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月报
现代文学月刊。1940年 1月15日创刊于重庆。文学月报社编辑。创刊初期设有编委会﹐实际负责编辑者孔罗荪﹑戈宝权等。读书生活出版社发行。1941年12月10日出至第 3卷第2﹑3期合刊后被迫停刊。共出版15期。主要撰稿人有﹕孔罗荪﹑戈宝权﹑光未然﹑罗烽﹑黑丁﹑力扬﹑欧阳山﹑张天翼﹑葛一虹﹑以群等。
刊物宗旨强调要发扬“年青的﹑战斗的姿态”﹑“健康的﹑坚实的精神”﹔在编辑内容上﹐侧重于“在新的理论建设中”﹐“展开严肃的文艺批评工作”﹔在“汲取与介绍外来文化”上﹐“有计划”(《发刊词》)地翻译与介绍外国进步的作家作品。 重视文艺理论批评的建设﹐紧密结合现实的文艺思想斗争﹐是刊物的一个特色﹐“文艺短论”专栏广泛地提出了抗战文艺运动中的统一战线﹑文艺批评﹑创作方法﹑文艺大众化等问题。1940年开展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过论后﹐刊物上发表“特辑”﹐召开座谈会﹐发表茅盾﹑潘梓年﹑光未然﹑葛一虹﹑力扬等人的文章和通信﹐在讨论中产生广泛的影响。此外﹐刊物上关于“与抗战无关”的论争﹐对“作家的主观与艺术的客观性”的讨论等﹐都是与现实的文艺运动密切联系﹐与刊物“愿展开严肃的文艺批评工作﹐加强文艺建设的力量﹐推进文艺运动的影响”(《发刊词》)的主张是一致的。 有计画地翻译和介绍外国的进步文学﹐特别是俄国和苏联的作家作品﹐是刊物的另一个特色。先后编辑了“苏联文学专号”﹐以及马雅可夫斯基﹑高尔基﹑莱蒙托夫﹐苏联新共和国文学﹐苏联抗战(文学)﹐(苏联)儿童文学﹐美国文学等“特辑”﹐发表翻译作品和评介文章。列入“作家介绍”专栏的有﹕苏联作家阿8231;托尔斯泰﹑江布尔﹑奥斯特洛夫斯基﹑扬卡8231;库拉巴等人。“我们对于苏联文学的感想”特辑﹐组织了国内作家十馀人举行座谈会。在1941年前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的低气压下﹐文艺运动处于低潮﹐“为了增加文艺的教育意义﹐翻译工作在今天有着非常迫切的需要”(《发刊词》)。刊物在这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影响。文学创作在刊物上占有相当的篇幅。先后发表了黑丁﹑罗烽﹑艾芜﹑力扬﹑王亚平﹑草明﹑以群﹑洪深﹑陈白尘等人的作品。刊物上还发表来自延安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包括沙汀﹑刘白羽﹑袁勃等人的作品。 刊物上每期登载的“文坛备忘录”专栏﹐报导了文艺界和作家的动态﹐是了解抗战时期文艺活动的珍贵史料。 《文学月报》在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文艺杂志中较有影响﹐在宣传抗日和争取民主的进步潮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第 2卷开始﹐它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经常脱期出版﹐难以支撑﹔第 3卷第2﹑3期合刊脱期半年出版后﹐被国民党政府吊销登记证﹐宣告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