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信贷资金流向基建项目
经历了年初两个月的贷款激增之后,银行业的信贷投放仍成汹涌之势。央行最新公布数据显示,一季度新增贷款达4.58万亿元,为去年同期的3倍多。仅3月就投放高达1.89万亿元,创下单月信贷增量新高。一家大型上市银行高管表示,针对信贷狂潮,一直按兵不动的央行可能会出手调控,而商业银行更多地是在和央行的宏观调控抢时间。 他预计,央行将会采取适当提高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等方式进行调控。中国银行间市场现有的基准利率指标体系包括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银行间市场基准利率参考指标、银行间回购定盘利率等。 统计显示,去年12月以及今年1、2月共3个月的银行信贷,总量已接近3.5万亿,除去1.3万亿的票据融资,在剩余部分里,中长期项目贷款高达1.3万亿,而短期贷款仅为8029亿。同时,在短期贷款结构中,工业贷款为2430亿,剩余1019亿则为农业贷款。 上述信贷结构表明,信贷资金向基建类项目集中,而私营部门获支持较少的现象的确比较明显。大量信贷资金都流向了投资类项目,无论是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还是居民消费贷款,增速均较缓慢,很多企业的资金需求仍没有得到有效满足。 “长短失衡”的根源在于,在经济疲软时期,银行收紧中小企业信贷转而争夺有政府背景的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对今年以来出现的信贷规模迅速扩张的情况,央行始终只是发表原则性观点。而对于在今年新增贷款中,中长期项目贷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生产性贷款、非生产性贷款的比重如何评价,并没有详细发表意见。同时,央行前期表态称,“票据融资实质上也是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支持的手段。”银行贷款集中度占比偏高 短期内银行信贷的高增长是否会影响资产质量?银行是否会出于对政府背景项目的“放心”而弱化信贷审批程序? 瑞银亚洲证券董事王瑶平认为,目前没有迹象表明银行机构为放贷而松动了审批程序,同时,无论对于基建类项目还是票据融资的热衷,恰恰体现了银行在经济增长疲软期,对风险控制的关注。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对此表示,从银行角度看,短期内信贷规模大幅增加,在风险控制、坏账管理方面,要看是不是很审慎地评估了将来的风险。如果在大规模信贷增长的同时,带来坏账增加,这样对经济增长也是非常负面的。 中国银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19家主要银行5000万元以上客户贷款集中度占比是60%左右。按市场通常的标准,大客户贷款保持在40%左右对银行来说比较适宜,一旦超过50%,即意味着贷款进入风险区。 “关键是项目有好的发展前景和还贷基础。”商业银行方面认为,当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地方政府的推动和银行贷款冲动下,忽略了项目的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需要汲取1998年大量放贷而坏账大量上升的教训。目前银行的市值规模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一旦再面对坏账,不是财政拨款就能够轻易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