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按照政府的管理权限划分,中国的国有企业可以分为中央企业(由中央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和地方企业(由地方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 广义的中央企业包括三类: 一是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的企业,从经济作用上分为提供公共产品的,如军工、电信;提供自然垄断产品的,如石油;提供竞争性产品的,如一般工业、建筑、贸易等;
![中央企业名录 中央企业](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193676379523.jpeg)
二是由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管理的企业,属于金融行业; 三是由国务院其他部门或群众团体管理的企业,属于烟草、黄金、铁路客货运、港口、机场、广播、电视、文化、出版等行业。 在中国,中央企业通常指由国务院国资委监督管理的企业。相对于其他一些国家来讲,中国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范围是比较窄的。 中国中央企业数量的变化 早在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之初,国务院国资委所管理的央企数量是196家,经过重组,至2006年年末,减少至161家。同年,国资委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明确到2010年,央企将调整至80至100家。按计划,此后每年平均需精减14家企业。截至2009年4月onclick=gotoRef(this)>[2],央企数量尚有138家。 到2008年11月,中央企业全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0.76万亿元,累计实现利润6830.4亿元。 关于中央企业的地位和作用的争议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经营惨淡,2/3以上的国有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国企改革,对当时的政府来说,是“最为难啃的骨头”。从1997年开始,为了实现国企三年脱困,国家除了要求在国企领域本身进行改革外,还出台了多项配套措施来剥离国企的负担。为了拯救国有企业,包括国家的注资、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融资、债转股、中央储备金、贴息贷款,国家花了2万多个亿——这在当时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2006年,央企实现利润超过1万亿,这其中,利润超过一百亿元的央企有19家,另外有19家企业进入了财富杂志公布的500强,比2003年增加了10家。到2008年,在国有企业创造的利润当中,央企占到80%。 在央企效益大为好转、实力迅速膨胀的同时,来自于社会各界针对央企的质疑和非议也越来越多onclick=gotoRef(this)>[3]: 1、央企对众多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享有独占、垄断地位,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倾斜,这不仅限制了正常的市场竞争,更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目前,中国石油的国内原油产量占全国的57%,天然气国内年产量占全国的80%,炼化产品占据了全国4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中国移动控制着4.57亿户的移动通讯——垄断着十几亿百姓生活必需品,这被视为是很多央企每年赚取巨额利润的原因所在。 2、央企的脱困,并非源于央企的管理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而是把老百姓的钱填进了国企的黑洞,由全民买的单,此外,资产资本化,这也被一些专家看作是央企这些年加速发展的秘密所在。 3、占有社会资源60%以上的国有单位,每年对GDP增长的贡献不足30%,吸纳的劳动力不到20%。而占有资源不到40%的非国有经济,其创造的GDP增长近70%,吸纳的劳动力更是在80%以上,由此可见,央企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与它们占有的社会资源、享受的各种政策优势相比,并不相称,相反,实际上央企利润的80%以上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联通、中移动、中电信等不到10家垄断企业,绝大多数国有企业要么经营困难,要么产能过剩,要么因为政策因素每年面临大面积的政策性亏损局面,央企的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并不强。 中国中央企业名单 2009年5月4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公告称,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并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并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至此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由141户调整为138户。 2009年7月8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并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并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至此,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由138户调整为136户。 2009年09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与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实行联合重组。至此,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由136户调整为135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