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贷款有多难——
晓川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中小企业成为受冲击最大的群体。在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所有困难中,融资难尤为凸显。 对此,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联合《中国经济周刊》等媒体共同推出“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专题报道,以探求相应的解决之道。 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全国实有企业971.46万户,其中99%以上为中小企业;实有私营企业657.42万户,注册资本(金)11.74万亿元;个体工商户2917.33万户,实有资金数额9005.97亿元,户均资金数额3.09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11.09万户,出资总额880.16亿元。 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50%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70%以上新增就业人员、70%以上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自主创新方面,中小企业拥有66%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和82%的新产品开发。 但是据统计,到2007年底,中小企业贷款额占全部贷款额的比重只有约10%。近两年来,各金融机构加大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贷款增速明显加快,但绝对量仍然有待提高。 那么,究竟该如何破解包括贷款难在内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呢? “信贷工厂”救活小企业 据了解,目前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只有两种套路:一种是按给大企业贷款的路子,就相当于拿个小眼筛子去筛选,能过关的中小企业可想而知,即使过去了,通常也要等很长时间;另一种就是给个人办信用卡的路子,这又像是拿个大眼的筛子去筛,企业的通关率倒是提高了,但是银行的坏帐率又会明显增加。那么,到底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日前,央视经济频道记者在浙江调查发现,有的大银行开始推行一种叫“信贷工厂”的新模式。 这种新模式是把银行当做是一个工厂,为了给中小企业贷款,专门上了这样一条新的流水线:中小企业像是原材料,进入流水线后先后要经过几个加工环节,就是营销、销售、业务申报、审批、支用、客户维护和贷后管理,银行也不是一个人从头到尾完成所有环节,而是派出7组工人,每人把住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批量生产,有人每天每月每季度对次品进行预警、回收、或诉讼追讨。 中国银行(3.88,0.19,5.15%)浙江省分行中小企业部总经理张立新表示,“以往时效较长,现在这种新模式5个工作日就能完成的审批。” 张立新告诉记者,这种模式有3大特点:一是标准化。也就是放贷的各个环节尽量简化,标准化管理;二是流程化。马路警察,各管一段;三是交叉化。风险控制人员可以在流水线作业中多角度收集企业信息,把握客户风险。也正是做到了分工专业化,因此,与以往相比,银行的审批周期才能明显缩短。 那么,这种所谓的“信贷工厂”的模式真的能像这位负责人说的这样便利吗?在金华市的一家工艺品公司,该公司负责人称,他们公司生产的节日装饰品全部出口欧美,但年初因为缺少50万元购买原材料的流动资金,一份500万美元的订单差一点打了水漂。 “没有钱,就不敢接这些订单。以前我们始终认为银行的门槛很高,不敢跟他们接触。”上述公司负责人称。 正当企业一筹莫展的时候,当地中国银行试行“信贷工厂”却主动上门,把他送上了贷款的流水线。仅仅一个星期,不仅眼前救急的50万贷款到手,银行还向他发放了总额达10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不仅是这家企业,记者了解到,在金华地区,已经有600多家这样的中小企业,从中国银行拿到了总计约120亿元的贷款,并且实现了企业和银行的双赢。 中国银行金华市分行行长俞群表示,“实际上我们不良率是非常低的,1%都不到。通过这项工作,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反过来我们中国银行取得了很好的发展。” 此外,近日,重庆市与深圳发展银行日前签定了一笔300亿的信用支持,这笔信用支持最大的特点在于,企业只需要向银行提供订单,就能获得全额的贷款,以保障企业在流通环节的资金链。 深圳发展银行行长肖遂宁表示,这300亿的概念是一个大概念,可能是300亿,也可能远远超过300亿,根据需求,根据商业机会,根据政府和企业给我们提供的平台大小。 据悉,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重庆市众多的中小企业都出现资金缺口,某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既有市场也有销售渠道,但由于资金的缺口,使原材料的采购,商业物流捉襟见肘,在此次信用合作中,企业只需要向银行提供订单,就能获得全额的贷款。监控难度增加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信贷工厂”这一新模式的确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新的做法,目前,除了中国银行之外,建设银行(5.12,0.28,5.79%)等规模比较大的银行也在推行这种模式,但还只是限于东部沿海一带试点,并未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开。 另外这些大银行对于中小企业平均的贷款额度在1000万元左右,也就是中小企业中的中型企业支持的多,而贷款在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和100万元以内的微小型企业支持的相对较少。如何更多支持小企业和微小企业,大银行还在探索过程当中。 业内人士认为,小企业“信贷工厂”模式将被更多国内银行采用。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中小企业现有4000万家,约占全国企业数量90%多。但对银行来说,中小企业单笔贷款额度小、风险高,实际具有零售贷款性质,长期以来银行感到对小企业贷款“不划算”。 信贷工厂模式却通过提高效率,发挥出了小企业信贷规模成本和规模收益,为银行重回小企业信贷市场找到了利器。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据称其小企业信贷高达700万的额度,也只需要两天的审批时间。 挑战在于,在快速审批机制下如何保证信贷产品的供应、强化信贷风险监控?“信贷工厂”模式对国内银行原有的信贷管理体制提出了变革的要求。杭州银行戴明介绍,杭州银行完成了小企业信贷一步到位的改革。他介绍:“产品最重要,产品研发部门必须能够提供短平快的信贷产品支持。” 同时,信贷管理机制也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高效审批。据了解,杭州银行对小企业信贷中心和公司信贷部实施了分离,小企业信贷实行总行、支行二级管理机制,实现了单线审批、直接授权。“在这一机制下,支行信贷经理和总行信贷经理具有同样的权限。”戴明说。 在后台风控上,杭州银行也采用了“信贷工厂”产业链交叉印证的监控办法。戴明称,根据澳洲联邦银行提供的风控模块,杭州银行研发了修正监控办法。这个方法的要点就是通过侧面考察企业真实运营情况,“比如不看报表看电表、水表,根据用电用水量监控企业是否在正常运行。” 银行业内人也认为,“信贷工厂”模式下,信贷数量爆炸式增长确实会增加银行风险监控难度,防止不良信贷泥沙俱下是银行在采用信贷工厂模式时要监控的第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