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企业csc裁员 面对裁员年,企业你可hold得住?



     新闻回顾

  媒体盯年报细数裁了多少人:裁员成关注焦点

  股东、雇员、客户,哪一方对上市公司来说最重要?不同公司或许有不同的优先排序,但毫无疑问的是,雇员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利益相关方。与雇员的关系发生变化,劳资舆情就可能产生、发展和传播,并给公司本身带来影响。而微博等网络新媒体的崛起,则加速了相关舆情爆发和传播的速度。

  劳资关系舆情会折射出公司的价值观、责任感,亦与公司经营状况、行业冷暖有直接关联,而高管的变动则与公司治理水平、持续经营能力等关系密切。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以中国上市公司2012年一季度劳资关系舆情为研究对象,整合相关企业数据,编写了首份上市公司雇员关系季度舆情报告。

  一季度劳资问题概况

  一季度劳资舆情关注焦点:裁员。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监测和分析,2012年一季度劳资舆情关键词中,“裁员”是媒体和网友最为关注的舆论焦点。一季度,与“裁员”相关的网络新闻转载78100条,微博数更是突破了28万条。

  美的、比亚迪等几家此前就遭遇了“裁员”传闻的知名上市公司,在其年报披露之后,都引发了一波舆论小热潮。媒体依据年报中披露的前后两年的员工人数变化,推导出公司大规模减员的结论。亦有媒体刊文指出,在经济减速、结构转型的背景下,“裁员潮”今年难刹车。虽然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统计,已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今年总体雇员人数仍在增长,但同比增速的确放缓,加之部分知名企业大比例减少雇员,因此“裁员”成为一季度上市公司劳资舆情中的最大热点。

  据统计,截至4月5日,在已公布年报的1302家上市公司中,有381家公司共计裁员18万人,而去年同一时段披露有215家公司裁员9万人。另据有关数据统计,数据可比的1000余家公司2011年披露的员工人数总计63.02万人,与2010年57.14万人相比,增加近6万人,但从增速看,2011年的员工人数增长仅有10.3%,较往年显著下滑。

  一季度劳资舆情热度

  行业排名

  根据国内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分布状况,通过媒体报道量、网络转载量、微博数量以及舆情分析师评分等多项数据,经过加权计算得出各行业的舆情热度值。图表中列出劳资舆情热度较高的前几个行业。

  本季度,劳资舆情最受关注的行业是家用电器行业,美的电器、伊立浦、小天鹅等家电企业,年报披露的员工人数均有相当幅度减少,引起舆论关注。外贸出口行业受外部经济不景气影响,亦有不少裁员的新闻传出。而人才流动历来较为频繁的券商行业,本季度亦再度频频爆出各种离职事件,整个团队转投新东家的消息亦有多宗。信息服务业中则集中表现为电商和互联网企业所传出的破产和裁员消息。相比之下,地产业和金融服务业虽然有一些裁员传闻,但从年报数据看,整体是增员扩张的趋势,如中国平安、农业银行,员工人数均有大幅增长。机械设备行业和轻工制造业中,涉及裁员信息多为国有控股企业,减员幅度不大,舆情态势平稳。

  一季度劳资舆情热点议题

  制造业转型,裁员力度大。制造类企业裁员事件不断,相关舆情热度也很高。由于公司员工基数较大,因此大型制造企业减员的人数绝对规模也比较大,很容易引起社会关注。最典型的案例就包括一家大型家电上市公司的大规模裁员,由于裁员人数过万,先后又曾爆出所谓“社保门”和“员工抵制门”,延续积累下来,舆论热度很高。

  有公司高管对外解释说,裁员是因为规模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此举是企业主动转型、提高附加值和运营效率的表现。而外界的评论焦点则包括,大规模裁员有漠视员工利益之嫌、裁员之后企业转型亦未必能成功。

  服装业也面临同样的裁员困境,2012年春节后,李宁、雅戈尔等一线服装品牌也相继宣告裁员,也引发舆论对行业持续成长性的担忧。

  薪酬问题容易引发网络讨论。收入问题,历来热门。对上市公司而言,平均薪酬是年报里的公开数据,自然成为网络讨论的热门议题。以银行业为例,截至3月30日,已公布的11家上市银行年报中,深发展行长去年薪酬为869万,高居行业第一,而人均收入排第一的招行,达到了人均年薪44万。艳羡之余,媒体和网友也忍不住嘀咕银行业真是暴利。

  上市公司高管套现也是和股民相关的薪酬话题。据同花顺iFinD统计,截至3月22日,今年以来大股东减持套现的上市公司数量已达234家,其减持股份数量和减持金额合计分别高达19.06亿股和203.08亿元。一家白酒企业董事长减持股份,有媒体报道说,一次套现就赚够了100年工资,质疑公司高管在保证自己利益的时候,有无考虑投资者的利益。

  管理层纠纷网络先曝光。微博自媒体时代,一切矛盾和纠纷都可能被摆到网络上任由公众评说。劳资舆情,当事方来自公司内部,一旦说点什么,往往更加劲爆。

  上海金陵原董秘陈炳良,不认同公司对其任职调整的安排,在数番致信监管部门之后,他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召开专场的个人发布会,谈公司对其职务调整的不合理,也谈到公司其他的有关问题。少见的公司高管主动爆出纷争,亦引起了媒体和网友的高度关注,讨论亦由具体个案延伸至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规范的讨论。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上海医药,董事长吕明方于3月28日离职,向舆论传递出了公司管理层不和谐的信号。早前离职的另一高管,则以此事为由头,在微博上谈到上海医药的若干问题,相关舆情热度也比较高。

  作为知名的私募管理公司,上海从容投资的原合伙人姜广策,突然在微博上发言称与公司分手,并建议客户赎回他管理的医疗基金,也引发广泛的讨论。抛开具体的前因后果不论,姜广策号召客户赎回,此举在网络上遭到不少批评,被认为有悖一般准则。

  重视雇员利益的企业受好评

  两家美国上市的中国视频企业,优酷土豆上演了合并好戏。但合并后人员将裁减的传闻不绝于耳。优酷土豆的高层对于内部员工出现“人员合并”的担心迅速进行了回应,同时召开集体会议,宣布暂不裁员,合并各项红利,并通过频频的会议和邮件向外界表达出“人性化”整合的理念。相关安排,在网络上获得一定的积极评价。

  近年来在劳资问题上一直备受诟病的富士康,其员工生活状况,再度成为外媒专题长文的报道对象,公司在劳资关系方面遭到持续的舆论压力。不过,该公司从去年底开始也做出了一系列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工人底薪和福利待遇做法,从国内媒体和网络的评价来看,也有不少肯定的意见。

  另一家制造业巨头格力电器在劳资问题上的表态则颇受舆论肯定。格力总裁董明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坚决不会裁员,“现在随便把他裁掉了,我觉得从人性化来讲,良心上说不过去,从社会责任来讲,你把他推向社会,对社会不负责任。”在网络上,其相关言论颇受好评。

  券商行业亦出现裁员分流现象。证券业本来是一个收入相对 较高的行业。不过由于2011年证券市场不太景气,各大券商利润下滑,亦导致在2012年一季度业内出现一些减员、降薪方面的舆情。香港多家外资投行,相继爆出裁员及降薪计划。而国内券商的相关舆情也不少。

  平安证券在3月5日传出研究所20多位分析师被要求内部分流,有网友在微博讨论,认为“所谓的人员内部分流是变相裁员”。而瑞银证券在传出研究团队解散的消息之后,有意思的是,舆论讨论的方向,则由券商裁员向研究行业公信力方面扩散。一些网友认为,券商研究报告常有坑人现象,研究员被裁,不太值得同情。

  一季度劳资舆情点评

  年报成上市公司劳资舆情重要起点。今年年报期间,许多媒体投入不少精力,在新鲜出炉的年报里“数人头”。一旦发现公司员工人数较上一年度有大幅减少,报道马上出炉,舆情自然产生。数完人头,接着就是算平均工资。如果某公司人均薪酬明显高出行业平均水平或社会平均水平,质疑随之而来:为什么他们可以拿这么多钱?这家公司是不是赚了暴利?如果人均薪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那么问题就是:是否有人员没列进成本?社保交足了吗?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让媒体和公众的监督更为便利。今年来源于年报的劳资舆情密集涌现,也意味着公司披露的人员和人均薪酬等事项,将来必然会成为舆论关注的例牌动作。各家公司理应提前准备,以对外界的质疑作出说明。

  传言未必准确,及时回应很重要。舆论中一旦爆出裁员、降薪、离职等劳资议题,许多公司的通常反应是回避和否认。确实,大家都觉得裁员、降薪,不是什么好消息,公司往往不愿意承认,而此类消息倒是传得挺快。

  今年初,网曝恒大地产下发的人事调整红头文件,预计裁员30%,恒大陷入舆论漩涡。恒大官方第一时间做出公关回应,表示文件是内部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并没有正面承认裁员,这一回应反而引起了舆论更多的猜测。不过,一个月后,恒大高调宣布逆势扩军5300人,看似是传闻的“裁员”消息不攻自破,恒大董事长许家印随后公开澄清裁员传闻不属实。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监测,恒大在裁员传闻出现后,负面舆情关注度陡然增高,但在即时回应和高调宣布扩编计划后,负面舆情热度明显下降。

  一季度,亦有媒体引用一离职员工爆料称三一集团大幅度裁员和降薪,不过据了解三一集团与该媒体进行了沟通和澄清,次日该媒体就对报道做了修正。一起基于不实传言的舆情也就此停歇。

  市场经济难免裁员,需重视员工感受。上市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在经营遇到困难时,采取裁员措施难以避免。以境外资本市场来论,包括intel在内知名上市公司,也时常有在周期低点裁员的举措。不过,员工是公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公司如果迫不得已要走到裁员这一步,除了应按相关劳动法规做好补偿之外,也应重视员工的心理感受,避免产生冲突。如果被裁员工出现大面积的不满和投诉,并且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传播开来,对于公司的品牌和形象,很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来源: 证券时报)

  2012年企业裁员大事记

  2012年1月13日,诺华医药将在美国削减1960个职位。

  2012年1月18日,卡夫食品计划212年全年在北美地区裁减约1600个工作岗位。

  2012年1月23日,丰田汽车将在澳大利亚裁员350人。

  2012年1月25日,雅培公司将宣布裁员大约700人,今年将裁减另外数百个职位。

  2012年1月26,日本NEC集团计划2012财年上半年在全球裁员1万人。

  2012年1月30日,瑞士银行将在德国裁员10%,于年底前完成。去年已裁员1101人。

  2012年1月31日,诺基亚西门子将在德国裁员2900人,2013年前全球裁员1.7万人。

  2012年2月1日,微软裁撤营销部门的部分员工,约设计200名员工。

  2012年2月2日,阿斯利康将宣布裁员7300人,该公司为英国第二大制药商。

  2012年2月3日,美国航空公司将宣布裁员1.3万人,此次裁员人数占总员工的16%.

  2012年2月4日,李宁再次宣布大裁员,称裁员比例不会太高。

  2012年2月7日,英劳埃德银行宣布裁员990人

 惠普企业csc裁员 面对裁员年,企业你可hold得住?
  2012年2月8日,诺基亚将在匈牙利工厂裁员2300人,芬兰工厂裁员约1000人,墨西哥工厂裁员700人。

  2012年2月9日,阿尔卡特-朗讯将在欧洲裁员1800人。

  2012年2月10日,百事可乐宣布裁员8700人,相当于裁减百事全球约3%的劳动力。

  2012年2月13日,澳新银行宣布将裁员1000人,将在2012财年底前完成。

  2012年2月13日,美邮政服务公司宣布将会有35000个岗位裁员。

  2012年2月16日,澳洲航空宣布近段时间裁减500个工作岗位。

  2012年2月24日,宝洁宣布将进一步裁员4100人,2月初已宣布裁员1600人。

  2012年2月29日,惠普宣布WebOS业务部门裁员275人。

  2012年3月1日,诺西宣布在巴西裁员3500人。

  2012年3月2日,爱立信在北美裁减了10%的员工。

  2012年3月13日,爱立信计划北美地区进行大规模裁员 涉及1700人。

  2012年3月15日,香港汇丰银行再裁员近150人。

  2012年3月20日,IBM北美地区低调裁员,2012年已裁1790名员工。

  2012年3月22日,美运营商T-Mobile将减少呼叫中心裁员1900人。

  2012年3月26日,比亚迪变相裁员20%。

  2012年3月28日,诺基亚西门子在华裁员350人。

  2012年3月30日,百思买欲关闭50家美国门店裁员400人。

  2012年4月1日,芬兰DNA拟裁员150人简化组织架构。

  2012年4月4日,雅虎宣布裁员2000人。

  2012年4月9日,传索尼年底前全球裁员1万人,占总员工数6%。

  2012年4月12日,九城为脱困境挥刀裁员,传朱骏将放弃上海申花。

  2012年4月16日,瑞士信贷欲裁员5000人。

  2012年4月18日,First Solar宣布裁员2000,成光伏行业最大规模裁。

  2012年4月19日,高朋或将裁员60%,所有团购商品下架。

  (来源: 中国经营网)

  2012全球企业“裁员滚滚”

  继诺基亚裁员4000人后 百事昨日宣布裁减全球3%劳动力

  每逢新年,中国人喜欢互相道贺: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而龙年新年刚过,全球众多企业却等来了“裁员滚滚”。昨日,全球饮料业巨头百事可乐公司宣布裁员8700人,相当于裁减百事全球约3%的劳动力,预计涉及30多个国家约8700个职位。

  在欧洲债务危机尚未解决的情况下,不少企业陷入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又一轮裁员当中。而这次裁员从去年已率先在金融行业开始,目前波及多个行业多个国家。本报多位记者在记录多个行业具体裁员案例的同时,探讨此次全球多个行业裁员的原因。同时,在通过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那次全球企业大裁员进行对比发现,两轮裁员大潮有相同特点也有区别。

  观察:多行业多地区卷入裁员潮

  从此轮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的全球大裁员情况看,波及多个国家、地区以及多个行业。早前达能和雀巢分别关停了它们在上海的酸奶、雪糕工厂,涉及上百名在华员工的减少。几日前,手机公司诺基亚公司宣布在三个工厂裁员4000人,这是诺基亚在去年宣布“减负”7000人之后再度“减负”。

  金融业率先“发裁”

  而据外电报道,将于今年4月1日履新的索尼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平井一夫星期四表示,在各个不同领域进行裁员和削减固定支出,让面临着第四年连续亏损的索尼实现复兴,但裁员人数没有明确透露。此外,一直高速发展的中国房地产行业在春节前后则传出了多家企业裁员的消息。

  而此次席卷全球的裁员从2011年就已经开始,最先爆发的主要是金融行业。2011年,在公布当年第二季度利润之后,包括汇丰控股[69.45 -0.50%]、瑞银、莱斯、巴克莱等在内的欧洲银行纷纷宣布裁员,汇丰控股2011年8月表示,将在2013年前大幅削减3万个岗位,而2011年6月,英国四大主要银行之一的莱斯银行宣布将在2014年前裁员1.5万人,并将退出国际银行业务,巴克莱银行则表示,去年全年年裁员总数可能达到3000人。

  三菱1欧元卖荷兰工厂

  在深陷债务危机的欧洲,汽车业的裁员传闻不断。日本三菱汽车在本周宣布,由于需求滑坡将在2012年底关停在荷兰的工厂。三菱目前开价1欧元,希望能卖掉荷兰工厂,如果无人接盘,约1500多个职位将被裁减。

  除了三菱外,通用汽车也传来可能关闭在欧洲两家欧宝工厂的消息。这两家工厂分别位于德国、英国,有工人3100人和2100人。

  全球饮料业巨头百事可乐公司昨日宣布裁员8700人,外界早前预期百事将裁减4000人。其中只有约2000个裁减职位来自美国。这项措施将在未来3年中为公司节省15亿美元的开支。

  百事中国昨日书面回复本报表示,这项措施将不会影响百事中国饮料和食品业务的员工。

  李宁[7.26 -0.68%]:优化非核心业务部门降低人员成本

  日前,在中国香港上市的李宁公司发公告称,将对一些非核心的业务部门,比如子品牌的后台智能部门采取优化组织结构的方式,降低人员成本,把节约的资源投入到集团的核心业务。非主品牌的后勤部门成重灾区,但李宁没有透露具体减员数量。

  德意志银行的研究报告估计,员工等成本开支约占李宁公司销售额的比例为10%,精简人员等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李宁公司净利润率的提高。据李宁上月发布的2011年业绩预估及2012年展望显示,集团收入预计较2010年下降6~7%,毛利率预计较2010年的47.3%下降约1~1.5个百分点。

  原因分析

  危机中竞争更加激烈

  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类似,此次欧洲债务危机对欧洲金融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包括汇丰控股、瑞银、莱斯等金融机构的裁员是直接与欧洲债务危机相关。

  金融业:节省开支降低成本

  在欧洲债务危机的持续发酵中,包括标普、穆迪等评级机构在去年多次下调包括德国、法国多家商业银行的评级。有分析认为,裁员是遭受巨大打击的欧洲金融机构降低成本的有效办法,比如莱斯银行裁减1.5万人,裁员数量约占该银行员工总数的14%,莱斯银行集团希望能够借此每年节省约15亿英镑(约合24亿美元)的开支,以便尽快转为盈利状态。

  制造业:订单减少成本增加

  此外,在债务危机冲击下,一些企业订单减少,但包括原材料以及人工薪水等各种成本不断增加,企业只有实现最简单的“减法”。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广东珠三角地区服装纺织等行业在危机冲击之下出现订单下降、资金链困难的情况。据广东省服装协会的调研显示,不少服装企业2011年的订单减少了1/3左右。其中外贸出口型企业受国际市场影响大,比内销企业更为困难。调研中,近一半的出口企业表示订单严重缺乏,其余企业订单也大多只能维持至春节前后。

  李宁公司称,当前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整体面临转型。李宁既受到国内企业,如安踏、361°、匹克等品牌的激烈竞争,又遇到国际品牌耐克、阿迪达斯的竞争压力。而昔日巨头诺基亚则是在苹果以及安卓阵营众多品牌的激烈竞争下,份额被“挤”低,利润被“挤”少。

  裁员2012年PK2008年

  金融行业受影响最大

  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的全球大裁员相比,此轮裁员虽然也波及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多个行业,但并没有2008年范围广。

  以IT行业为例,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IT行业是除了金融行业外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众多知名的IT企业都纷纷宣布裁员,包括微软、戴尔、雅虎、AMD、惠普等等,而本轮裁员中,多家IT企业表现不错,其中微软公司在最新一个财季业绩营收208.9亿美元,同比增长5%;IBM 最新一个季度营收为295亿美元,同比增长2%。

  此轮裁员受到最大影响的还是金融行业,对其他行业影响并不大。而在2008年的裁员涉及金融业、制造业、汽车业、食品饮料业等等,从而使得2008年的金融危机所导致的裁员影响非常广。

  减负能更好“轻装上阵”

  中山大学中国品牌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王海忠教授表示,此轮裁员还是欧债危机在各个领域的延伸,而且一定程度上,裁员也是目前全球经济的一个“晴雨表”,表明目前全球经济仍处在不稳定之中,而对于中国企业的裁员,王海忠教授认为,由于房地产行业在中国走过了多年的高速发展,在全球背景以及中国的特定环境下,房地产行业恰好赶上了此轮大裁员。同时,王海忠教授认为,裁员是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正常做法,减轻一些负担才能更好“轻装上阵”。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段郴群、刘俊、肖小蓓)

  白电企业裁员应对行业不景气

  利好政策取消加上销售下滑

  据Wind统计,截至目前,A股沪深两市130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1年年报,显示有381家公司共计裁员18.24万人,其中,家电成为员工人数缩减最多的行业版块减员22027人,减幅达到7.34%。

  记者了解到,家电业本轮大裁员以白电企业为主,包括美的、海尔、科龙、小天鹅等在内的白电巨头型企业均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裁员现象。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家电产品“刚性需求”疲软的行业大背景下,如果没有新的家电消费政策来拉动,裁员很可能成为今年家电行业的主旋律。

  家电企业开源节流游渡难关

  据了解,家电业此轮大裁员以白电企业为主。美的电器(000527)年报显示,公司2011年员工数较2010年减少3.22万人,裁员比例为32.6%;ST科龙裁员3125人,减幅达到9.15%;三花股份也裁掉了数千人;小天鹅去年也裁掉了350人,裁员人数占2010年员工人数的比重达到24%。而在2011年初,国内另一家白电巨头海尔也曾提出全球裁员15%的管理目标。

  这当中,美的和科龙还登上了“2011年员工人数减员前10上市公司”排行榜,资料披露,美的电器裁掉的主要是生产人员,人数由上年的9.26万人减少至6.03万人。

  “在销售下滑,补贴政策相继退出的背景下,家电企业如果不裁员,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家电业资深观察人士洪仕斌表示,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相关企业通常会采用“开源”和“节流”两大方式来渡过难关。目前,家电行业尤其是白电行业“供大于求”局面严峻,不少企业正在承受“天量库存”之苦,行业竞争异常源烈,开源不成,节流自然成为首选,这当中裁员又成为节流中见效最快的手段了。

  不过,洪仕斌也指出,美的电器裁员人数者众,并不全是来自企业经营压力,也有自身转型的需要。

  裁员恐成全年主旋律,行业的不景气在今年还会加剧。

  据了解,今年前两月包括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在内的主流家电产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空调行业的天量库更压的厂商喘不过气来,纷纷公布减产计划。

  “现在家电行业看不到刚性需求到底在哪里,以前还有房地产和家电下乡两架马车拉动家电旺销,现在这些有利因素都没有了。”洪仕斌表示,现在唯一的希望是寄望国家能否尽快出台新的家电消费刺激政策,并长期实施才可能令家电行业一点点回暖,“否则,裁员很可能成家电行业全年主旋律”。

  观察:缘何白电成裁员重灾区?

  与白电大裁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黑电企业却很少传出裁员消息,甚至没有任何动静。对此,家电业观察人士刘步尘表示,这是基于黑电企业少、集中度更高,且由于黑电企业工厂机械化程度高,相对的,员工基数就要小。假设同样是裁掉10%,白电企业涉及的人数往往达到数千人甚至更高,而黑电企业可能只涉及到几十上百人,自然“黑电企业的裁员动静不会太大”。他指出,白电产业品类比黑电要多,冰箱、空调、洗衣机乃至上游产业链的压缩机、电机等,白电企业都有运作,这些都属于人员密集型流水作业,任何一个链条裁员都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洪士斌则表示,就行业大环境而言,我国白电行业的压力明显要高于黑电企业,一方面,黑电行业技术更新快,我国黑电企业在液晶智能3D时代把握住了先机,另一方面日系彩电的衰退收缩反而给中国彩电腾出了不少市场空间。“白电企业的业绩很大一部分要依赖出口,但欧美市场需求下滑和人民币持续升值给它们带来了双重压力。”他指出,以美的为例,2010年,美的电器海外市场增速为50.95%,而2011年,美的电器海外收入只增长了26.01%。

  (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

  劳达看法

  有人说,世界末日将在2012年来临。在全球各地频发各种自然灾害以及怪异现象的面前,人们选择了沉默,即使心中闪过一丝恐慌。2012甚至成了灾难的代名词。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一次大规模的裁员就好比经历了一次2012. 裁员无论对于企业本身还是内部的员工,都是一个巨大的坎。2012年的这四个月来,各种裁员信息漫天飞。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不仅是企业的人力成本更是企业运营的资本和财富。如何在裁员的时候做到平稳过渡,将成本降低、将资本增加,中间不只要花费财力,更多的还是心力。

  裁员前,明确裁员原因

  企业决定要裁员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成本过大,资不抵债,有的则是结构重组希望能够优化企业架构。

  从法律上来说,有以下几种:

  第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这种情况需要企业存在资不抵债情形,需要向人民法院申请,经法院批准后,才可执行。

  第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何为严重困难,各地都有严格限制,具体可参看各地的《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办法/规定》。

  如北京:“本市行政区域内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业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实施经济性裁减人员:(2)连续三年经营性亏损且亏损额逐年增加,资不抵债、80%的职工停工待工、连续6个月无力按最低生活费标准支付劳动者生活费用的。”

  天津: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一)生产经营实际亏损连续三年(财政决算年度)以上,亏损额逐年增加,且生产经营状况无明显好转;(二)连续两年开工率不足60%,有50%以上职工下岗待工;(三)连续六个月以上在岗职工工资不能按照本市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这里的限制不比第一条来的宽松,可以看到,两地都有连续三年亏损且亏损逐年增多的条款。有些企业认为一发生亏损就属于“严重困难”,这就错了。所以,以上两点对于企业来说,一般都是很难实施的。

  第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企业转产,是指在经营范围内,企业从原来的一个产品生产改为从事另外一个产品的生产。即原先生产A产品后转为生产B产品。

  技术革新,则是对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等原有的基础上的改进和提高。比如说原先是半手工半机器的工作作业,转变为全机器自动化控制的生产线。随着技术的革新,原生产线上手工作业的员工自然会遭到淘汰。

  经营方式,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经营方式可分为采掘、制造、批发、零售、咨询、租赁、代理等种类。

  以上几点都属于客观经济情况所发生重大变化,可见,一般企业并不适用裁员这一条款。也就是说,其实目前我们所见的裁员大多只是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即情势变更)而不属于客观经济情况的重大变化。如果企业一开始就搞错了裁员原因,那就必然会导致违法裁员。

  裁员中,选对裁员方法

  如果说,企业属于可以裁员的情形,那么企业只要严格按照裁员的相关规定操作便可。但是我们身边发生的裁员更多的并不都是裁员,事实上真正按照裁员流程操作“裁员”的企业也寥寥无几。

  实际操作中,企业多是借裁员之名通过协商解除这一方式进行“裁员”。众所周知,协商解除最安全的方式。任何单方解除都可能产生纠纷,而协商解除却因为得到了员工的签字许可,所以可谓是万无一失。但是关键是员工如何才能同意呢?

  实践中,一般有几种个操作注意点:

  第一,明确决策导向。有些企业由于本身不符合裁员情形,却又想着能够借此名义,但是上层举棋不定。到底是跟员工说,公司要关门?还是迁址?是部门要撤销呢?还是说员工表现不好?对于这一点企业必须在行动之前就决策好,不能举棋不定,模棱两可。真正的操作的时候,只能选择一个方向做准备。

  如果是公司要提前注销的,那就明确告诉员工什么时候要注销,按照劳动合同终止来操作。如果要迁址的,那就从情势变更方向着手。员工表现不好的,那就是从不胜任着手。总之,在决策前,企业需要冷静分析,将可行方案逐一对比,然后依次对成本及操作性进行评估。

  第二,保密。保密是裁员中比较重要的一项,直接影响到裁员的各个环节。企业在行动之前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否则员工提前知晓,容易导致企业在没有准备好之前就被拉进裁员风波中,进而处于被动。

  第三,沟通。这是裁员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双方缺少沟通将导致员工产生强烈的不安感,对企业失去信任。曾经遇到一个案例,公司拆迁的消失早已走漏,但是公司的方案却迟迟没有出台。员工越等越急,担心公司人间蒸发,于是每天围堵在公司,罢工、闹事。如果说,企业前期做好了保密工作,在告知员工拆迁的同时就公布相关裁员方案,并直接开始进行与员工的协商解除的工作,或许员工的情绪就不会如此激动。

  第四,诚信及公平。这点则体现在企业日常对于员工的态度,企业对员工有承诺,一定要说到做到,而且对于所有员工应当公平一致不偏不坦。要知道,没有不透风的强,一个人知道了,那么这一整批人必然也就知道了。曾有以嘉定企业由于银行问题,在迁址前,就已经长期停工,并拖欠工资。当这个企业进行裁员时,员工就显得十分急躁,对企业的极为不信任。甚至大多员工都表示一定要直接拿到补偿金,否则就不愿意签订协议。

  写在裁员之后,做好建设稳定军心

  在大规模的裁员发生之后,企业及员工的心理都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对于“灾后重建”,企业应当加大力度,在严肃管理纪律加强考核的同时也要关注员工个人的心理需求。

  第一,建议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当一个企业发生问题的时候,多数是因为管理不当,重复劳动或者沟通脱节引起的。当企业人员大批量缩减后,原先流程在上人员必然发生了空缺,企业应当组织人员引导这些幸存者重组部门。同时,精简流程,一来为了当幸存者明确地知道自己的位置,而来则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所以配合当下的体制是极为必要的。

  第二,心理疏导。在裁员之后,员工容易因为心理而出现不同的异常表现,如焦虑、沮丧、自暴自弃、失望、麻木等等。比如当原先关系好的搭档被裁员后,有些员工会变得极为悲观。有些员工则由于人员减少导致的工作量剧增,同时又缺乏安全感于是自暴自弃,开始了“混日子”。所以,如果不进行必要的疏导,员工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各种偏激心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未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企业在裁员后或者甚至在裁员的过程中,就应当给予员工一定的疏导,以缓解员工的情绪以及焦虑心理。以确保员工可以安心在岗位上工作。

  第三,工作推荐。这是相对于被裁减的员工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当然,对于留下的员工也起着积极的作用。为裁减人员推荐工作可以为企业换为无情的企业形象,使员工觉得企业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样员工在做工作交接的时候也会较先前更为用心。那么在幸存者看来就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安全感,这些员工也就能安定的工作了。

  第四,培训。裁员通常会导致跨部门整合,一个人做两个人或者三个人的活,员工对于新增出来的工作不熟悉,容易对公司产生抱怨心理。此时,公司需要对员工进行一定的培训,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由企业问,公司人员大量裁减,哪还会剩下培训力量?其实不然,企业如果前期工作做得好,离职的员工的工作交接就是对接班员工的培训,此外,相关岗位的管理人员都可以成为接班员工的指导者。当员工对新工作有了放心和信心,自然也就不会胡思乱想无心工作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9105.html

更多阅读

那一年吉他谱 那一年,戴尔是怎么没落的?

互联网市场有两个PC大佬,一个是戴尔,一个是联想。   同样诞生于1984年,一个出生在美国的大学生宿舍,一个出生在中国的传达室,均是来自平常百姓家。   恐怕当时的迈克尔8226;戴尔和柳传志都没有想到会有今天如此显赫的地位,更没有想

惠普企业 离职补偿 惠普离职门的启示

惠普董事会全票通过的解职决定,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息:惠普公司不惜公司业绩受到影响,也要维护传承的文化!2010年8月7日,全球最大的PC生产商美国惠普公司突然表示,公司CEO赫德因为不正当报销费用辞职。惠普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说,公司一位承包

声明:《惠普企业csc裁员 面对裁员年,企业你可hold得住?》为网友回忆是撕心裂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