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复苏 中国经济复苏期待“软刺激”



  投资者报(记者华强)

  众所关注的新一轮经济刺激方案,并未在4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后如期出台。

  国家统计局4月16日公布的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又让这一期盼变得遥远。

  多位经济学家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季度数据尽管不尽如人意,政府前一阶段投资拉动的效果远不如预期的那么明显,但国家出台类似“硬刺激”方案的可能性不大,即使要出台也会改弦易辙,把着重点从投资转到调整结构和消费上。学者韩志国说:“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达不到长期经济振兴目的的”。

  我们认为,这个时候,摈弃人为的强行推动,踏踏实实地转到经济的自然复苏上,才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长远之计。

  宏观数据好于预期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657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6%。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称,“出现积极变化,结果好于预料”。

  得出这样的评语,李晓超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129亿元,同比增长28.8%,比上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98亿元,同比增长15.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9%,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对GDP贡献度是-0.2个百分点)。

  令大家不解的是,2008年的消费增长是21.6%,今年一季度15.9%何以就“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

  韩志国表示,在政府“重磅政策”之下,投资高增长、贷款大投放,GDP增速6.1%虽然高于市场预期,但显然并不乐观。“投资增长28.8%放在以往,其实已经是一个投资过热的标准了。”他说。

  “见底”争议尚存

  专家、学者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宏观判断,依然是歧义颇多。

  尽管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此前《人民日报》也著文表示“中国经济回暖”,但是否就此反转,业界还是存有不少质疑的声音。

  韩志国认为,全球经济还在向下调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触底不明显,“至少现在放言就此到底为时太早”。

  “判断经济是否出现了底部,并不是看同比的经济增速,国际的通行做法是看环比。”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表示。

  对官方权威数据稍加整理,可以得出这样一些环比数据:往前推三个季度,即2008年三季度、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是6.6万亿、10万亿、6.5万亿;其中第二产业分别为3.46万亿、4.23万亿、3.19万亿。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4月11日公开表示,我跟踪中国经济30年了,从来没有看到这么糟糕的事情,形势的确是很严峻。他说,今年我们要实现8%的目标,原来我们的分析是基于今年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基础情况下,也就是说GDP增长速度达到8%左右,今年出口的增长也要达到8%左右,根据现在的形势来判断,今年出口要实现8%的增长目标,“我看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实,宏观经济形势出现积极变化是真实的,形势严峻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就连官方声音也不否认。李晓超在4月16日下午的发布会上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需求下降幅度较大,造成企业效益下降,财政收入减少,就业困难增多,经济存在着较大的下行压力。

  现实局面喜大于忧

  现实的情况是,中国经济活动中,有出现明显好转迹象的,也有相对还处于低位徘徊的一些指标。

  就像我们的汽车业,今年一季度显露出火爆的销售形势,汽车总销量达到267.88万辆,位居全球汽车销量第一;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全国的汽车业一季度利润还在大幅度下滑。

  尽管外需低迷导致中国外贸形势严峻,对GDP的贡献度为-0.2个百分点就是明证。但据海关统计,进出口同比降幅显著收窄,环比表现为大幅增长。按平均工作日水平的可比口径计算环比指标,3月份进出口总值环比大幅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32.8%,进口增长14%。这表明3月份中国对外贸易开始出现明显的好转迹象。

  但也有一些数据令人担忧。来自中电联的消息显示,全社会用电量尤其是工业用电量依旧低迷。数据显示,今年1~3月,全社会用电量7809亿千瓦时,同比降幅-4.2%,其中工业用电量5507亿千瓦时,同比降幅更是高达-8.38%。

  用电量和发电量基本是同步的,而发电量一向被视为是判断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令人蹊跷的是,工业用电量大幅下滑之际,李晓超披露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季度居然同比增长5.1%。在发布会现场,针对媒体的这个疑问,李晓超坦言,这个问题“从经济现象直接解释确实有时候也解释不清楚”,他表示,希望大家一起来研究找出为什么这两个数字出现反向的原因。

  我们认为,即便一季度数据充满悲观的质疑,但其悲观程度已在市场的预期之中,未来经济究竟如何,关键还要看趋势,从月度环比来看,这个趋势无疑正向好的方向发展,不管是发电量,还是工业增加值。

  下一步以“软刺激”为主

  自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志浩爆料称中国正在考虑出台新的刺激政策以来,这一话题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一直到4月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新经济刺激方案的预期达到顶峰。

  韩志国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对经济变化的方案肯定有,但“既然官方表态(一季度宏观数据)好于预期,现在就不会出台新的刺激方案”。他说,4万亿的投资计划,中央财政出资是1.18万亿元,到目前拨付到位的仅2300亿元,现有政策还没有完全发力,类似于这种投资硬拉动的新方案短期内应该不会再有。

  韩志国认为,如果决策层认为中国经济保8在二季度还需要增速,出台新的刺激方案也不是没有可能,但绝对是和现行投资拉动改弦易辙的方案,增强消费、关注经济结构调整理应成为重点。“经济发展的结构问题不解决,任何刺激都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相比4万亿的投资硬拉动,上述举措其实就是我们主张的软刺激,也即注重结构、关注民生、取向消费,着眼长远的政策。

 全球经济复苏 中国经济复苏期待“软刺激”
  而这,正是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一直建议新的刺激方案的初衷。他在接受记者电话连线采访时一再表示,中国需要有这样的刺激经济新方案。

  多位知名经济学家表示,宏观经济政策的下一步,应该从保增长调整为保民生,经济增长应围绕以提供就业岗位为主线,新的经济政策必需偏向民生和消费。

  路修好了是要跑车的,大投资新增的产能也是需要通过终端来消费的。一季度数据显示,我们已经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刻,到了该考虑长远的时候了。

  至截稿时,新华社发布了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最新消息显示,会议强调的几个重点工作正好与我们的观点相一致,主要如下:认真落实扩大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千方百计稳定外贸进出口;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加快推动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深入细致抓好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继续做好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工作;努力做好财政增收节支工作。

  长期须防通胀风险

  一季度的信贷狂飙,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忧虑。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最终都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实质性影响。

  一季度,银行有4.58万亿元的贷款“砸”出去,2009年全年,国家财政预算了9500亿元的赤字,货币多了如果实体经济跟不上,往往就会引发价格上涨。这是“中国政策”下一步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李晓超也表示,“这是我们在未来密切监测宏观经济形势的时候需要给予高度关注的地方”。

  业内人士指出,央行货币政策、利率政策,一直是“近防通缩、远防通胀”的思路,这也可以解释在CPI连续下滑出现负值之后,央行为什么没有急于降息。

  中国经济靠投资拉动多一分,未来通胀的风险就大一分。我们认为,“中国方案”下一步最好是给出解决长期消费不足和分配不合理的政策,而不是从短期出发再给经济打强心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89093.html

更多阅读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 全球经济复苏进入风险第二季

      2013年,全球经济在经历过2008年次贷危机的洗礼,2010年以来欧债危机的冲击之后,终于露出复苏的曙光。然而,发达经济体增长格局的反转与全球经济的不平衡性复苏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分化。2014年初以来,以“脆弱五国”(“Fragile Five

小企业e家官网 全球经济暖风吹不到中国小企业

     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和IMA(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最近联合开展的“全球经济形势调查”分析发现,中国的小企业并未感受到全球经济复苏形势的好转。  全球经济形势调查对工作在企业一线的ACCA和IMA会员进行调研,探询会计师和

全球经济形势调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势头结束

     日前,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和IMA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联合发布的最新全球经济形势季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势头已经结束,稳定性逐步增强。艰难度过2012年后,中国的商业信心可能正逐渐恢复,但财务专业人士仍持谨慎态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指数 大宗商品疯狂 预热全球经济复苏

     所有与工业相关的品种都在上涨  全球经济复苏迹象已在大宗商品市场提前预演。  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最新公布数据显示,在1月21日至25日,全球顶级对冲基金增持的主要大宗商品多头仓位已经达到了近半年以来的最高峰

声明:《全球经济复苏 中国经济复苏期待“软刺激”》为网友忽而令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