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强大的身影,经常被当做故事发生的背景,其实他才是真正的主角。很多跨国公司随时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修理的对象。
狙击手欧盟:让子弹飞
●本报记者 屈丽丽 北京报道
欧盟反垄断主管尼莉·克罗斯(Neelie Kroes)将要告别她主持多年的舞台,正式退休了。告别之际她可能获得的最高评价是:“如果说欧盟在2009年有什么作为的话,将反垄断大棒用到极致,一定会榜上有名。”
在这一年里,越来越多的跨国巨头在欧盟的地盘上遭到“棒喝”,微软、Google、英特尔、甲骨文、SUN等等,甚至包括财经信息与数据提供商汤森路透集团,英特尔更是拿到了创纪录的10亿欧元罚单。然而,颇富戏剧性的事件开始在11月份登场。先是英特尔与AMD在美国的诉讼迅速以和解告终,再是甲骨文与SUN的交易在通过美国的反垄断审查之后却在欧盟遇阻。这些事开始让人觉得欧盟反垄断的目的并不单纯。
寻找丢失的阵地 11月19日,比利时布鲁塞尔,注定将在欧盟历史上成为里程碑的特别首脑会议正在这里召开。会议要兑现月初由27国成员通过的欧盟宪法——《里斯本条约》,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即是对欧盟的决策方式和机构设置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推选出欧盟历史上的第一位“总统”。“实质上就是欧盟理事会常任主席,此外被推选的领导席位还包括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以及欧盟部长理事会秘书长。这些职位,区别当前(每半年)轮值主席的设置,将进一步推动欧洲的一体化进程。”长期关注欧洲事务的彼得森(Perterson)说。 然而与全球的变化相比,欧盟的脚步还是慢了一些。金融危机、气候谈判、全球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各国都在加速筹备。东亚共同体、APEC会议,当亚洲成为全球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时,欧盟似乎被火热的国际互动甩在一边。如此背景之下,欧盟能否建构起更为紧密的共同行动力量,正在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考验。 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首席产业评论员约翰·加普(John Gapper)对此深有感触:“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正在产生深远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中国、巴西、印度这些新型经济的崛起,这种变化的格局将会继续。” 加普虽然常驻纽约,却是地道的英国人。他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英国是19世纪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后来失去了这个地位。”尽管在媒体人加普aihuau.com的客观认识里,“不再是世界唯一的大国,反而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更多的欧洲人来说,失去的痛苦却是刻骨铭心的。 典型的案例是Google数字图书馆的案件,当中国人仍懵懂于索赔金额时,欧洲人,确切的说是欧盟,已经从产业竞争力及文化观、价值观的角度出发进行抵制了。 再来看欧盟最近的“棒鳄”名单,除喜力啤酒之外,Google、英特尔、微软、苹果、甲骨文和SUN,几乎都是在数字化产业领域领先全球的企业,而这些企业都源自美国,代表着美国数字化的产业方向。 “数字化是美国在后危机时代除气候法案之外最重要的竞争策略,而欧盟在数字化领域却乏善可陈。不但缺少国际一流的芯片设计公司,即使在芯片制造领域,仅有的西门子与飞利浦也纷纷剥离了芯片部门。而在搜索引擎汹汹来潮之际,欧洲却没有一家企业能够与Google稍稍抗衡。”观察家李健兵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这种情况下,欧盟能做的,只有通过反垄断先期控制跨国巨头的扩张,藉此为本地区的产业谋求相应的发展空间。 有传闻称,欧盟将不再要求微软从Windows中去除IE,转而要求微软在Windows捆绑IE的同时,也必须捆绑火狐(Firefox)等其他非IE浏览器。 对此,中国网友陈世谦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评论,“要求微软捆绑其他厂商的软件,欧盟就赤裸裸地变成了某些企业利益的代言人甚至是协助窃夺商业利益的打手,帮助其他企业借助Windows操作系统庞大的市场占有率获益,而最终苦了用户!” 你漫天要价,我就地还钱,欧盟与微软的这场讨价还价还没有结束。从盟友到竞争者 近代以来,美欧之间一直有着诸多的共同利益,但金融危机在某种意义上破坏了这种共性。举例来说,金融危机导致欧美的失业率剧增,据估计,2009年欧盟平均失业率将超过9.6%,2010年将攀高至10.4%以上;在美国,最新出炉的数据显示,美国2009年失业率为9.3%,2010年为10%,更为悲观的估计是,美国2010年的失业率将达到12%~15%。 失业是引发一系列贸易问题的导火索。除了欧美纷纷伸向中国的贸易大棒之外,欧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发生。不仅如此,美国重振制造业的计划也开始与素有高端制造基地的欧盟产生竞争。 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夕,欧美就气候谈判的思路可说是同床异梦。欧盟希望遵循《京都议定书》路线,推行“强硬减排目标”,比如2050年减排50%的目标(包括发展中国家),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而发达国家在2050年前减少80%的废气排放。而美国作为碳排放最大的发达国家,希望抛开《京都议定书》,再制订一套规则,比如说用“碳排放税”来指导市场运作。 另一方面,当美国全面布局,在全球建立气候交易所的时候,欧盟抢先一步推动碳足迹的认证及相关标准工作。 在中国机会面前,美国似乎也拥有更多的筹码。汇率问题、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拉近了中美之间的微妙关系。而东亚共同体的活动,美国也一直在谋求相应的会议席位,如果实在无法进入,美国也希望利用日本的制衡力量,推动东亚共同体由“10+3”模式向“10+6”模式的演变,把美国的盟友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推进来,以更好地控制亚洲局面。上述种种,欧盟却丝毫插不进手。其他的手段 “随着竞争关系的复杂化,欧盟要想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寻求利益制衡,还必须谋求除反垄断之外的新方式。”曾留学欧洲,对国际政经关系颇有研究的李征律师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2009年10月15日,欧盟终于拥有了超越美国亲近亚洲的机会,就在这一天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阿什顿与韩国贸易部长金宗埙在布鲁塞尔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区协议(FTA)草案。 根据协议,欧盟与韩国之间将解除几乎所有的贸易关税,以及许多非关税贸易壁垒,尤其会为欧盟的服务业、制造业和农业领域的公司创造竞争优势及直接就业机会。这将促使欧盟与韩国双边贸易额增长至1000亿欧元左右,贸易总额提高2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与韩国的协议产生于韩美自由贸易协议推动数年却毫无结果的背景之下。以此为动力,欧盟开始推动与日本的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 当然,欧盟的对手不只是美国一个,与充满机会的中国也是既有合作亦有竞争,对中国无缝钢管的双反,针对其他消费品制造企业的贸易制裁,凡此种种,背后也都多多少少包含狙击的痕迹,并成为其重构新秩序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