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欧盟为主体的国际市场冰封,让参与CDM交易的市场各方都将目光瞄回到国内。
![摸着石头过河的近义词 中国碳金融“摸着石头过河”](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9464537126188.jpeg)
中国所拥有的巨大减排空间使市场人士对碳交易前景乐观。在史玉宝看来,随着国际碳市场陷入低谷,碳交易的发展趋势则是挖掘中国国内自身的碳排放市场,这也符合近年来政策提倡的节能环保路径。 有业内人士计算,中国本土的碳交易市场可达3000亿元。 按照国家的要求,要在“十三五”期间建成一个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此前有业内人士进行过预估,目前国内有近百家碳交易所在建或已列入规划,遍及到全国各省市,甚至到区县一级。 虽然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还模糊不定,但地方政府对于碳交易平台的火热筹建,也让不少金融机构嗅到了其中的商机。 “实际上碳交易市场就是一个碳金融市场。”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包括银行、证券公司在内的很多金融机构都非常关心碳交易市场。” 汇丰、渣打等外资银行已经先行一步,推出了碳交易的投融资、银行贷款、碳期权期货、碳指标交易、碳交易中介服务等。 而国内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在“绿色金融”上陆续进行发力。 兴业银行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公司先后和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地方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参与碳交易的企业提供抵押、融资方案,同时也会对地方平台提供资金结算、系统开发等服务。 不仅如此,目前北京银行、浦发银行已推出了关于碳交易的咨询服务、融资等业务;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也先后推出了“二氧化碳挂钩型”本外币理财产品。 “无人否认碳金融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的碳金融还是处于‘摸石头过河’阶段。”关一松表示。 实际上碳金融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碳排放权交易所有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碳交易中介服务等,在具体的金融衍生品上,可以有碳期货、碳债券、碳基金、碳信托、碳理财产品等等,而目前国内的金融机构的碳金融业务还相对初级。 此前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杨迈军也曾对外透露,上期所已经在开始探索碳排放权期货交易的可行性、交易风险的可控性、风险监测体系的可靠性等问题。 然而,由于目前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还没有发展成型,据本报记者了解,一些证券公司对于碳金融业务表示仍在“研究学习”,实际上的业务几乎还没有涉及。 “未来碳金融的发展仍取决于政策的推动以及整个碳交易市场的活跃。”林伯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