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简介:北京王致和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酿造调味品为主的科工贸一体化、跨行业经营的集团公司。全公司总资产4亿元,现有员工1800人,专业技术人员326名。
集团生产金狮牌系列酱油、龙门牌系列食醋、王致和牌系列腐乳、料酒和酱、日式咖喱卤及其它复合调味料几大类百余种产品,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拥有“王致和”、“金狮”、“龙门”、“老虎”四大品牌,是北京市最大的生产经营酿造调味品的专业化公司,其规模和创利税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现年产腐乳5.6亿块、酱油6万吨、食醋3万吨、酱1万吨。腐乳在北京市场占有率为90%,其它调味品在北京市场占有率为60%,并畅销全国各地,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各国。
集团拥有历史悠久的产品,有创制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的王致和腐乳、创制于1820年(清嘉庆二十六年)的龙门牌米醋及创制于1938年的金狮牌和创制于1939年的老虎牌酱油。各类产品百余次在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博览会、展评会上获奖。公司注册生产的金狮酱油、龙门食醋、王致和腐乳1996年—2005年连续多次被评为北京名牌产品。“金狮”、“龙门”、“王致和”被评为北京市著名商标。2003年金狮酱油、龙门米醋荣获我国最高产品质量奖——中国名牌产品荣誉称号。
集团下属王致和食品厂、金狮酿造厂、恒天调味品公司三个生产厂、一个控股公司、一个销售公司、一个技术研发中心、三家中外合资企业、三家内资合营企业及5A智能型商务大厦。
企业荣誉王致和集团被评为“中国调味品著名品牌二十强”、“北京流通31强”和“中国食品工业(食品制造业)百强企业”,连续四年获得“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型企业”称号,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届获得“守信企业”称号、被北京市技术监督局授予“北京质量管理优秀企业”、荣获北京市政府颁发的“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颁发的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为与国际接轨,集团狠抓管理,开展了所属企业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多项认证工作。
“酿人间美味,造百姓口福”是王致和集团的经营宗旨。集团将进一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进取、加快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安全健康、营养价值丰富的调味品,为振兴民族食品工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产品介绍相传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安徽举人王致和进京赶考,屡试不中,为谋生路,在京城做起豆腐生意。
一次,豆腐没卖完,时至盛夏,便切成小块,配上花椒等佐料腌上。到秋后打开缸盖,豆腐变成豆青色,臭气扑鼻,一尝却别有风味,送邻居尝后无不称奇,一时名扬京城。后传入宫中,倍受慈禧赞赏,御赐名“青方”,成为青宫御膳。
王致和臭豆腐是以优质黄豆为原料,经过泡豆、磨浆、滤浆、点卤、前发酵、腌制、后发酵 等多道工序制成。其中腌制是关键,撒盐和作料的多少将直接影响臭豆腐的质量。盐多了,豆腐不臭;盐少了,豆腐则过臭。王致和臭豆腐“臭”中有奇香,一种产生蛋白酶的霉菌,它分解了蛋白质,形成了极丰富的氨基酸,味道非常鲜美。臭味主要是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了硫化氢气体所造成的。另外,因腌制时用的是苦浆水、凉水、 盐水,又形成了豆腐块呈豆青色。
人物王致和王致和是安徽仙源县举人,1669年(清康熙八年)进京会试落第,滞留京城,为谋生计,做起了豆腐生意,一边维持生计,一边刻苦攻读,以备下科。一次,做出的豆腐没卖完,时值盛夏,怕坏,便切成四方小块,配上盐、花椒等佐料,放在一口小缸里腌上。由此他也就歇伏停磨,一心攻读,渐渐把此事忘了。乃至秋凉重操旧业,蓦地想起那一小缸豆腐,忙打开一看,臭味扑鼻,豆腐已成青色,弃之可惜,大胆尝之,别具风味,遂送与邻里品尝,无不称奇。王致和屡试不中,遂尽心经营起臭豆腐来。清末传入宫廷御膳房,成为慈禧太后的一道日常小菜,慈禧太后赐名“青方”,身价倍增。清末状元孙家鼐写了两幅藏头对,曰:“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另一幅曰:“酱配龙蟠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冠顶横读为“致和酱园”。
时至今日,“王致和”作为地道的“中华老字号”,以其产品的细、腻、松、软、香五大特点倍受广大华人消费者的钟爱。经检测,100克王致和腐乳中的氨基酸含量可满足成年人一日的需要量,钙、铁、锌含量高于一般食品,还含有VB1、VB2,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以上说法仅为传说,没有依据,另一种说法可以从《武清县志》得到佐证,王致和不是安徽人而是现天津武清县河西务人,大概意思如下:
王致和,家居潞河畔的西河村(今天津武清县河西务镇附近,临近北京通县),家境贫寒,以卖豆腐为生。他自幼机智聪颖,喜好读书,尤喜诗词,到了中年学有成就,深受乡民称道。
一年炎夏的清晨,王致和正要挑担外出卖豆腐。不料,一位远地亲戚闯进家门,说要娶媳妇,请他去帮几天忙,随后便将王致和给拽走了。 离家数日,一天回家,王致和推开屋门就闻到冲天奇臭。待他打开蒙豆腐的包布一看,雪白的豆腐生了一层绿毛。王致和自幼以勤俭为本,一道豆腐坏了,不亚于一场灾害,他不甘心地抓起一把豆腐就送到嘴里,一咂摸,有股香味。王致和喜出望外,除去豆腐上的绿毛,又将豆腐切成小块,挑着担子便卖起“臭豆腐”来了。就这样,王致和的豆腐买卖越做越大,而且白豆腐、臭豆腐兼营,并在京南卫北渐渐出了名。臭豆腐由此也成了饭桌上的美味珍馐。
斗转星移,到了清光绪八年,经乡贤推荐,王致和应试顺天府。考题为“知味下车”。王致和灵机一动,吟诗一首,盛赞自己发明制作的臭豆腐。主考官看后,大怒。说王致和玩世不恭胆敢玷污考场,应予治罪。此时,巧遇张之洞经中缓颊,他对主考官说: “知味下车”之题,考生千篇一律皆论‘酒’,岂不乏味?唯王生之臭豆腐一诗别开生面,且诗意豁达,故应重新裁定为是。王致和险中遇救,得中第一百零七名举人,放任铁岭县,后升任卫辉知府。后来,王致和辞官,在北京延寿街开办一家臭豆腐铺。其大门对联为:“可与松花相媲美,敢同虾酱做竞争。横批为:臭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