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船舶工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大思路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文/本刊记者 袁宏明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去年11月26日,国务院第37次常务会议决定,由国家发改委与工信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展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等9个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措施,后来又将物流业定为第10个规划。在两会前,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部的10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2月11日,国务院第49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目前,这些规划正在陆续对外发布。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指出,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化综合产业,对钢铁、化工、轻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是发展国际贸易、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近日,本刊围绕《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一系列问题,专访了陈斌司长。

  

  

  船舶工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中国投资》:请您谈一下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现状。2003年以来世界造船工业重心加快向我国转移,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怎样把握机遇,取得了哪些重要成绩?

  陈斌:2003年以来,我国船舶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03年5月,吴邦国、温家宝、黄菊以及曾培炎等几位中央领导同志都做了重要批示,要把我国建成世界造船大国。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船舶产量和综合实力不断提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造船大国。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我国规模以上的船舶工业企业有1242家,其中船舶制造企业600家,船舶配套设备企业368家,全行业直接从业人员近百万人。2008年,船舶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14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180亿元,利润总额310亿元,分别是2003年的6倍、7.7倍和32.3倍。

  二是造船产量快速增长。2003年到2008年,我国累计完成造船9463万载重吨,平均增速达到35%以上。其中出口船舶6585万吨,占总产量的70%,远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造船完工2881万吨,占世界造船完工量的29.5%;新接订单5818万吨,占世界造船企业新接订单的37.7%。手持订单2.05亿吨,占世界船舶工业手持订单的35.5%,均居世界第二位。

  三是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3大主流船型整体经济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已经具备了3大主流船型的自主开发能力,形成了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船型。手持订单中散货船市场占有率达到国际市场的46%,居世界第一位。油船和集装箱船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国际市场的27%和20%,均居世界第二位。除豪华邮轮外,我国已经能够建造大型天然气船、大型客滚船、大型挖泥船、万箱级集装箱船等在内的各种高技术船舶。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也实现了重大突破,承接建造了30万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和国际上先进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船用低速柴油机曲轴实现了批量生产。现代造船模式得到推广。大型船舶企业建造周期和质量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的17.5万吨散货船,船坞周期和码头周期分别缩短到50天和37天以内。大连船舶重工集团VLCC油船下水周期缩短到38天,基本与国际先进水平持平。

  《中国投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船舶工业造成哪些冲击?

  陈斌: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深,国际航运市场急剧下滑,造船市场受到很大冲击,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

  一是新船订单急剧减少。2008年9月以来,国际新船需求急剧萎缩,我国船舶工业新接订单大幅下降。9月份新接订单319万吨,同比下降了65%;10月份不足60万吨,同比下降了94%;11月份30万吨。12月份仅1.96万吨;2009年1月份新接订单30.3万吨;2月份仅一艘船2.1万吨。

  二是企业融资出现困难。国内有关金融机构已将造船业和航运业列为高风险行业,船东融资难度和成本显著上升,船舶工业企业流动性资金贷款和获得保函的难度加大,部分船厂生产经营困难。

  三是履约交船风险加大。截至2008年底,我国船舶工业手持订单约2亿吨,其中散货船占64%,占世界手持订单的1/3。按接单计划,2009年-2011年交船分别为5600万吨、7100万吨、5400万吨。2012年及以后交船1400万吨。在当前航运萧条,散货船运力严重过剩的形势下,已经出现了推迟接船和撤单的情况,个别也有弃船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9月份以来,我国船舶工业累计遭遇撤单超过100艘,净300万吨。其中今年1-2月份共撤销订单13艘,66万吨。今后几年,我国船舶企业将面临比较大的推迟接船、弃船或撤单的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全球性航运和造船市场萎缩,也给其他国家造船工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据英国克拉克松咨询公司统计,2008年9-12月,全球造船新接订单只有1500万吨,同期我国接单411万吨,占全世界的27.45%。2009年1月,世界新接船舶订单61.4万吨,同比下降了96%。2009年2月,世界新船接单仅有19.3万吨。据国外有关金融机构预计,目前世界造船工业手持订单所需的5500亿美元资金中,有近3000亿美元融资将遇到困难。此外,推迟接船、撤单、履约风险加大也是世界各主要造船国家普遍面临的严峻形势。

  《中国投资》:当前我国船舶工业发展亟需解决哪些内在矛盾?

  陈斌:当前我国船舶工业面临的问题,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也有重复投资、产能过剩、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船用设备发展滞后、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进展缓慢、增长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的内在矛盾。

  一是重复投资,产能过剩。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和在建的5万吨级以上造船基础设施能力约6600万吨,是2003年产能的8倍。其中地方企业产能达到3370万吨,各地规划新增产能超过2000万吨。今后两到三年,世界船舶市场将处于低谷期,即使航运和造船市场复苏,我们预计世界新船年需求量也仅仅在1亿吨左右。届时国内将有接近1/3的产能过剩。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大型液化天然气船、大型汽车运输船、海洋工程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设计仍依赖于国外企业。船用中低速柴油机、舱室设备、甲板机械等主要船用设备仍依靠引进国外专利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比较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三是船用设备发展滞后。目前我国船用设备本土化装船率不足50%。2007年我国船用低速柴油机产量为309万马力,进口289万马力;中速柴油机产量930台,进口470台,缺口分别为48%和34%。船用甲板机械和船用曲轴等柴油机关键零部件缺口约50%左右。船用舱室设备、船舶通讯导航自动化系统等设备缺口更大。

  四是海洋工程进展缓慢。重点海洋工程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开发设计,产品建造尚处于起步阶段,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5%左右。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等主要生产设备基本依靠进口,与我国船舶工业发展规模和海洋大国地位不相适应。

  此外,国际新标准规范的提出,对船舶设计、生产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船舶工业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国际航运市场的发展和造船技术不断完善,近年来,国际海事组织和国际船级社联合会推出了一系列船舶新规范、新标准,旨在提高海运安全环保水平,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油船和散货船结构共同规范》和《船舶专用海水压载舱和散货船双舷侧处所保护涂层性能标准》。以涂层标准为例,据了解,目前国内大型船舶企业和下属船厂已经具备了建造PSPC船舶的能力,其他国有造船厂和部分民营骨干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准备。但部分民营中小船厂应对工作进展缓慢,从现有技术水平看,尚不具备满足建造PSPC船舶的能力。特别是在当前船舶市场萎靡的情况下,船东推迟接船意愿强烈,需要防止2008年7月1日以前签订的船舶由于可能延期或部分船东恶意寻找质量问题,无法在2012年7月1日交船,导致必须满足PICC标准的情况发生。有关部门和船舶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做好应对工作。

  我国船舶工业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必然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以解决产业内部积累的诸多矛盾,国际金融危机在客观上引发了结构调整期的提前到来。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船舶工业正处于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世界造船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没有改变,原材料配套强、劳动力素质高、制造业体系完备等综合竞争优势没有改变,船舶工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巩固和提高我国船舶工业的国际地位,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船舶工业的调整和振兴。

  

  解析《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中国投资》:请您介绍一下《规划》出台的背景,其主导思想是什么?基本原则是什么?

  陈斌: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我国船舶工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根据国务院部署,国家发改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作为船舶工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年-2011年。

  《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和3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通过采取积极的信贷措施,稳定造船订单,化解金融风险,确保产业平稳较快发展。通过控制新增造船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大型企业的综合实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通过加快自主创新,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新的增长点,为建设造船强国和实施海洋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规划》提出了4条基本原则:一是稳定造船订单,保持生产增长,积极应对推迟接船和弃船风险,防止出现大量撤单问题。力争船舶企业按期完成订单任务,保持生产的平稳较快增长。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扩大船舶需求。调整优化运力结构,淘汰落后老旧船舶,落实主权运输政策,扩大船舶市场需求。

  三是推进结构调整,整合造船资源。实施兼并重组,整合造船、修船、海洋工程装备等生产资源,发展大型企业集团,促进船舶业和配套业协调发展。

  四是加快自主创新,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强关键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提高船用配套设备水平,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提高国际竞争力。

  《中国投资》:振兴和调整的目标分别是什么?

  陈斌:《规划》提出了6个方面的调整和振兴目标。一是船舶生产稳定增长。力争今后3年船舶工业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

  二是市场份额逐步扩大。2011年造船完工占全球完工量的35%以上,高技术、高质量船舶市场占有率达到20%,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占有率达到10%。

  三是船舶配套能力明显提高。3大主流船型本土生产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65%以上,船用低速柴油机、中速柴油机、甲板机械等配套设备的国内市场满足率达到80%以上。

  四是结构调整取得进展。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在高端船舶市场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初具规模,一批船用配套设备发展壮大。环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成为世界级造船基地。

  五是研发水平显著提高。3大主流船型研发设计实现系列化、标准化,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船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开发取得突破。

  六是发展质量明显改善。骨干船舶企业基本建立现代造船模式。3大主流船型平均造船周期缩短到10个月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3年累计下降15%,钢材利用率显著提高。

  《中国投资》:《规划》提出了哪些主要任务?

  陈斌:《规划》提出了9项主要任务:

  一是稳定船舶企业生产,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大型船舶企业和航运企业按期履行合同,积极应对推迟接船、撤单、弃船等金融风险,指导船舶企业加强企业管理,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确保造船质量和进度,保持生产的延续性。

 中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船舶工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大思路
  二是扩大船舶市场需求,加快老旧船舶报废更新和单壳油轮的淘汰。提高进口石油、矿石等大宗货物中国籍船舶运输比例,积极发展远洋渔船、特种船、工程船、工作船等专用船舶,鼓励航运公司在国内订购船舶。

  三是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支持造船企业研究开发新型自升式钻井平台、深井半潜式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扶持生产海洋工程作业船及大型模块、综合性一体化模块等海洋工程装备,鼓励研究开发海洋工程动力和传动系统、安检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深潜水装备、甲板机械、油污水处理及海水淡化等海洋工程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

  四是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两大船舶集团及其他骨干船舶制造企业实施兼并重组。鼓励大型船舶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指导中小型船舶企业调整业务结构,发展中间产品制造、船舶修理和特种船舶制造等业务,开拓非船产品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并购国外知名船用设备企业、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

  五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制定船舶工业科研开发重点项目目录,支持优化升级3大主流船型,开发适应新规范、新标准和节能环保标准的船舶,提高大型液化天然气船、大型液化石油气船、大型汽车运输船、科学考察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设计开发能力,加快新型船用柴油机及关键零部件、甲板机械、舱室、通讯导航、自动化设备自主研发。加快现代造船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共性技术研究。

  六是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制定船舶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及产品目录,支持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专用生产设施项目建设,支持填补国内空白、节能环保效果显著以及产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产品的技术改造。

  七是积极发展修船业务。鼓励造船企业利用现有造船设施开展修船业务。加强修船技术研究,增强大型船舶、客滚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的修理和改装能力,规范发展拆船业务,实行定点拆解。

  八是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制定并完善相关鼓励措施。巩固我国船舶工业在3大主流船型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的国际市场份额。鼓励船用配套设备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带动产品出口。

  九是加强船舶企业管理。引导船舶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内部改革,推进管理信息化,全面提升科学决策和企业管理水平。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推进数字化造船。加强国际造船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研究,积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推广节能节材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钢材利用率,降低能耗。增强市场分析和预测能力,加强合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控制财务成本,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重点培养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性能人才等专业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职工培训,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

  《中国投资》:为实现《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下一步还将制定哪些配套措施?

  陈斌:《规划》提出了8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是加大生产经营信贷融资支持。各相关银行对船舶企业在建船舶和有效合同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确保按期到位,对船东推迟接船的要适当给予船舶企业贷款展期支持,对信誉良好的船东和船舶企业要及时开具付款和还款保函。加强银企合作,对建造中的船舶实行抵押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船舶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加快建立船舶产业投资基金。

  二是增加船舶出口买方信贷投放。鼓励金融机构增加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帮助两大造船集团和其他骨干造船企业稳定现有的船舶订单。

  三是采取鼓励措施支持购买弃船,要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融资公司购买两大船舶集团和骨干船舶企业建造的出口船舶弃船。

  四是努力扩大国内船舶市场需求。对国内企业向国内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销售海洋工程继续推行增值税退税政策。加大预算内资金投放,提前实施纳入国家规划的政府公务性、公益性船舶建造。

  五是加快淘汰老旧船舶和单壳油轮。研究鼓励老旧船舶报废更新政策,对淘汰老旧船舶并在国内大型船舶企业建造新船的给予更新贷款贴息支持,抓紧出台单壳油轮强制淘汰政策,严禁超龄船舶改造营运。

  六是严格制定控制新增产能。除《船舶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规划的造船项目外,各级土地、海洋、环保、金融等相关部门不再受理其他新建船坞、船台建设项目的申请,新建大型海洋工程专用基础设施须报国家核准。今后半年暂停批准现有船舶生产企业船坞、船台的扩建项目。

  七是完善企业兼并重组政策措施。研究出台船舶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富裕人员安置、企业资产划转、债务合并及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采取资本金注入、融资信贷、技改贴息等方式支持两大船舶集团实施兼并重组,支持骨干船舶企业兼并重组其他船舶企业,优先核准其技术改造项目,鼓励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八是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增加高技术船舶科研经费投放,投入支持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研发。支持关键共性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加快船舶工业标准体系建设。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支持开展船用配套设备、海洋工程装备及特种船舶制造专业化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技术改造。支持大型船舶企业兼并重组后进行信息化建设和流程再造,支持中小型船舶企业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调整转型。支持船舶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建设。

  《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还制定了有关部门的工作分工和进度安排表。实际上,10大重点产业规划每个后面都有一个有关部门的政策措施和任务分工表,对规划提出的每一项任务和政策措施都明确了牵头部门、主要参加单位和落实时间,要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按照工作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同时,要求有关地区按照规划设定的目标,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落实方案,确保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3年的目标完成。

  另外,根据国务院部署,我委正在抓紧制定包括船舶工业在内的10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还要制定一个具体的实施细则,确定每一项政策措施落实的时间、进度和最终的表现形式,确保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和取得实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89135.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如何应对南海问题

1、“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仍然是目前中国解决南海问题最佳方法,一方面我们在主权问题上绝不让步,坚持南海岛礁为中国主权,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目前南海现实和中国和平崛起的总体战略,尽量引导南海问题和平解决。为了有效化解

中国如何应对美国QE退出? 美国什么时候退出qe

李稻葵 2013-09-03 星期二对于那些没有国际货币发行权且宏观基本面不佳的新兴市场国家而言,QE退出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杰克逊霍尔年会上的争论在本轮金融危机总爆发的标志事件——雷曼兄弟公司破产5周年之际,国际金融界最关心的一个

中国如何应对能源危机 中国的能源危机

摘要:我国从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而且供需缺口持续增大,到2009年对外依存度超过50%。工信部称,现在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5.2%,已超越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美国(53.5%)。工信部警示,目前中国石油消费增速超过了GDP增速,能源消费增速过

如何应对全球变暖 全球降息潮蜂拥 中国如何应对?

     面对席卷全球的降息风潮,在经济下滑、通胀预期升温的背景下,中国是否也会加入降息行列?有专家表示降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中国应稳住宏观,保持宏观经济大体的稳定运行。  全球多国央行联袂上演的宽松大戏愈演愈烈。5月14日,降

声明:《中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船舶工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大思路》为网友木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