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何宽 很少有人把失败归结为自己的优秀和幸运,王少华就是这样的少数 王少华 27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 创业时间:2007年5月,研三 所学专业:公共管理 经济管理方向 创办企业:未来英才教育科技发展中心、德和拓道有限责任公司 所处行业:教育,互联网 获得资助:无 创业导师:夏保罗 中科招商执行副总裁 2009年4月,王少华坐在东升大厦6层230平方米的明亮办公室里处理事务。这是他自己的公司,但是他很少出现在这里,因为工作实在太忙。王少华的头衔有很多:唯才网、Hi大四网、好简历网、《机汇》杂志的CEO,汇投资本北京区投资总监,中联亿安集团资产管理部总裁。虽然头衔压人、百事缠身,王少华却乐在其中。在此之前,王少华经历了第一次创业失败。按他自己的说法,“挣扎了2年多,现在自己才算是真正站在了创业的起点上。”作为一个“创业生”,这算是他人生中最为宝贵的一段经历。 2006年9月,刚进研三的王少华在人生导师夏保罗的推荐下进入了内资PE公司中科招商。夏保罗在中科招商担任执行副总裁,资源多,人脉广,在金融界颇有名气。王少华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那时候夏保罗的助手有3个,2个月以后,就只剩下王少华一个人。两个月里,王少华高负荷、高效率地工作,夏保罗用“burning desire”来形容王少华每天埋头工作18小时以上,交给他的事情都能迅速完成,这或许是王少华当时留下最大的原8202;因。 相比起业内人员,时年24岁、还没毕业的王少华显得尤为打眼。这个学习能力很强的年轻人跟随夏保罗先后在企业家培训、管理咨询、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等行业从业,到过二十几个城市,在三十几家企业做过尽职调查和管理咨询。 2007年,整个中国经济都还是一片乐观的形势,尤其是资本市场。当时全国上下一片火热的创业激情,众多的年轻人开始踏上创业的征程。经验和自信都迅速膨胀的王少华在这种情形的鼓舞下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分子。 2007年5月,王少华在毕业之前从中科招商出来,与合伙人一起创立了未来英才教育科技发展中心,自己出任总经理,负责利用自己的现有资源,整合清华北大优秀的学生,给中学生提供一对一全方位辅导的导师制服务,。刚开始,公司的运营状况还不错,但是问题很快就相继显现。在资金控制方面,最早合伙人告诉王少华公司获得的投资有70万元,资金不存在问题。王少华上任以后才知道,实际可供他支配的资金只有18万元,而且由于投资人深陷法律纠纷,大部分的款项还没有到账。在方向发展上面,王少华和合伙人选择调整商业模式效仿当时火爆的校内网,想做一个清华北大学生跟中学生的社区,结果陷入了融资困境,公司日趋走下坡路。在人力资源上,公司招聘不到优秀员工,导致公司整体运作效率不高,王少华被迫耗费大量时间在员工培训上。在个人感受方面,王少华以前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在中科招商是副总助手,很多琐碎的事情可以扔给下属处理,但是创业的时候不一样,许多事情包括行程安排、复印打印这样的小事也要亲力亲为,这让王少华觉得落差很大。 问题一出,公司很快陷入了困境。在最初形成之时,公司的员工有近20人,短短5个月,公司就只剩下了3个人。最苦的时候,为了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营,王少华被迫做短期项目为公司赢利,用25天时间从创意到执行做了一个十一夏令营活动赚笔小钱维持公司。即使如此,仍旧是杯水车薪,公司依然不见起色。王少华对此受到的打击不小,短时间内瘦了8斤,信心降到了人生的最低点。他一个人跑到厦门去散心,对着大海思考反省自己的过失。王少华觉得自己创办公司之时头脑发热,缺乏战略规划,之前太过幸运和优秀的他不能承受创业的煎熬,心态上很难调整。 现在的王少华身上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那种傲气,回想起当年的创业经历,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很幼稚。“我们现在看上一辈的企业家一样,在一望无际的土地上开始建房子。现在的环境是,坐在办公室往外一看,高楼大厦林立,怎么能随便找个地方建房子呢?你只能站在房顶上建高楼,或者看哪个房子建得不好,把它拆掉重建,或者看那个楼管理得不好,重新管起来。”王少华这样比喻自己创业的辛苦。
![王少华:冲动的代价](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162337775656.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