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智伟
欧盟委员会反垄断专员克罗斯展示英特尔产品 历经长达八年的调查,欧盟终于对英特尔“回扣门”事件开出10.6亿欧元的巨额罚单。此次罚款金额已超越2008年欧盟对微软做出的8.99亿欧元处罚,成为历史上最大一笔反垄断罚金。 欧盟认定,英特尔不仅为宏碁、戴尔、惠普等电脑生产商提供了优厚的回扣,并且还为这些公司推迟或停止发布基于AMD处理器的电脑支付了报酬。欧盟竞争委员会专员尼莉·克罗斯表示:“英特尔多年来故意将竞争对手排除在市场之外,已经伤害了数百万欧洲用户,如此严重和长期的违反欧洲反垄断法的行为实在无法容忍。” 作为最大的赢家,AMD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扬眉吐气的好机会,CEO德克·梅耶尔当天即发表声明称,这一裁决是建立真正竞争性市场的重要一步,期待这个世界从英特尔的统治下走出来,让消费者来做主。 “正义的车轮总是运转得很慢,但毕竟还是看到了最后的公正。”有专家这样评述道。然而,他也许没有意识到,“公正”背后往往是利益的博弈。 在经典经济学理论中,垄断一直被视为低效、反竞争、暴利和有失公平的代名词,在讲求制衡的欧美一直被视为大敌。不过后来出现的独占交易理论却让人们重新审视垄断的定义:某些看似显性排他的交易,其反竞争效果并不确定,在很多条件下甚至可能加强竞争,提高社会福利。 学术争论的背景下,司法界对于垄断问题的裁决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司法机构、垄断优势拥有者和弱势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 欧盟委员会一向被认为是反垄断的先锋,其“市场正义裁决者”的形象深入人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它瞄准的都是微软、英特尔和谷歌等美国企业,而针对本地的电信巨头、邮政服务巨头、能源巨头却视而不见,毫无动作。因为这些公司都有政府持股,向它们动手势必遭到各成员国抵制。要避免内部冲突,又要博得公众支持,欧盟委员会也只能拿海外公司开刀。 面对反垄断诉讼,优势企业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它们都会祭出各种公关利器,要么寻觅关键先生全力游说政府,要么聘请研究机构论证自己行为的合理性,更不会忘记让相熟的经济学家和媒体向公众吹吹耳边风。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证明其垄断地位来自于某种传承,或者是一种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并非特意的市场操纵,以此躲避司法机构的重罚。在这方面,微软有丰富的经验供后来者借鉴:将涉嫌垄断的多项指控分拆上诉,尽可能博取上诉成功的可能;请求暂停实施巨额罚款,拖延时间,再寻另外的和解之道,等等。 作为发起诉讼的弱势企业,其出发点也并非寻求公正那么简单,真正的目的往往在于借助反垄断法律工具积极造势,由此扰乱优势企业的市场策略和部署,又可以博取大众对弱者的同情,这无疑可为自己争取市场空间奠定基础,也为将来与被诉者形成和解乃至合作赢得先手。一个著名的案例是SUN凭借对微软垄断的投诉,不仅取得欧盟支持,危难之际拿到数额不菲的赔款,而且在事成之后,又得以联手微软共同对付来自Linux的新威胁,可谓一举两得。说不定现在的AMD也在期待着同样的好结果。 当然,“回扣门”的演绎还远未结束。按照英特尔 CEO欧德宁的说法,英特尔还将继续上诉。接下来,很可能又将是一个漫长的司法程序,这场利益的角逐或将再持续数年。 不过,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英特尔并没有机会翻盘。在美国进步中心高级研究员大卫·巴尔托看来,先前对微软的指控还涉及复杂的技术问题,最终微软都得屈膝认罚;现在,英特尔行贿事实清晰,更不可能上诉成功。市场研究公司Enderle Group首席分析师罗布·恩德勒也同意这种看法,他还警告道,欧盟和美国在较劲,看谁对垄断企业下手更重。鉴于当前的反垄断大气候,如果不能小心应对,与欧盟的反垄断纠纷很可能会成为英特尔的滑铁卢。或许,英特尔注定将成为“回扣门”博弈的输家,但这场失利并不足以对它的霸主地位产生多大的动摇,而那些赢家又能从中获得多少利益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