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论坛报招聘 中国医学论坛报



  

《中国医学论坛报》的创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美国Arthur M. Sackler(赛克勒)基金会的合作项目之一。

  1983年7月10日创刊伊始,《中国医学论坛报》就将自己的读者群定位在中国数以万计的医药工作者身上,始终以提高读者业务水平,更新其业务知识,开阔其眼界为己任。向读者及时、准确地提供国内外医、药学重大新闻、最新进展、科研动态、先进临床经验和国家医药科技发展和管理政策、经验等信息,是报纸坚持不渝的方针。

  1983年3月25日,赛克勒博士特邀原卫生部部长、卫生部顾问钱信忠博士为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名誉顾问。同年10月,由18位专家组成的中国医学论坛报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1991年1月成立的中国医学论坛报理事会由医学各学科著名专家、卫生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及报社社长、总编,顾问组成,钱信忠博士任理事长。

  《中国医学论坛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目前为周报,4开48版,彩色胶印,发行量目前每期15万份,是国内发行量最大、读者数量最多的临床医学专业报纸。由于一贯对戒、控烟报道的特别关注,自1992年以来,报社每年均被"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授予"宣传吸烟与健康优秀报刊"奖,此外,还荣获卫生

部颁发的艾滋病系列报道奖。十几年来,《中国医学论坛报》为保障中国人民的健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报社实行理事会下的社长负责制。主要设置除编辑部、记者通联部、专刊部外还有:以负责该报发行工作为主的出版发行部,办理在该报刊登国内外各类医药、卫生及医疗器械广告的广告部和开展医院管理信息合作项目工作的咨询部以及办公室。

  报社下属机构有:开展社会服务,与全国各省、区、市建立医药信息网络,组织专家学者建立资料库,提供资料咨询的北京泛德医药信息咨询中心;在中国代理国外药品的海南华卫医药公司。

  医学论坛报创刊25周年

  《中国医学论坛报》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诞生的,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她记载了医学发展的足迹和变革,她始终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坚毅前行——促进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25年来,我们致力于促进中外医学信息交流的办报理念,为中国的临床医生提供前沿、实用的信息——始终不变。

  25年来,总有一种力量推动着报纸发展,专家、读者、同行、朋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一行列之中——长江一浪推一浪。

  25年来,总有一种感动要表达,对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的所有人,我们从内心里道声——谢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我们看来,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不是一种简单轮回,是不断孕育新的发展、新的力量和新的生命的历程。这是我们的报纸,读者的报纸,未来她定然更加生机盎然!

  赛克勒博士简介

  

28年前,一位造诣很深的美国医生、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赛克勒博士向当时的中国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提议,将医学论坛报的火种引入中国。如今,《中国医学论坛报》经过25年的不懈奋斗,发展壮大,已呈燎原之势。在25周年社庆之际,我们格外地怀念已经辞世的赛克勒博士。报纸的另一位创始人——钱信忠部长和赛克勒基金会的卡特先生及赛克勒博士之子小赛克勒先生都写来贺词,对社庆表示祝贺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赛克勒博士的怀念之情。

  赛克勒博士,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文物收藏家和慈善家,1913年8月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1987年5月因心脏病在美国纽约去世,终年73岁。

  赛克勒博士出生于美国一个普通家庭,他通过半工半读完成了学业,并依靠对科学的执著追求,不断进取,成为当时美国最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

  人生的意义在于索取还是奉献?从赛克勒博士的一生,我们不难得出答案。一个人虽已离去,但在他终身热爱的科学与艺术领域,后人可以分享他留下的一笔笔精神与物质财富,徜徉于因他的捐赠而建立的艺术殿堂之中,这才是赛克勒博士所追求的人生意义所在——永远的奉献。

  为科学研究慷慨资助 为了促进医学和基础科学的发展,赛克勒博士于1972年出资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建立了赛克勒医学院;1980年在美国纽约大学建成了赛克勒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1985年在美国克拉克大学成立了赛克勒科学中心;1980年和1986年,在美国塔夫茨大学建立了赛克勒生物医学科学院和赛克勒卫生信息交流中心。

  为艺术传播倾囊相赠 赛克勒博士一生收藏了大量艺术品并将其悉数捐献。由他出资于大都会艺术馆和普林斯顿大学建成了赛克勒美术馆,之后,又创建了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和华盛顿赛克勒亚洲艺术美术馆。1993年,由他资助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教学博物馆也正式对外开放。

  赛克勒博士与中国 赛克勒博士对中国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一直怀有特殊的感情。当年正在读大学的他,就捐出有限的收入资助白求恩医疗队,以支持我国抗日战争。1980年,赛克勒博士接受卫生部邀请首次访华,至1986年最后一次访华的6年期间,他曾多次来我国访问,为《中国医学论坛报》的创建和“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的设立而奔波。25年过去了,《中国医学论坛报》已经拥有了15万读者,成为当今最受中国医生喜爱的专业报纸之一。而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也已评选了21届,许多当年获此殊荣的青年医生,现已成长为学科带头人。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赛克勒博士一生对他所热爱的科学与艺术执著付出的精神,值得后人永远怀念。

  报纸版式变迁

  1983版 1994版 2001版

2006版 2008版

 中国医学论坛报招聘 中国医学论坛报

  

  医学论坛报的成长经历

  创办期

  1981年,针对中国综合性大学缺乏家政系(营养系)的问题,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创办人赛克勒博士在中国天津举办了国际营养会议,希望强调科学营养和预防疾病的理念。也就在那一次会议上,学医出身、英语又好的胡启民给赛克勒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赛克勒先生出资筹建《中国医学论坛报》时提议胡启民出任总编辑。

  回首报社初立时,首任总编辑胡启民说:“权衡什么该登、什么不该登是最难的”。他回忆,1983年,报纸因为报道性病而被批为“精神污染”,差点“关门”。后经专家委员会证实,这些内容是从医学专业角度报道的,报社才度过了这场危机。

  据报社第二任总编辑张林回忆,报社初创时,第一任总编辑胡启民一个人几乎包揽了“从审稿校译到划版付印”的工作。在当时缺人缺经验的情况下,张林抱着“一定要把报纸办下去”的信念,带着3个编辑维持报纸的运转。回首当年,她提起的最多的是“艰难”二字。提起当下,她掩饰不住笑意——《中国医学论坛报》凭着快速、准确地信息传递和与国际权威杂志的成功合作,已经成为很多医师查房所用的“手册”、了解其他专业的窗口。

  初创期(1983-1990年)

  ● 经过近3年的筹备,1983年7月10日,在卫生部和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医学论坛报》创刊号正式出版。四开八版,半月刊,发行量6000余份。报纸主要介绍国外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

  ● 1983年10月10日,我报首次报道了“艾滋病”。1984年7月10日,包括吴蔚然、吴阶平在内的专业水平高、担负实际业务工作且外语水平较高的18名专家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

  ● 在这段时期内,报纸由半月刊变为旬刊,随后发展成周刊。发行量增加到1.7万份。同时,报社还多次召开了各地记者会。

  ● 1985年2月14日,第一届“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医师年度奖”(后更名为“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授奖仪式举行。首届奖项为心血管内科专业,评委由陈敏章、方圻等7人组成。随后每年的奖项评选都锁定不同的专业,为优秀的中青年医师提供了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 报社积极开展向国际同行学习取经活动,先后派员赴《日本医学论坛报》、香港亚洲新闻社等参观、交流。1986年9月5日,赛克勒博士及夫人一行8人来华访问,就人员培训和交流、药物合作研究等进行会谈,并参加由他出资捐建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奠基活动。

  创刊初期报社编辑部

  1985年设立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

  1988年启用至2004年的报社社址

  成长期(1991-2000年)

  ● 1991年,报纸与《医药信息报》合并为《医药信息论坛》,1994年恢复为《中国医学论坛报》。

  ● 1991年7月4日,报纸改为四开16版,仍为周刊。这个时期的报纸增加了5个专刊,并聘请各学科专家来主持,发展为“专家办报”。《消化专刊》、《循环专刊》、《肿瘤专刊》、《呼吸专刊》、《感染专刊》分别由王宝恩、顾复生、孙燕、朱元珏、田庚善教授主持。

  ● 1991年,报社成功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由理事长钱信忠主持。1998年,报社在创刊15周年纪念会期间邀请各科30多位专家召开座谈会,为报纸发展建言献策。

  ● 1999年,《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进行域名(cmt.com.cn)注册。

  ● 在这个阶段,报纸的发行量超过了8万份,并在2000年底正式增加为24个版。

   2001-2006年

  ● 这个时期,专刊进一步发展,涉及学科范围更广。此外,报社还开始了与国际权威杂志的合作。2001年,报社开始与美国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合作,同期翻译并刊出其中文版摘要和部分文章全文。2006年1月,报纸扩至40版。

  ● 2002年,本报开始派记者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采写现场报道,使得本报对国际学术会议的报道更具时效性,也加深了报纸与国际医学界的联系。

  ● 2003年4月,北京暴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报社策划制作了《SARS研究进展》专辑并分发相关医院,获得医务人员的广泛好评。专辑共出版四期,印刷4万余册。

  ● 报社还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的渠道。2004年5月,报社与哈佛大学合作联合在中国开展继续教育项目,对国内医师进行有关艾滋病诊治方面的教育培训。

  2005年,报社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美国麻省医学会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编辑部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

  2006年驻地记者会

  2002年开始派记者出国现场报道国际会议

  报社2004年新址

  ● 2005年8月,世界著名医药产品调查与咨询公司——美国IMS公司对全国1539名医生的调查显示,《中国医学论坛报》的阅读率为48%,是中国临床医生的首选专业报纸,86%的医生认为《中国医学论坛报》最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支持,47%的医生认为《中国医学论坛报》专业性强。《中国医学论坛报》被认为是一份“文章质量高,版式印刷精美,选题贴近临床,实用性强”的医学专业报纸。

  ● 报社的成绩受到了国家专业机构的认可。2006年,我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举办的“2005年度(第二届)全国行业报质量检查”中取得总分第一名好成绩。

  2003年出版的《SARS研究进展》专辑

  发展壮大期

  2007年至今

  ● 2007年,全新改版的《中国医学论坛报》扩至44版,新创办了《循环周刊》和《疾病周刊》两个子周刊。同时,报社努力尝试扩展网络业务。2007年3月24-27日,报社首次尝试了在网站上开展关于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 2007)的现场报道,并开设了视频栏目。2008年,报纸再度改版,又增设了《肿瘤周刊》和《消化周刊》,并扩至48版。

  ● 2007年10月,美国IMS公司再次抽查了全国1723名医生,结果显示:《中国医学论坛报》的阅读率达到66%,得到了80%的临床医生的赞誉,受到了87%的临床医生的信赖。《中国医学论坛报》被认为是一份“专注学术、博学、专业、风格鲜明、国际化”的医学专业报纸。

  ● 2007年9月21-23日,报社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以及Gut 杂志社共同主办了第二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

  ●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报社组织力量连续出版了4期《抗震救援特刊》,派记者去救援前线采访,还积极对灾区捐款。

  ● 报社一直热心公益活动。2007年和2008年,张威社长两次在“六一”儿童节前带领报社员工赴云南瑞丽、陇川,看望报社资助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现已资助了52名儿童),向他们赠送学习和生活用品及用于盖房的捐款。

  2007年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等单位合办第二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

  ACC 2007 网上报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92524.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医学、汉方医学和西方医学 汉方医学大糸

中国医学,简称中医,有4-5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代表之一。中医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立下了卓越的贡献。汉方医学是2000年前日本民族到中国学习时带回和中国高曾传授的中医,因为中医理论的高难度,没有中华文明基础的日本民族,以拿来主

2013中国风水年会首届泰山论易高峰论坛 泰山人文高峰

2013中国风水年会首届泰山论易高峰论坛2013中国风水年会首届泰山论易高峰论坛第八届中华姓名文化与命名策划讨论会2013年8月7日-10日(7号全天报到) 山东 泰安道家名山 全神圣地 四海砥柱 五岳独尊与大师对话 与精英携手 问易

声明:《中国医学论坛报招聘 中国医学论坛报》为网友让悲伤风里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