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上市公司公布的一正一负两组数据耐人寻味:一方面,上市公司2008年增收未增利,整体经营业绩较2007年下滑16.88%;与之相对应,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业绩环比却猛增450.39%。前者不难理解,去年第四季度正是众所周知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紧张时期,上市公司业绩普遍骤然下滑实属正常。事实上,与欧美国家经济一片肃杀的惨状相比,国内上市公司全年同比下滑16.88%的业绩应该说并不难看。至于后者该如何理解,市场显然是存在分歧的:乐观的解读是经济已经触底回升,而悲观者的疑问也理所当然:仅仅一个季度,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就已经安然度过,这还能称之为金融危机吗? “迷你型”危机冲击波
![负年报、正季报:近忧未解,远虑未除](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161151617877.jpeg)
据统计,沪深两市已披露年报的1624家上市公司全年完成营业收入总额113237.03亿元,同比增长16.63%,营业收入总额相当于去年我国GDP总量的37.66%,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下降,上述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总额8209.14亿元,同比下降16.88%。分季度来看,上述公司2008年单季度盈利总额分别为2753.83亿元、2777.95亿元、2270.80亿元和369.06亿元,第四季度是全年业绩的低谷。按加权平均法计算,1624家公司2008年摊薄每股收益0.3381元,同比下降21.71%;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1.52%,同比下降3.39%。1624家公司中盈利与亏损家数比例为1370:254,亏损面达15.64%,是2007年的两倍。 显而易见,去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保持平稳,主要是第四季度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可危机来袭仅几个月的时间,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就立刻出现了180度大转弯。1624家公司今年一季度完成营业收入总额23193.78亿元,同比下降13.0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037.56亿元,同比下降25.81%;1624家公司完成2031.46亿元,较去年第四季度的369.06亿元整整多出1662亿元,环比增长幅度达450.39%。1624家公司每股收益的均值是0.0836元,较去年同期的0.1187元下降29.56%,但环比数据却较去年第四季度的0.0152元多出了近7分钱。 就时间跨度而言,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看起来只能算是短暂的一瞬间,这与金融危机留给人们的惨烈印象具有很大的差异。事实上,就欧美国家而言,危机早已不仅仅局限在金融层面,而是已经发展成经济层面的危机。对成熟市场来说尚且如此之大的一场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却只是个“迷你”等级,这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 猛药引发的虚火旺盛 当然,大家也都知道,之所以产生“迷你型”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但是,如果仅仅根据一季度上市公司业绩环比大幅增长的情况来推理今年全年的经济发展趋势,认为中国经济已触底回暖,则必定陷入认识误区。经济运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政策干预有可能在短期内影响其运行轨迹,但不可能改变其长期运行趋势。如果一场让众多欧美发达国家遭受沉重打击的金融危机仅仅靠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刺激就能迅速化解,那么这就不能称其为金融危机。 从现在已经得到的数据看,4万亿的资金已经在一季度中超额投放,急功近利地看,也已经收到了短期内人们需要的效果,并有可能推动更多的资金投入,但显然这样的高投入是不可持续的。另外,经济问题不是1+1=2那么简单,凡事有利必有弊,4万亿乃至更多的投资刺激是一剂猛药,最终会产生什么副作用现在还看不清楚,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人们并不能高枕无忧。有一个重要的经济数据是必须参考的,即全国用电量的变化,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指标,用电量是判断经济是否转暖的重要风向标。一位电力企业人士私下表示,全国用电量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下滑,这在以前似乎也没有出现过。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运行并没有触底回暖。 由此可以对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业绩环比猛增现象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4万亿的增量投入本身带来了用电量的增加,但一季度全国用电量仍然在下滑,只是下滑的幅度在收窄,这说明其他各方面用电量下滑的幅度并没有收窄,甚至有所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的业绩增长显然具有流动性过剩刺激所带来的虚火成份,这样的虚火很难持久,到下半年可能难以为继,也许到那个时候,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