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一个医学理论和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新医护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继续医学教育(CME)是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为主的医学教育,是医学相关工作人员的再学习的一种形式,1983年由美国医学会在其所主办的杂志上提出,是为保持、发展和增强医生服务于病人、公众及同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专业工作能力及人际关系的各种教育活动,是取得专科医师或家庭医生资格之后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卫生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 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促进合理用药和社会性完美、和谐的统一。
20 世纪50 年代初, 美国率先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后来,很快在欧洲蔓延开来。到今天为止,继续医学教育已在许多发达国家形成制度,甚至被国家立法。
在美国,培养一位医师通常需要12年的时间,他们的专业能力普遍都非常高,而在我国,医生仅仅在大学里面接受了四五年医学教育就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而这在美国是远没有从医资格的。
当然,这种现象与我国的国情休戚相关。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对医生的需求量也大。现实根本不允许我们像美国一样花费12年去培养一个医务人员,所以只能把标准降低。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在美国要混个职业医师得花多少时间啦,比我们多多了,区区7年能在中国混个医学硕士,也算中国人民胆大。”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的医务人员的水平还是和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的。鉴于此种现状,国家才强制医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学习,来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这也就是继续医学教育的由来。
另外,医学的目的要求医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医学的目的是看病治人,救死扶伤。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加快了,新的医学技术、新的方法都在不断地进步。
而从业医生所学知识有可能是10年前或是更早时候的,知识结构已经落伍于时代的发展。这些都制约了医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医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这就要求医生必须抛弃一学定终生的想法,认真接受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更好地满足患者防治疾病,恢复、维护和增进健康以及提高生命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国外有一项资料统计,医生通过各种途径掌握的知识比例分别为:大学10%、进修学习10%、实践40%、参加企业各种活动40%。医生个人要想在医学行业做出一定的成就,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根据相关政策,医生只有进行了一定的医学继续教育,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只有达到一定的学分才能获得一定的职称,工资待遇等也才会相应地增加。这些都要求医生要不断地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快乐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如果医生所掌握的知识足够精深,就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若医生知识技能不精,面对病人的病情,可能就会束手无策,精神上也就得不到满足。所以无论从医生的物质上的满足,还是精神上的满足来讲,医生都需要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那么,CME有哪些模式?就目前来说,CME是以学分制为基础,分DTC(患者教育)、学术会议、进修、学术论坛和学术文章等模式。
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分分为Ⅰ类和Ⅱ类。经卫生部、省卫生厅批准公布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例如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以及中华护理学会等一级学科学会举办的并向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备案的项目,或那些获得部(省)级科研立项、科研成果奖等项目,由项目承办单位按审批标准授予Ⅰ类学分。
自学、发表文章、出版书籍,获得市、县(市、区)科研立项、科技成果奖,单位组织的学术活动及其他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由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二级及以上医院)、县级及以上医学类学会(协会),按标准授予Ⅱ类学分。
此外,获得部(省)科研立项、科技成果奖的;获得市、州、县(市、区)科研立项、科技成果奖的;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医学著作;参加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专业技术培训、专题讲座、技术操作示教、新技术推广以及到外单位进修(含出国培训),以上几种形式经考核合格者,均可获得不同类别的继续教育学分。①
然而,继续医学教育的成本是十分庞大的,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政府在继续教育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财政预算投入,而医院的资金也是有限的,根本不能负担医生的全部继续教育费用,而医生们更没有时间,大量的患者需要医生的救治。所以医生没有时间,也没有金钱,大多数情况下医生们只能通过自学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而这种学习往往是有局限性的。
例如,在那些中大型医院,每位医生的工作量都比较满,根本就很难专门去安排大量的时间进行再学习;而那些乡镇医院基层医生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师资缺乏,并且脱产集中学习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收入。
此外,对于那些大批土生土长的乡村医生来说,他们往往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医学知识培训,文化程度低下且自身的学习能力也比较差,也无法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哪怕他们有学习的愿望,但要通过学习考取相关的资格证,或是每年“挣”到足够的学分,对于他们都非常艰难。
因此,对于绝大多数的医护人员来说,完成学习任务并顺利通过考试拿到学分,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由此,一些精明的医药企业开始将产品的学术推广向医生继续教育这方面瞄准,纷纷联合一些国家指定的医学组织开展产品学术交流会议、赞助医生进修等,学分成为各制药企业召开学术年会时吸引医生参加的金字招牌。继续医学教育理所当然也成为了医药企业学术推广的新载体,为企业营销提供了新契机。
一、DTC
DTC(Direct-to-Consumer)是指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模式,它包括任何以终端消费者为目标而进行的传播活动,活动可以与消费者教育(专业媒体医疗广告、专业医疗网站)、社区药店相结合,例如可以通过信函投递的形式,根据疾病特点和季节性变化,用信函形式(装有消费者教育和疾病防治实用资料)邮寄给数据库消费者。终端促销尽量和社区药店以及政府机构进行挂钩,在时机选择上关注政府的政策。对医药市场而言,终端消费者有可能是患者本人、患者的朋友和亲属,也可能是医疗服务人员或者公众。
二、学术会议
企业所举行的各种医学学术会议是对医生进行继续医学教育的一种形式。企业通过会议,可以让医生了解到最新的行业信息,了解医学的发展动态,向与会人员宣传企业的产品,使企业的产品得到医学人员的认可。
这种做法在现代商业营销活动中已被广泛地运用。例如,软件代理商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得到推广,就会对客户进行免费的培训。在培训中就会带去产品的相关信息,最终使得客户认可产品。药品也是如此,药品的疗效、药理等需要企业通过一定的活动向医务人员进行介绍,才能得到认可。学术会议活动就是企业与医生沟通的良好平台。
对于继续医学教育,企业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继续医学教育大多是企业赞助的。这是错误的。因为根据调查,现在的继续医学教育4/5是由医院自行组织的。这与其他行业的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是同样的道理。
医院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医院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即医生的专业水平。所以医院会组织会议对员工进行正规的、没有商业目的的培训。
通常,这种培训少则2天,多则5天,费用是极高的。而企业所承办的培训通常时间比较短,而且商业味道比较浓。对这种培训企业完全可以采用买断名额或是全程赞助来参与。买断名额就是说对于会议的参与名额,企业可以买断送给一部分医生,作为对医生的一种回赠。但是这种做法的不足之处,就是企业不能把控会议的内容与流程。全程赞助就是会议的费用全程由企业来赞助。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企业可以把控会议的流程,而且可以把企业的商业信息加到专家的演讲中去,以此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缺点是费用比较高,建议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采用此法。
三、进修
医生进修是继续教育的另外一种形式。医生参加工作之后,就很少有机会进行脱产学习,进修就成为医生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这也就为企业赞助医生学习提供了机会。企业可以主动为医生提供进修费用,联系知名导师及进修单位等。这种资助就相当于为企业培养了良好的人才。
20世纪80年代,葛兰素康威发现并提出吸入激素法治哮喘,并指出哮喘是一种气道炎症性疾病。而在当时的中国,专家并不认同这种激素疗法,采用的是茶碱类扩张平滑肌的口服药物。葛兰素康威为了推广其吸入激素法,于是赞助了当时一些并未成为专家的呼吸科主治医生到英国进修,对他们加以培养。这些医生回国后大力普及吸入激素法,将临床上“哮喘是一种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为主的疾病”观念渐渐改变了。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全球哮喘防治的创议(GINA)”,正式提出以吸入激素法治疗哮喘。当年去进修的那些医生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哮喘防治的专家,葛兰素康威的吸入激素药物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第一品牌。
四、学术论坛
召开学术论坛也是继续医学教育的一种形式。比如“全国××医学会议论坛”。制药企业可以赞助学术论坛来增强知名度。
赞助论坛需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办理准许开会的证明;二是论坛要得到认可,这种认可通常以颁发一种比较权威的认证证书得以体现。这两个问题的处理是论坛的关键。
五、学术文章
医生发表学术文章也是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医生通过做某一领域的课题来对课题的研究成果发表文章、取得学分或是相应的职称。企业就可以为医生主动寻找课题,提供课题经费,或是帮助医生发表文章。这都是企业赞助医生继续教育的方法。同时也赢得了医生客户群。
事实也证明,一些企业与医院相关部门所进行的一些针对医生的继续教育活动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为更好地开展医学教育活动起到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