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黑白电视机的旋钮起家,鸿海在1981年成功开发连接器(connector)产品,开始转型跨入科技业,营收也如同坐电梯般直线上升,前年更突破一兆台币的关卡。从连接器、电脑外壳、主机板一直到监视器,郭台铭不断进军新的领域、扩张企业的版图,现在鸿海已建构出一个庞大且完整的科技制造代工体系,其垂直整合布局之广和资源之雄厚,放眼全球几乎无人能及。
除了快狠准的全球策略布局之外,鸿海内部的管理和技术实力也十分扎实。由于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因此鸿海非常注重其在制造速度、弹性与质量上的执行力,以因应市场的变动和客户的需求。此外,在机械、材料、模具方面的技术上,鸿海也不断投入研发资金、人力,以坚强的工艺技术能力争取到苹果(Apple)等大客户的订单。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基本功,都为鸿海累积出强大的竞争力。
郭台铭复出
从去年开始,鸿海的制造代工霸业开始出现危机,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向来强调规模扩张的鸿海,出现了产量过剩的问题,加上中国人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鸿海去年业绩并未达到预期,股价也腰斩。
虽然在电子代工领域中依旧独霸全球,但向来气魄逼人的郭台铭并不满意这样的成绩单,因此已退居第二线的他,决定重批战袍,回到前线指挥鸿海大军。除了大刀阔斧进行企业成本结构的精简改造之外,郭台铭更是双管齐下,从两方面同时提升鸿海的竞争力。
首先,郭台铭从原先鸿海的基础出发,积极强化研发实力。他指出,鸿海在精密光学、无线通信、奈米技术等领域,将会加强技术的研发和专利布局。在郭台铭看来,研发、申请专利、商品化需要5到10年的时间,现在积极投资技术研发,绝对有助于鸿海未来的发展。
另一方面,鸿海也将现有在电子、机械以及零组件的优势发扬光大。郭台铭强调,设计研发如果不能和制造结合,速度一定会慢。所以鸿海在这方面将会加强整合,从产品的设计、制造零部件开发到全球配送维修,可以一条龙从头做到尾,以争取更多的利润和商机。
多元出击
除了原先擅长的代工业务之外,为了突破成长的瓶颈,鸿海过去一年也开始逐步跨入各种新事业。在今年初的公开场合中,郭台铭就强调,以前鸿海是制造的鸿海,未来鸿海要转型为科技的鸿海、服务的鸿海。
(点图片放大)
鸿海从去年底开始跨入高毛利的软件产业,并且投下巨资在台湾高雄软件园区兴建软件研发总部,未来将从事数字内容、信息软件服务与研发等业务。上个月鸿海也宣布,将和台湾“资策会”合作成立云端运算实验室,建立云端运算技术平台,最终投资规模可能高达千亿台币。
对于生物科技、环保等热门产业,鸿海也展现强大企图心,并积极寻求合作伙伴。今年3月初,鸿海先宣布和国内生物科技业者讯联合作,进行生技医疗研发,隔一天,鸿海又宣布和IBM合作进军环保节能产业。
而在热门的中国内需市场,鸿海则选择从渠道切入,和德国最大零售通路商麦德龙(METRO Group)签署合作备忘录,连手开发中国内地3C零售渠道。
对变化莫测的外在环境,以及从不同角落新崛起的竞争对手,鸿海虽然根基雄厚,仍必须严阵以待。在郭台铭督军下,鸿海帝国如何发挥本身强大的战斗力,在新市场中和产业中复制成功经验,将是未来10年全球科技业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