时候,一天能卖出去十多头猪,如今只有一半的成交量,这就不错了。”但和2003年的“非典”相比,情况并不算最遭,老夏还记得2003年那场“差点关门”的事情。几年之后的猪流感疫情,又让老夏开始揪心了,其实这次远比“非典”要好很多,只是猪肉价格跳水幅度较大。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新发地批发市场的猪肉(以价格较高的瘦肉为例)价格从4月20日的13.7元/公斤降到5月8日的12.4元/公斤,其中“五一”当天价格最高,为14.5元/公斤;而这一数据在去年的同一天分别为:21.5元/公斤、20.5元/公斤和21.2元/公斤。 4月29日,新发地市场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猪肉价格创下新低,白条猪(肥)批发均价为9.4元/公斤,而同期市场情况是,一棵6公斤以上的大白菜已超过一斤猪(肥)肉的价格。 猪流感疫情发生后,猪肉价格开始大幅回落,两者之间是巧合还是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在猪流感疫情发生之前,早在2008年年末国内生猪市场价格就连续出现回落。到今年一季度,除消费者收入预期降低,消费信心减弱导致购买力有所下降外,“瘦肉精”事件也导致猪肉需求萎靡。由此更加剧了生猪供应供大于求的现象,致使猪价下滑更为明显。 “三年一个周期,从2003年到现在,猪价正好经历了两个周期。猪农一般是亏一年赚两年。”生猪期货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对记者说。 低价与疫情无关 “不是因为‘猪流感’出现导致猪肉价格下跌。即使没有出现疫情,今年猪价也会跌,猪农也会赔。”北京新发地肉类交易大厅及综合交易大厅副经理杜连生接受《数字商业时代》杂志记者采访时说。 从生猪市场的运行规律看,2003年经历了“非典”后,猪肉价格走入低谷。据农业部畜牧兽医局定点调查,2003年第一季度全国活猪平均价格为5.97元/公斤;而2006年活猪的平均价格为12.09元/公斤。这期间,猪肉价格在一个箱体区间波动。 2004年底至2006年初,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工业增长率下降影响中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回落,包括粮食、猪肉在内的食品类价格指数也开始同步下降。 “猪肉价格下跌并不是猪流感引发的,除市场规律以外,养猪成本过高、供过于求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猪肉价格下跌。猪肉走向不单纯是价格问题,每一轮猪肉价格的周期,就是一轮宏观调控的周期。生猪养殖期规律表明,从母猪到猪仔出栏以及猪仔育肥到出栏,分别需要1年和6个月时间。由此推断,无论是在去年5月或者是下半年进入生猪养殖行业的,生猪都将在今年4月~5月形成一个出栏高峰。在行情最高时建厂成本非常高,现在亏损率在80%以上。那些外行进入养猪业的,承担了买单的角色。”冯永辉如是解释。 供大于求决定猪肉价格 每一轮猪肉价格的上升,都会相对引发一轮养猪高峰,许多投资者纷纷踏入这个无准入门槛却又充分竞争的行业。 “在养殖行业,无准入门槛导致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不考虑市场周期,在行情最好时补栏会让市场供大于求。市场经济下,供大于求自然就会形成价格下降”。 冯永辉认为,养殖属于充分竞争却又散乱的行业,绝大多数猪农不能准确预测市场。行情好时进,行情不好时抓紧出是大多数猪农的特点,自然会出现几年循环一次的高峰、低谷状况。 “生猪存栏问题开始逐步暴露,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养殖户为降低损失,出栏意愿相对增强,更加剧了生猪供应供大于求的现象,致使猪价下滑加速。疫情不过是成了出栏背后的催化剂。” 杜连生表示,2006年价格下跌时,不止是蓝耳病的原因,一部分原因也是供大于求。疫情与猪价有关系,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供大于求导致价格低,预计第二三季度价格不会有反弹。疫情还是对消费信心有影响,进入夏季,也是猪肉的消费淡季,更多的人选择上市的蔬菜;从立秋到立春之间,猪肉消费相对是旺季,第四季度猪肉价格因为假日经济及气候原因预计会略有反弹。” 杜连生表示,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使猪肉行情雪上加霜。即使没有疫情,猪肉消费也要进入淡季,但疫情的发生,消费信心受到影响,饮食结构调整会有很大调整。预计第四季度增长幅度也不会太大,毕竟生猪与工业产品不同,不可能实现马上翻一倍的产量。” 2008年和2009年,猪出尽了风头,从“猪坚强”到“猪流感”,闻前者褒奖声一片;见后者却避之不及。即使已被正名为“甲型H1N1流感”,其影响依然不是短时间能抹去的。有必要说明,猪价与市场有关,与流感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