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债溯渊源
19世纪,为解决政府短期资金的不足,英国经济学家沃尔特·巴佐特提出,应采用与商业票据相似的工具。于是,1877年英国首次发行了国库券。随后许多国家都纷纷效仿,以发行国库券的方式满足政府短期资金的困难。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发展苏区的经济,改良群众生活,充实战争力量,1933年7月22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作出《发行经济建设公债的决定》,同时颁布《经济建设公债条例》。当时无论交谷交银,都能购买公债,交谷者谷价照当地县政府公布的价格计算。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公债的推销工作,除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县外,遍及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省的各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安定民生,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1950年发行了国家公债,当时叫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公债背面有时任财政部长薄一波签署的《1950年第一期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条例》全文和“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的红色大印。为避免受物价波动影响,这次公债募集和还本付息均以实物为计算标准。
1954年到1958年,为加速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此后又几次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正式定名国库券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国家经济快速发展需要,1981年再次发行国债实物券,并借鉴了美国国债的名字,正式定名为“国库券”。最初几年基本延续上世纪50年代做法,后来借鉴国外经验,允许国库券在市场流通、自由买卖。
1988年,先后分两批在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试点,形成了国债的场外交易市场;1990年后国债开始在交易所交易,形成国债的场内交易市场,仅当年国债的交易额就占证券交易总额80%以上。
杨怀定是最早进行国库券交易的人之一。1988年4月21日,上海开放国债交易第一天,他就买进不少,没多久就赚了大钱。后来他发现全国8个试点城市的国库券存在差价,于是搞起了国库券异地买卖。
到1995年,国债二级市场交易异常活跃,特别是期货交易量屡创纪录。年初,市场盛传财政部将对“327”国债加息的消息。2月23日,提高“327”国债利率的传言得到证实,上证所327合约空方主力在148.50价位封盘失败、行情飙升后蓄意违规。16点22分之后,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以千万手的巨量空单,将价格打压至147.50元收盘,使327合约暴跌38元,并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造成了传媒所称的“中国的巴林事件”。“327”风波之后,中国证监会于5月17日做出了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决定。至此,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
不断创新新国债
1981年我国开始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实物券,到1998年取消实物券,代之以凭证式和记账式债券,前后经历了17年,共发行了80多个品种,金额高达数千亿元人民币。面值有1元、5元、10元、50元、100元、1000元、1万元、10万元、100万元等。
到目前为止,普通国债有无记名国债、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其中无记名式国债是我国发行历史最长的一种国债。
国债的发行期限,有短期、中期和长期。短期国债指期限在1年以下的国债,有3个月、6个月、1年之分。我国发行量最多的要数短期券。在一些西方国家,短期国债更多的是3个月和6个月的券。中期国债是指兑付期在1年至10年之间的国债,有1年期、2年期、 3年期、5年期、8年期、10年期之分。一般以3年期券和5年期券为多,但我国近年来也发行了相当多的2年期券。长期国债是指期限在10年以上的国库券,目前我国仅发行过10年期国债。此外还有一种特别国债,与发行普通国债筹集资金的用途不同,这种国债一般以提高收益为主要目标。