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中国期货市场 作 者: 孙才仁 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 字 数: 405000 版 次: 1 页 数: 364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S B N : 9787501789016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个人理财 >> 期货 定价:¥39.80 内容简介 中国期货业和期货市场建设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1988年开始理论探索、1990年开始建设,我国期货市场经历了20年不平凡的探索实践,取得了很大成绩,并发挥了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尽管如此,按照价格计算的我国期货市场规模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还十分有限。在我国经济工作中期货业还属于一项新事业,经济生活中数百种商品中,仅仅有17种与国内期货市场定价机制发生关联。期货市场创新发展水平与我国经济健康安全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的距离。很多人,甚至我们的宏观经济部门、我们的经济学家们,也很少关注和研究期货问题。对期货业和期货市场的创新发展往往缺乏足够的认知和支持。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期货这个新事物知之不多、研究得不深,特别是理论研究和宣传得不够。因此,迫切需要加深对期货理论的研究和宣传,需要更多的人来了解、关心和支持期货事业的发展。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部分 成果篇 在理论创新中建立和发展中国的期货市场 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总结 做好期货市场工作 服务国民经济大局 加强风险管理,促进期货市场稳步发展——大连商品交易所风险管理工作情况与体会 搞好市场创新,积极服务“三农”经济 创新监管方式,促进期货市场健康发展——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的创设与实践 经受国际性、系统性风险考验的中国期货业 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创期货市场发展新局面——在纪念期货市场探索实践20年理论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 第二部分 功能篇 中国强化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的总结与思考 期货公司眼里的企业套期保值 运用境外期货保值实现企业稳健经营 企业的套期保值业务与管理探讨 企业利用境外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体会 从战略高度认识中国期货市场的地位 经济全球化与期货市场功能发挥 从国际油价涨跌看中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 第三部分 发展篇 次债危机背景下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战略思考 以师为鉴,继续前行——对加强中国期货市场建设发展的思考 金融海啸后中国期货与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对策性建议——兼谈期货与衍生品市场的宏观经济效应 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期货市场的创新之路

从次债危机看中国加快发展期货市场的必要性 在金融危机面前清醒和自信更重要——兼谈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和期货工作的启示 中国期货产业体系现状及发展的思考 期货公司在未来金融市场的定位及业务发展模式 作为金融机构的期货公司及其业务范围探讨 大力培育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 期货融入资本市场——理财的第三次革命 中国期货行业直面对外开放——把期货公司打造成为真正的机构投资者 第四部分 管理篇 规范从业人员管理 加强行业人才培养 期货市场监管工作的理论思考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期货监管实践 顺应市场要求,发挥自律组织的作用 卓越企业共具的文化特质——从“贝尔斯登们”倒闭谈期货公司文化建设 我国期货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研究 期货中介机构市场开发与宣传的规范运作 中国期货市场法律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期货交易创新的司法调整 金融危机对中国优化衍生品市场结构的启示 从美国次级债危机中领悟期货市场监管理念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 成果篇 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总结 中国期货市场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的发展需要而诞生,在理论研究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试点。从1988年我国开始研究期货理论算起,在短短的二十年中,中国期货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风雨,逐步规范,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而发展,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值此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与实践进行客观的评价,在认真总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探索促进期货市场健康发展的途径。 一、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期货市场,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实践中 渐进发展 1.中国期货市场产生的背景和环境。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序幕。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目标不断深化,开始了从农村到城市,逐步推进市场化的全面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体系的建立。但随着市场经济运行范围的扩大,部分商品如粮食、钢材、煤炭等的供求时紧时松,价格忽高忽低,生产和流通很不适应,给广大生产者和经营者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尤其是农副产品,有一定的生产周期,农民根据市场提供的价格信号,安排下个年度的生产,由于市场提供的是现货价格,有一定的时间差,使得供求剧烈变动,引起价格的暴涨暴跌,农民为此遭受很大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